青年的性情需要得到古典思想和作品的节制与调和,古典的理想需要得到青年人强健身体的践行与传递。作者以一个 80后 学术青年的文化生活经验,用古典的视野从当代中西方文学、影视、美学和文化中俯拾出思想的闪光,展现古今之间的断裂冲突与丰富的意涵交织。 回归古典 正是为了 面向未来 ,在呈现历史的同时为当下生活注入活力,让心灵在古今之间进行 友爱 的无休止探索。
这本由钱冠连著,徐真华主编的《后语言哲学之路》上篇共5篇论文,显示了“(中国)后语言哲学四原则”指导下的语言哲学的模式,是作者与中国外语界的同行们共同对西方语言哲学两个传统的发展与创造。下篇共15篇论文,一半是对西方语言哲学两个传统(即分析哲学传统与欧陆阐释传统)的评述与梳理,一半是对西方传统的批评与发展。这一工作在客观上成了中国后语言哲学崛起之前的历史背景。全书围绕着(中国)后语言哲学的四原则展开,即:(1)吸取西语哲的营养;(2)从日常社会生活中挖掘出新的语言哲学问题;(3)研究方法主要表现为从词语分析(形而下)找入口以及从世界与人的道理(形而上)找出口;(4)重视汉语语境,实现西语哲本土化。
暂无内容简介。。。。。。
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丛书
本书为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论文集,每年或者每两年出版一本,主编为钱冠连教授。2010年11月出版*辑。第二辑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研究为主题,共收录13位专家的论文15篇。本辑分为两个专题,分别为 维特根斯坦哲学阐释 和 维特根斯坦与其他哲学家的比较研究 。文章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维特根斯坦前期和后期的哲学思想,维氏的哲学观、维氏语言哲学的特点、维氏 哲学语法 概念和理解及其与普通语法思想的差异。
《语言主义》是一部科学论著。由本论和精论两部分构成。通过符号学,明确了符号学与物的关系,分析了物的形式和语义;建立了物质世界与符号学的同构联系,揭示了物质世界的语言属性;建立的广义语言、物语、媒语等理论和概念,为语言进一步科学化、数学化,提供了理论基础,明确了研究方向。
本书试图初步阐明汉语言哲学的内涵及其与中国哲学研究的互动关系。汉语言哲学经由汉语言考察展开穷理尽性以至命的哲学思考。析而言之,其一,基于汉语的独特经验,考察中国思想关于语言的本质、语言的作用与限度、语言和思想、世界、人的存在之间的基本关系等方面的洞见;其二,基于汉语的独特经验,通过跨语际的比较研究,考察汉语语法结构和中国思想的基本特质之间的相关影响;其三,基于汉语的独特经验,通过对中国古代及现代思想关键词的现象学描述,反思中国思想的语言环境,探索元哲学、知识论、政治哲学等层面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