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老庄哲学领域的新生代学者秦复观毕20余年之功全新校注解析。 全本:正本清源。以帛书版为底本全新勘校。 全译:随文白话文直译,生僻字随文注音,与传世版本异文的对比,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解读。 全解:多维度逐句解析文意,及其内在逻辑,保证普通人完全读懂《道德经》。 作者整理定稿的帛书版,与传世版重大差异有140处之多,这影响了我们对老子思想的正确理解,而基于正本的解读,也让以往道德经中多个自相矛盾之处在逻辑上形成了完美自洽。 这不仅是一部原貌道德经,也是一部可以轻松读懂的道德经。
约瑟夫·里奇蒙德·列文森(Joseph Richmond Levenson,1920-1969)是美国历史学家,也是继费正清之后对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代表学者。《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是一部思想史著作,分为三卷,相继出版于1958、1964、1965年,1968年出版合订本,是列文森的代表作。该书从哲学思想、官僚制度、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和理想人格等层面,生动分析了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以及儒家社会与政治的本质特征,重点论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与命运,洞见迭出。全书以其宏大的架构和所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成为中国研究领域无法回避的经典巨著。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命题,如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价值、保守与激进、东方与西方、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等,在本书之后的众多甚至是任何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中,都可见到对这
儒家 功夫 论即儒家心性哲学的实践部分,是传统儒家有关身心修养的论述。儒家自先秦以来,致力于建构一种天人一贯的性命论,则 功夫 (工夫)则是其中的媒介性环节,所谓 内在超越性 即指此 内圣 的过程。本书借鉴当代新儒家牟宗三等提出的 内在超越 概念分析传统儒家 功夫 论的内涵。内在超越概念蕴含着以内在性通达超越本体的环节,而这一环节恰恰可以为儒家功夫模式的建构提供坐标和参照系。不过,历史上儒家很少对身心修养体系作出清晰而层次分明的界定,为此,本书勾稽文献,梳理辨析儒家内在超越性的三种功夫实现路径::第一,由德性以通天道;第二,由如在以显心体;第三,由静观以见天心。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儒家身心修养体系的类型和次第,总结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功夫模式。作者遍阅儒释道三家典籍,提炼相关概念,将儒学功夫论
本书由老庄哲学领域的新生代学者秦复观毕20余年之功全新校注解析。 全本:正本清源。以帛书版为底本全新勘校。 全译:随文白话文直译,生僻字随文注音,与传世版本异文的对比,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解读。 全解:多维度逐句解析文意,及其内在逻辑,保证普通人完全读懂《道德经》。 作者整理定稿的帛书版,与传世版重大差异有140处之多,这影响了我们对老子思想的正确理解,而基于正本的解读,也让以往道德经中多个自相矛盾之处在逻辑上形成了完美自洽。 这不仅是一部原貌道德经,也是一部可以轻松读懂的道德经。
万百安教授在本书中主要考察了早期儒家思想,将其视为一种美德伦理学,并把展开一场反对儒家运动的墨家学说看作是后果主义的一种形式。作者在书中主要为三个主题进行辩护:第一,儒学与西方美德伦理学有很多相似点。特别是它们都对生活方式感兴趣,对该生活方式所需要的人格特质感兴趣,在考虑到人性之所是的前提下,它们都关注如何成功地培养这些品质。第二,墨家更强调行为及其后果,而不是品格与修养,在这一点上,墨家类似于西方的后果主义。第三,墨家和儒家对他们的观点都提供了非常值得称颂的论证。
本书系香江哲学丛书(黄勇、王庆节 主编)之一。全书基于儒家思想来检讨当代医疗的六个方面:医疗制度、医疗决策、医疗科技、器官医疗、精神医疗和老年医疗。在理论上,本书将儒家思想重构为“以道为志向、以德为基础、以家为本位、以礼为引导”的美德伦理系统,这一系统不同于当代西方生命伦理学的原则主义系统,目前还在发展创新之中,它可用于分析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伦理挑战,如器官移植、基因编辑、 机器人以及换头手术等,并反思传统医疗问题的当代抉择,如医疗储蓄、家庭地位、知情同意、代理决策、疫苗接种、精神治疗、养老模式以及堕胎、医助 和 等。简言之,当代医疗问题尖锐、复杂、紧迫,需要伦理学的关注和政策改革的应对。本书从事“医疗呼唤道德”的切实学术研究,进行“传统面对当下”的自觉反思平衡。
本书以体用为纲,理势结合,分析了先秦儒家 一贯之道 的展开。 上篇 体论 分别讨论实体、工夫、本体。实体即真实无妄的物体,分为道体、性体和心体,总称为 实体三态 。工夫指针对心性情欲作自我调节、控制与优化的理性的道德实践,其在逻辑上展开为一种 下 上 下 、 知 养 行 连绵不绝之运动,包括下学而上达、上达而存养、存养而践履,总称为 工夫三阶 。本体指人凭工夫重新认识到的实体,包括境界与气象,分为 欲仁斯至境 与 君子气象 、 仁民爱物境 与 圣人气象 、 天命流行境 与 天地气象 。总称为 本体三境 、 气象三位 。 下篇 用论 则讨论仁心之发用。道心苏醒,仁体方首出庶物,打开属人的世界,开始其自觉的旅行,由己及人,层层发用,开启忠恕之行,经历齐家、化乡、治国、平天下,更参赞化育,最终峻极于天。 本书初步建构起
本书是部专门研究清代学者焦循及其易学的专著。焦循以易学知名,而其易学由于涉及象数、数学相关知识,历来少有人研究。本书集中反映了作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焦循的易学体系作了完整的介绍,并将之放在整个清代学术发展史和焦循个人学术整体的脉络中,因而能够更为精准地认识焦循的易学特色。
历来注释《论语》皆以剖章析句为能事,罕有学者统摄诸章以探究其所在篇帙的总体意趣。作为一种尝试,本书在经心于章句的辨悉时亦以篇为一可理解的散逸整体,对其看似互不连属的章句间隐然贯穿的命意做了略成一家之言
成中英著的这本《儒学新儒学新新儒学》由“古典儒家研究”、“新儒学与新新儒学”、“儒家精神论”、“儒家的现代转化”四部分组成。全书以独特而深入的视角论述了儒学、新儒学和新新儒学中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