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 ,自古至今,无论在士人当中还是在老百姓中间,《论语》一书都是中国人的一部不能逾越的圣典。《论语》作为中化文化的源典,其论证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我国*重要、影响*的经典之一,在哲学上主张 道法自然 , 道 是天地万物之母,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有无、虚实、强弱、刚柔、祸福、善恶、美丑、长短、高下等都是对立的统一,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揭示了事物互相对立、依存、转化和回复的关系;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清静为天下正,我无为而民自化,无为而无不为;在军事上主张守弱,柔弱胜刚强;在伦理上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老子》是历代政治家、军家家、思想家和道家极重视的经典,历来版本与注释极多,从古至今,对老子其人其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73年出土的帛书甲乙本《老子》和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本《老子》,让今人对《老子》有了新的认识。著名学者何新对通行本、敦煌本、帛
《论语》是孔子与弟子(及弟子与再传弟子)间的问答语录,汇聚了孔子关于政治、伦理、哲学、文化、历史与人生等问题的重要观点。其中关于 礼 德 仁 孝 的论点成为两千年中国政治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基石。《论语》所让人佩服的,不仅是孔子所追求的仁善人格的崇高性,而且是其中所阐述的价值观念的超越时代性。历代学者研究注解《论语》多如瀚海,学习本书而找到个人立身处世之道,且成就志业的不可胜数。书中的片言只语是终身受用的座右铭,使人在坎坷沉沦时不改其志,沉潜努力;顺遂得意时能谦虚谨慎,成就他人
本书从儒学历程、儒学关键词、儒学与当代社会三方面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内涵以及与当代社会的关系,勾勒出了儒学的发展脉络,诠释了儒家关键词汇,在概念的解说中反思过去,在历史的梳理中展望未来。全书内容精当,集专业与通俗与一体,是一本不可多得中国儒学讲义。
《论语》一书,似浅实深。该书以语录或对话体的形式,汇聚了孔子关于政治、文化、历史、人生、哲学、宗教等问题的重要观点。其中对于“礼”“仁”“孝”的论点,后来成为两千年中国政治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基石。《论语》历代均有注解,也反映了各人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异同。何新博采众家,择善而从,并时时有不同看法,针对他认为的误解、误读、误断,进行了订正和重释,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诠释译本和既简明而又较博赡的考注。
何新是20世纪十年代影响中国的重要知识分子,除了政论、经济,其在历史、文化上的创见也颇为不凡,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老子》一书历代广为流传,文字颇多差异,甚至章节也不一样。本书对老子各章做了注释和翻译,并对楚简本、帛书本、敦煌本老子做了对比研究,是了解老子思想的好书。
自近代西方学术体系引入中国以来,儒教、孔教是否是西方话语里面的“宗教”问题,一直争论不断。本书作者认为,在这些争论过程中,人们常犯的毛病,就是以二元对抗思维模式简单地以“是”与“否”来回答。其实,历史上儒家的“教”不仅仅是狭义的教育之教,更有教化、宗教的含义。本书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儒教活动及其思想理论,以及波及海外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形成了持续的文化传承和复兴运动,对于当下中国建设自己的思想和学术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辜鸿铭讲论语》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国混战,找不到出路,辜鸿铭此时提出欧洲各国应向中国传统文化吸取精华,于是写了《中国人的精神》,并开始把《论语》《中庸》《大学》翻译成英文版。辜鸿铭认为,欧美的传教士和汉学家歪曲了儒家经典的原义,糟蹋了中国文化,并导致西方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产生种种偏见,因此决定亲自为欧美人讲解《论语》,这就是《辜鸿铭讲论语》的由来。《辜鸿铭讲论语》不但语言精练,词意精达,而且在讲解的过程当中纵贯中西,援引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将注释中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作横向比较,帮助那些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经典的内容。《辜鸿铭讲》较之以前西方传教士和汉学
无
......
《太湖大学堂系列丛书:孟子旁通》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生平事迹及其学说最重要的资料。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即源出于它。《太湖大学堂系列丛书:孟子旁通》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关于《孟子》
《易文献辨诂》由郭彧所著。
《儒家文化的现代应用(以边检工作为例)》由徐国明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深刻地影响着顾客与员工的价值观,而顾客与边检组织的满意度又是基于价值观上的契合。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的千余名员工在新的时代如何秉承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来建立北京边检顾客满意度的核心价值观呢?《儒家文化的现代应用(以边检工作为例)》旨在探索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北京边检顾客满意度核心价值观,即仁义礼智信相对应的沟通状况、通关速度、仪表态度、专业素养和边检品牌等方面的顾客满意度。论文采用SPSS(Statistical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软件的基本统计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执勤的首都国际机场T2、T3航站楼和北京铁路西客站等几个主要场点的311名旅客的间卷调研,用顾客满意度、顾客让渡价值、顾客满意度指数
陈大齐先生,字百年,平生於办学、从政、讲学之余,不断从事研究着述,成书二十余部,论文百余篇,靡不究极原委,剖析折衷。《论语》一书,百年先生钻研至勤且深,故尝慨叹《论语》所载孔子言论,辞简意赅,而古来注释之不相一致,甚或相反,终而酿成至极纷乱之现象。百年先生乃荟萃诸家《论语》注文为一编,其亦类似何晏《集解》、朱子《集注》之汇集众说以成书者也。 陈大齐著刘小枫、周春健主编的《论语辑释(典籍校释修订版)/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二十余万言,涉及《论语》之句读、校勘、训诂、文法、考证等文字,间亦辑有宋儒与近人着述,以便於查阅。
《论语》是儒家四书之一,是构建中国文化价值观的经典,历代大家注释者众多,而本书的特色在于:作者力图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框架,即以从国家、社会、个人三大层面12个关键词为逻辑线索,将12个关键词细分
《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由孟久丽编著。 钱穆认为,若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之特殊精神,则在其偏重于道德精神之一端。无论 部画论著作谢赫《画品》中谈到的“明劝戒,著升沉”,还是唐代 成熟的画史著作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所提的“成教化,助人伦”,都将图像的道德教化功能放在首位。然而长期以来,中国艺术史中的这个领域并未得到广泛的梳理和讨论。 《道德镜鉴:中国叙述性图画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前半部分(一至四章)考察了中国叙事画的早期状况,并回溯了其功能、传统以及形式风格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1世纪的演变。第二部分(五至八章)追溯文人审美兴起后,叙述性图画在精英视觉文化中持续扮演的重要角色,展示了皇帝、官员、学士、普通人,如何通过对道德故事的不同描绘,来表达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