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编著的《梅花易数》为《故宫珍本丛刊》术数类占卜、属中之一种,原书藏北京故宫,宋邵雍著,清秣陵德聚堂刻本。 相传, 宋庆历中,康节邵先生隐处山林,冬不炉,夏不扇,盖心在于《易》,忘乎其为寒暑也,犹以为未至。糊《易》于壁,心致而目玩焉,遂于《易》理,欲造《易》之数而未有徵也。 后偶得此奇书,融会贯通,乃 观梅以雀争胜布算 ,即赏梅时以雀争叫声取卦,甚验, 后世相传,遂名 观梅数 云 。这就是《梅花易数》书名的由来。 《梅花易数》或以年月日时起卦、或以字的笔画数起卦、或以某物的数目起卦,即所谓 随物起数,随数起卦 是也;然后利用易经、易理进行分析,以判断人或事的吉凶。此外,本书还详细介绍了我国传统 拆字术 的理论和方法。 术数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长期以来对其误解甚多,为了使读者对术数有一个
本书为国学普及读本 “华夏文库”系列其中一册,本系列书精选了中华民族思想史、文学史上有深远意义的典籍、著作,邀约国内对此有一定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全新、全面的分析与解读,使其能够在不改变原有思想主题的前提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的人群进行了解和阅读的出版物。 《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相传为周人所做。易的主要意思是变化,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双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并附以卦爻辞作简要说明。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卦辞与爻辞是经文,称为《易经》, 本书稿以简明浅显的语言将《易经》蕴含的道理重新复述,并辅以少量概括及评论,可作为易学及古典文学、历史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
《周易》作为一部重要的经典,自有它传承的脉络,研究《周易》的著作汗牛充栋。据近人统计,古今有书名可考的易学著作约有六千多种,传世的本子也有三千多种。本书既要理清如此纷杂的线索,又要遵守此书的体例,行文时就不得不舍去一些必要的考证内容,而直接说明结论。此外,有两点要说明: 一、前人在传述《周易》的著作里,大多忽略了卦变。通过对《周易 彖辞》的研究,我们发现《周易》里 观象系辞 大约有百分之三十的内容取象于卦变,所以在本书里我们较多地揭示了卦变的线索。这条线索或许会引导我们从迷雾之中走出,澄清许多猜测不实之辞。 二、《周易》是包含象、数、理、占四大要素的综合体系,放弃或忽略其中任何一项,都不能全面说明它的内容。在对各项内容的研究中,尤以对象数的理解*为混乱。鉴于这种情况,本书
宋祚胤译注的这本《周易(典藏版阅读无障碍本)(精)》以象、辞含义理,以阴阳变易显示自然界和人世问万事万物的要义,精心体味其中 三昧 ,让思维从事物表层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周易》为群经之首,是中国经学高深的一门学问,也是*早指出宇宙人生奥秘的学问。《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等概念,讲阴阳与太*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
作者首先阐明《周易》经传的文学性,认为《周易》本身就是一部优秀的先秦文学作品;进而从文学创作出发,梳理历代文学作品中对《周易》的广泛引用;又从文学批评出发,分析了《周易》哲学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深刻影响。在当代文学部分,作者用了较多篇幅介绍金庸武侠小说与《易》的关系,对金庸所用到的武功名称、招式名称、武术思想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易学理论。
《梅花易数》,又名“周易梅花数”、“梅花心易”,相传为宋代易学家邵雍所撰,广泛流传于民间。作为一种衍自《周易》的占卜之法,梅花易数以先天八卦次序为数,取象八卦万物属类,合易理与象数为一,简捷灵活,数百
本书为易学研究专家刘大均主持编写的 易学文化讲论 丛书之一种。丛书被列入*人文社会科学的 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的重点课题。本书以简明通俗的语言,论述了儒学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思想与《周易》思想之间的关系,探讨《周易古经》中所蕴含的儒家和合、民本、仁政、内圣外王等思想之萌芽。另外,对《周易大传》在易学发展和儒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周易大传》所呈现出的系统、成熟之儒家智慧也进行了阐释。*后本书从思想史的角度,简要介绍了由先秦至宋明,易学与儒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紧密关系。
作者从具体卦爻出发,深入卦爻所象征的宇宙时空之具体情境,揭示个体生命在不同“时”中当效法取用的处世智慧。通过刘玉平著的《 智慧/ 文化讲论》,读者一方面可了解践行这些处世智慧,一方面可学习《 》经传的解读方法。 为重要的是,作者针对人人皆身处祸福的考验与纠缠之中、关注命运而祈福 的现实,撰“吉凶之间求福 ”一章,介绍《 》预测吉凶悔吝、指导趋吉避凶的方法,介绍中国古代理性务实、不信仰鬼神的选择,介绍孔子阐发易理、观《 》德义之道的方向。作者此章所介绍求福 、德义之道等关于命运的智慧,对读者思考命运问题、提升自我的生活质量,当有启发意义。
刘保贞著的《 与中国文学/ 文化讲论》首先阐明《 》经传的文学性,认为《 》本身就是一部 的先秦文学作品;进而从文学创作出发,梳理历代文学作品中对《 》的广泛引用;又从文学批评出发,分析了《 》哲学对中国文学理论的深刻影响。在当代文学部分,作者用了较多篇幅介绍金庸武侠小说与《易》的关系,对金庸所用到的武功名称、招式名称、武术思想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揭示了其背后的易学理论。
《易》之为书,或为卜筮而赞德通神,或为哲思而精义入神,或为要典而利用安身。世人于《易》,探赜索隐其形而上之道,极深研几其形而下之理,综括天地人之象数,遂成显微阐幽之易学。于古,易学乃中国文化发展之滥觞;于今,易学乃世界文明互通之津梁,然而哲人其萎,典籍浩繁,是故欲尽情伪,明得失,辨损益,必待之以彰往察来之史。《易》之史,历经三代四圣,承之以汉唐,继之以宋元明清,于今绵延不绝,寰宇传习,足谓贯通古今、弥纶中外。 本书标以 简史 之名,即以易简之道,拣择古论新说,就易学嬗变之中觅求清晰脉络,在学说纷纭中撮其概要,以使此书易读、易用而为学《易》者之初阶。
当打开《周易》这部神奇的经典,走进源远流长的易学文化长河,我们就会发现她是广博而精深的,其中蕴含着魅力无穷的人文智慧,也是宝贵的精神境界。概括地说主要有:顶天立地之人 人从哪里来、人的地位、价值与作用怎样;面对困境的智慧 苦心励志、百折不挠、困境求通、养精蓄锐;顺境中善于把握自己 果断行动谋求新发展、凝聚力量干大事、保持清醒戒骄戒躁、乐不忘忧;与人共事的理智 谦诚团结合作、讲究领导策略艺术、善于当好助手配角、上下交感和而不同、知变应变与权衡取舍;吉凶之间求福避祸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命运观、坚守理性务实的信仰、以孔子为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本书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随文配图,全面而简明地展现这些智慧与精神,注重经世致用,突出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宏观意义与个人做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