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儒家文化已在一波又一波的文化热潮中脱颖而出。面对着全球一体化发展所带来的弱肉强食、生态失衡、道德沦丧、资源枯竭等难题,儒家的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的基本理念,正在日渐发射出照耀全球的光芒,成为人类提供着取之不竭的重要价值资源。 那么,儒家文化在近代及现代的存在价值究竟是什么?儒家文化怎样在当今社会中获得生机?如此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命脉延续以及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对20世纪儒学进行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世纪儒学通志》厚厚四卷本,是对20世纪儒学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研究,它建立在详实、全面掌握20世纪儒学发展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有价值的学术资料的基础上,是儒家文化在21世纪的合理发展的本源性和基础性工作,不仅
《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共两部。从儒家道统的角度,对先秦历史和历代政权进行梳理和评判。部:大同王道的原始模式(尧舜禹);第二部:小康王道的三代实践(夏商周)。《儒家文化实践史》旨在:集儒家外王学之大成,揭道德实践史之真相,破先秦政治史之天荒。初稿约十七万字。《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关于中华政治、历史和义理之书,道眼烛史,新见叠出。
孔祥来、陈佩钰编著的《杜维明学术思想文选》由部分组成,大体勾勒出了杜教授的学思理路。部分“价值探索”,着重提挈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第二部分“士的自觉”,通过对儒家传统士的德性与知性特点的揭示,对接现代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期许,着重强调现代知识分子所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并进而开启一条具有典范意义的向上一着的道德实践的自我完善之路。第三部分“创造性转化”最能体现杜教授广阔的学术视野与深切的人文关怀。如“文化中国”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世界文明秩序的构想,对多元文化与全球伦理之间张力的分析等,无不见解独到,精义迭出。《杜维明思想学术文选》的出版,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有助于中国学术、思想进一步走向世界,进而对当今中国文化强国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上海古籍出版社策划出版一套当代学术大家的学术思想选集,种是已付梓的《学术思想文选》。余、庞二公是老朋友,既然余先生已有书名在前,那么庞先生的这一本,索性就称《庞朴学术思想文选》。这个书名庞先生自己也很满意,并欣然题签。十年前,四卷本《庞朴文集》出版,庞先生在“自序”中夫子自道:“四卷之中,似乎隐约寓有某个腾跳上下出没无常的精灵,或可聊供解闷;那个精灵,就是一分为三的方法。”跟随着那个一分为三的精灵腾跳的脚步,去追寻当代学术思想领域具有承先启后里程碑式的人物一庞朴先生的心路历程,展现其学术思想的菁华,是冯建国编纂《庞扑学术思想文选(精)(精)》的追求。
《汤一介与》收录的纪念文章,旨在缅怀《儒藏》项目首席专家汤一介先生,汤先生生命的最后十多年都倾注在《儒藏》的编纂与研究工作上,汤先生不辞辛苦培养古籍编纂与研究人才,为《儒藏》的出版事业辛劳奔波,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生去世后,学界纷纷写文章纪念汤先生,此书收录分为两部分,上编为汤一介先生在各种会议中发表的关于《儒藏》编纂的意义、目的以及编纂进度等文章,下编是参与《儒藏》工作的专家学者们的文章,谈到了《儒藏》的编纂进度,各国各校承担编纂任务的进度,在共事中体会到汤一介先生为人谦逊,学术深邃,待人接物如沐春风,在《儒藏》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篆书者吴大潋一一八三五.一九。二一,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意斋,江苏吴县人。晚清学者、金石学家、书法家。有恒轩吉金录、权衡度量考、古玉图考、古籀补、意斋集古录、意斋诗文集、等著作。吴大潋精于小学、考释古文字,亦工篆刻和书画。吴大潋的书法造诣,以篆书最为精深。开始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用笔苍辣,自成新意,大气淋漓,沉着雄厚,给篆书带来郁郁生机。篆书代表作有论语、孝经、说文解字建首、等。我们对吴大潋先生的篆书论语配了简体释文,便于读者临习之余,重温经典。
中国哲学不是起源于惊诧,而是起源于忧患,起源于天下苍生无尽的疾苦留在那些智者心灵中的痛楚和悲悯,以及对这些疾苦和痛楚的大无畏担当。崔宜明编著的这本《先秦儒家哲学知识论体系研究》是这样一种尝试:打破既有的根据西方哲学知识论体系来处理中国传统哲学的习惯,打通认识论学说、本体论学说、人性论学说和理想人格学说、道德学说和社会政治学说之分野,根据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理论思维方式,以“天人关系”、“心性关系”、“义利关系”和“名实关系”为骨架,重现先秦儒家哲学知识论体系的展开过程,及其在现实性与理想性、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的知识论特征。
贾未舟著的天儒原同(明末清初儒家天主教徒新道统思想研究)对明末清初儒家天主教徒的历史存在和思想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不同于西方中心主义冲击一反应的文化交流模式,本书在文化对话和互动模式下考察儒家天主教徒在明末清初的产生发展过程和特质,并且分析了儒家天主教徒天主教化儒学这一明末清初新的思想体系的内容和建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