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列儒家经典“四书”,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推荐阅读元典。《孟子开讲》是鲍鹏山教授继《论语导读》《大学中庸导读》《道德经导读》之后,出版的又一部对传统经典做现代解读的新
《论语新注》是袁行霈教授主编的《新编新注十三经》中的一种,整理者是北大孙钦善教授。此次整理以南宋蜀刻本邢昺《论语注疏》为底本,校以清嘉庆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学所刻阮校邢昺《论语注疏》本,定州汉墓竹简残本《论语》、日本正平版双跋本《论语集解》、知不足斋本皇侃《论语义疏》、清覆宋理宗淳佑十二年刻本朱熹《论语集注》,并参考、酌收《经典释文》和阮元《论语注疏校勘记》的校勘成果。作者的工作主要体现在校勘和注释两个方面,其中校勘以校正误爲主,酌校异同,校勘范围包括文字和分章;注释主要包括三个层面:语意、文意的训释,名物、典制等具体事物的考释,抽象思想义理的诠释。前言重点对《论语》一书的成书、流传以及后世重要的整理和注解作了清晰细致的梳理,使读者能够较好地了解《论语》一书的版本源流情况。在疑
《我读论语》按照孔子形象、理想人格、为政、教诲、仁学的内容分类,以小随笔或札记形式,把对原文文字和语法的诠释、内容和义理的阐述、对别人理解的批评,融为一体,以求得对《论语》恰切解释,达到对孔子原意的准确把握。
《儒家道统说新探》首先从清华简《保训》切入,以长篇论文形式探讨儒家之“中”,内容涉及先秦儒家的“弘道”意识、宋代儒家学者道统说辨疑、中道思想溯源等,在此基础上,作者重新思考儒家道统论,认为儒家道统既非朱熹等宋儒构造的“仁义—中”,亦非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礼义—中”,而是二者的结合,是仁学与礼学的结合。 然后梳理了两种道统言说方式:即“道”言“统”、即“统”言“道”,展现了从孔子到孟荀的思想进程中,凸显了全面客观了解子思思想的重要性。通过回溯先秦儒学,尤其是“回到子思”,回到儒学思想丰富的时代,统合孟荀,以恢复根源文化生命的丰富性。
本书入选了今年的“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本书认为,王阳明一生遵循孔子“述而不作”的思想,虽没有专门解注《论语》的著作,但在他的文集中却散见着大量对《论语》的解注,通过解读这些解注,可以得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他从《论语》等典籍中体悟出来的,王阳明《论语》学在阳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另外,王阳明《论语》学在《论语》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王阳明一反前人注重文本阐释的做法,承继孔子“述而不作”的传统,用他独特的方式心解《论语》,改变了当时朱熹《论语》学独尊的现状,并且很快和其心学一起影响着明中后期的《论语》学。
罗光在借鉴了西方士林哲学的创化思想基础上,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全新的建构,形成了他的儒家生命哲学特质。罗光以“生命”为中心,广泛吸收了中西方哲学思想的精髓,为儒家生命开启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他所建立的生命体系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模式,了文化的限制达到了全人类对生命的普遍性共识,帮助人们从形而上的层面去认识生命、体验生命、生命。罗光的儒家生命哲学体系融合了中西方关于生命的理论,提供了一种跨文化的视域,帮助人们客观的了解生命的现实性与性,知道了生命的根源,明晰了生命的运行状态,了悟了生命的归宿,人便能够对自我生命有所凭籍,生命也会逐渐展现其内在的精彩和丰富性,这是人类生命所独具的一种特色,如此层层展开、环环相扣,展现了罗光儒家生命思想的全貌。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列儒家经典“四书”,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推荐阅读元典。《孟子开讲》是鲍鹏山教授继《论语导读》《大学中庸导读》《道德经导读》之后,出版的又一部对传统经典做现代解读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