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新注》是袁行霈教授主编的《新编新注十三经》中的一种,整理者是北大孙钦善教授。此次整理以南宋蜀刻本邢昺《论语注疏》为底本,校以清嘉庆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学所刻阮校邢昺《论语注疏》本,定州汉墓竹简残本《论语》、日本正平版双跋本《论语集解》、知不足斋本皇侃《论语义疏》、清覆宋理宗淳佑十二年刻本朱熹《论语集注》,并参考、酌收《经典释文》和阮元《论语注疏校勘记》的校勘成果。作者的工作主要体现在校勘和注释两个方面,其中校勘以校正误爲主,酌校异同,校勘范围包括文字和分章;注释主要包括三个层面:语意、文意的训释,名物、典制等具体事物的考释,抽象思想义理的诠释。前言重点对《论语》一书的成书、流传以及后世重要的整理和注解作了清晰细致的梳理,使读者能够较好地了解《论语》一书的版本源流情况。在疑
《孟子正义》在汉代赵岐注的基础上,博采经史传注及清代经学家对《孟子》的解说,对于典章名物制度等详加考辨。本书的整理工作,以咸丰十年刊本为底本,参校了《焦氏遗书》本,对于书中的引文,逐一核查原书,纠正了讹误,并为全书加了标点。此次推出的简体横排本,是在《新编诸子集成》所收《孟子正义》的基础上改排而成,保留了书名线和专名线,重新做了编校加工,纠正了不少原书的讹误。
《子曰全集》为当代学者郭沂先生编撰的一部有关孔子言行记录的文献总集,相关内容采自春秋至明代的约二百三十种典籍。全书根据文献性质和可靠程度分为十二卷,即论语精义、孝经古今、孔子家语、孔丛家学、儒书存录、三传纪实、孔门承训、马迁立传、史海钩沉、传注杂引、诸子载言、两汉谶纬。其中,一至五卷为《论语》类文献,即专门记录孔子言行的文献。历史上记载孔子言行的专书有三部,一是《论语》,二是《孝经》,三是《孔子家语》,列为前三卷。《孔丛子》记录了孔子以及子思、子上、子高、子顺、子鱼等孔氏先祖的言行,属于孔氏家学,列为第四卷。至于保存在其他典籍中的《论语》类文献,列为第五卷。第六卷收录《春秋》三传中的有关记载,第七卷收录儒家子书中的有关记载,第八卷收录《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
《中庸》是儒家传统中的重要经典,既是五经之一《礼记》中的重要篇章,后又被宋代新儒家尊为“四书”之一,地位和影响与《论语》、《孟子》、《大学》同列。作者用诠释学的方法,,把中庸作为一种人文主义构想的展开、而非一个原教旨主义的立场来进行研究,其目的在于清楚地说明《中庸》中存在着一个深层次的和完整的结构,而且只有通过对文本作出整体性的解读,才能透过它的表层语义达到对其内在意义的理解。 通过对文本的三个核心概念——君子、政、诚——进行诠释学分析,作者希望破除所谓儒学主要是一种社会哲学或伦理体系的习俗偏见,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哲学人类学的一种形式,充满了深刻的伦理宗教的意蕴,它对人的宗教性的唤起和它对人的理性的表达一样充分。所谓信仰与理性,或理性与启示的二分,对于儒家的思想方式来说,是
本书研究王阳明的青年时代,即1472-1509年,也就是截止到王阳明龙场“大悟”后形成“知行合一”观的时期。“这是一个认真探寻和痛苦经验的时期”,包涵了大量的精神和学术的游历。作者以人物思想传记的方式,从考察王阳明的生平经历和明朝的历史与社会出发,探究早期王阳明各个时期思想轨迹的外在影响和内在心理动因,也就是其经历与学说之间的“动态机制”。作者从发展过程的角度来考察他思想形成的岁月,这个发展过程的高潮,是几次内心经验的大跃进。作者认为,阳明提倡生活与学说的统一,故其思想的一体性不同于思辨构造或认识论体系的统一性,而是建立在他的生活经验之上的。如家族尤其是父亲的巨大成就对他青年时期反叛精神的影响,尤其是他与佛教和道教的关系,他在阳明山隐修中从难以割舍的亲情的深刻体验中回转儒家,又在政治上
孔祥来、陈佩钰编著的《杜维明学术思想文选》 由部分组成,大体勾勒出了杜教授的学思理路。 部分“价值探索”,着重提挈中国传统文化的人 文精神与核心价值及其现代意义。第二部分“士的自 觉”,通过对儒家传统士的德性与知性特点的揭示, 对接现代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期许,着重强调现代知识 分子所应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并进而开启一条具有典 范意义的向上一着的道德实践的自我完善之路。第三 部分“创造性转化”最能体现杜教授广阔的学术视野 与深切的人文关怀。如“文化中国”这一概念的提出 ,对世界文明秩序的构想,对多元文化与全球伦理之 间张力的分析等,无不见解独到,精义迭出。《杜维 明思想学术文选》的出版,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 有助于中国学术、思想进一步走向世界,进而对当今 中国文化强国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