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一浮,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是闻名中外的书法大家。本书为其书论的纂辑与订补。
全书以“总论元典”“意义追询”“理学源流”“回归汉唐”“楚简隐秘”“文化建设”“师友道义”为篇目,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收入作者有关的学理专稿、学术论辩、文化讨论以及纪念师友和为师友所作之序跋等。
俞昌达编著的《心性之学述要(探索儒道佛学问的实质)》指明,儒道佛三家学问属于心性之学。心性,即“明心见性”、“尽心知性”和“存心养性”等说法中的心性,这是指人的无污染纯天然的心态。心性之学,是一门阐述关于心性之道理的学问,这道理包括何者为心性和如何保持并运用心性等一些内容。本书认为,人们只有认识、保持并运用这样的心态,才有可能提升自我的品质和构建和谐的社会。
本书是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蒋庆先生的代表作,十多年来,“政治儒学”一词因此书而为中国思想界所熟悉,本次修订了若干细节问题,并增补了盛洪先生所作的序言。全书论述了政治儒学的各个问题,对西方自由主义、中国民族主义等提出了深刻的批评。
《汤一介与》收录的纪念文章,旨在缅怀《儒藏》项目首席专家汤一介先生,汤先生生命的十多年都倾注在《儒藏》的编纂与研究工作上,汤先生不辞辛苦培养古籍编纂与研究人才,为《儒藏》的出版事业辛劳奔波,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生去世后,学界纷纷写文章纪念汤先生,此书收录分为两部分,上编为汤一介先生在各种会议中发表的关于《儒藏》编纂的意义、目的以及编纂进度等文章,下编是参与《儒藏》工作的专家学者们的文章,谈到了《儒藏》的编纂进度,各国各校承担编纂任务的进度,在共事中体会到汤一介先生为人谦逊,学术深邃,待人接物如沐春风,在《儒藏》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家语》一书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答和言谈行事,以及孔子与时人、各诸侯国君王的问答,生动地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对研究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本书对
本书于靠前次世界大战后期应美国迦匿奇世界和平基金会特约撰述,全书共二十四卷,主旨是通过对孔子思想的解说,系统地阐述中国人对个人修身、社会治理、靠前关系与世界和平的看法,主张抓住欧战结束机遇,“合远近小大各国,公组世界大同政府,以实行天下若一之大一统”。据说当时颇受舆论重视,但原稿收藏美国,故世人无缘全文拜读。近年获悉,原来书稿一直珍藏在作者的母校哥伦比亚东亚图书馆,现经协议,由哥大东亚图书馆向上海书店出版社定制提供这份珍稀的馆藏善本资源,以供复制保存并供学术研究参考,对于多维度推进孔子思想暨国学研究,以及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和陈焕章思想学说研究,都有重要价值。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内容。与《》《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论语品读(普及版)/国学经典书系(辑)》是在阅读经典注本的基础上,择取《论语》各篇精华,由题解、原文、注释、品读、扩展阅读等部分组成,将主题相近的章节归为一类,进行品读,力求将原文意义融会贯通并予以展现,有助于青少年读者更好地接近经典、读懂经典。
《毓老师说论语》以1999年至2000年毓老师在奉元书院讲述《论语》的内容加以整理而成。《毓老师说论语》将《论语》《大学》《中庸》《春秋》等经籍打通开来,阐明中国古典思想的精髓;以平视的眼光解读孔子,还原了孔子活泼、生动的本来面貌,使读者如同面对一个德望、智慧、学识兼具的温厚师长,怡然领会儒家思想的美与智慧。毓老认为,《论语》中孔子的思想发展分三个层次: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二、“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三、“吾其为东周乎?”孔子的思想随着年龄、智慧的增长而发展变化。
马一浮,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中国现代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丰子恺推崇其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是闻名中外的书法大家。本书为其书论的纂辑与订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