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老庄哲学领域的新生代学者秦复观毕20余年之功全新校注解析。 全本:正本清源。以帛书版为底本全新勘校。 全译:随文白话文直译,生僻字随文注音,与传世版本异文的对比,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解读。 全解:多维度逐句解析文意,及其内在逻辑,保证普通人完全读懂《道德经》。 作者整理定稿的帛书版,与传世版重大差异有140处之多,这影响了我们对老子思想的正确理解,而基于正本的解读,也让以往道德经中多个自相矛盾之处在逻辑上形成了完美自洽。 这不仅是一部原貌道德经,也是一部可以轻松读懂的道德经。
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还作用于人们的感情、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 基于《论语》的重要,李泽厚利用当代的语言观念重新进行了译注,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对于《论语》的原文及精神做了当下的申述、评论和阐释,并结合中西方哲学、文化、思想上的比较与分析,赋予《论语》新的意义,此即所谓"今读"。其中,培育人性情感,了解和区分宗教性私德与社会性公德,重视和把握个体命运的偶然,是《论语今读》三重点。 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
本书是美国历史学家约瑟夫 列文森久负盛誉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分为三卷,视野广阔,目光如炬,既对儒教/儒家文化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皇权、官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又聚焦于近现代中国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以及儒教在历史进程中的沉浮,洞见迭出,启人深思,以其宏大的架构和所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无法回避的经典巨著。
中国人一生要修的经典绕不开《论语》。《论语百句(增订本)》精选百句,浓缩精华,从学习、交友之乐到修己、为人,到读书、从政、治国,到仕隐、贫富、义利等,多角度为读者阐释解析《论语》的精妙。精心贯串的旁征博引,中外古今的思想在这里融汇,时时引发对当下的深思。较诸初版,本版增加了二十余篇,亦精心修订旧版的若干文字,改换了部分引语,使之更恰切,也更精彩有趣。
《孔子如来》典藏本, 孔子三来 系列之二,鲍鹏山教授著。《孔子如来》*早是作者在《光明日报》 智慧版 上开设的 老鲍谭古 专栏文章,共72篇,合为一辑。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留下的言论片段,如何理解,从来一家有一家的立场与解说。本书是作者研究、教学先秦思想三十余年,将得自孔子的启示与读者做的一次分享,许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价值都有其边界,把任何一种价值无限扩大、*化,都是对其他价值的破坏;比如,总说 防人之心不可无 ,会*终导致一切人猜疑一切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斗争;比如,不要斗得过小人,要高得过小人 源自孔子的这些正知正见,我们今天了解多少呢?
《孔子家语通解》以“通解”为名,首先有通盘解说全书的意思。其次,我们认为,《孔子家语》中不少篇的“解”出于后人,而“解”《家语》自然不会是有意“作伪”,而应该是让人们更容易了解该书。我们所做的工作也是如此。 《孔子家语通解》 本书的《代前言》是对《家语》成书、流传及真伪等问题的梳理,体现了我们对《家语》相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将它置于书前,是为了简要说明人们认识《家语》的过程。每篇正文之前以“序说”通说全篇,帮助读者理解全文;而后按段落分为“原文”、“注释”、“通解”三部分。 《孔子家语通解》 本通解注意学术性与普及性的结合。今天,《家语》的许多学术问题还没有得到统一认识,基于此,本书立足学术前沿、展示研究成果,注意序说与注、解的科学严谨,同时也力求观点平实,注意读者的适用范
《从 修身 到 工夫 :儒家 内圣学 的开显与转折》一书以轴心时代为背景,突出中国哲学独特的身心修炼主题。全书深入揭示了儒学修身传统中自孔子孳乳而至宋明粲然大备的反省技术与类型,既有对治怒、 梦工夫 、静坐、慎独和立志等修身技艺清晰之呈现,更有对 朱子时刻 开启的 独知 话语之长时段、历时态的脉络之分析,堪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儒家修身哲学史专书。 相关评论或推荐 这部书将儒家修身传统的发展置于从远古轴心时代到17世纪的广阔时间脉络中进行分析,既微观地探讨了各个儒者的精神进境,又宏观地考察了时代思潮的动向。书中指出,儒家修身学中孔子与朱子如双峰并峙,并解析了阳明心学的工夫论。全书论证细致,显微无间,必将成为儒学研究的里程碑。 黄俊杰(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欧洲研究院外籍院士) 中国
对于孔子形象在东亚文化史中的变迁及其意义,一直缺乏全面性探讨的专著。孔子形象的建构与变迁,是东亚各国思想与文化变迁的 温度计 ,既显示东亚各国历史的转折点,又体现东亚各国儒家知识系统(道统)与政治权力系统(政统)的不可分割性、互为紧张性及其不稳定的平衡性,以 孔子形象 变迁作为研究主轴,可以深入分析东亚各国思想的升沉与世运兴衰。本书选取三条研究进路,分别探究孔子形象在《论语》解释史、神话或谶纬文献、现代小说传播媒体中的大致变迁情况,细致梳理了东亚学者的《论语》解释与孔子形象重塑二者间的关系。
《原本大学微言(精)》是南怀瑾先生有关《大学》的讲记。书名中说的 原本大学 ,指的是《大学》的古本《小戴礼记 大学》。作者以渊博的学识,综罗大量的文史典故,对《大学》中的微言大义做了揭示,给人以人生的启悟。
本书探讨了原始儒家的伦理精神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在对原始儒家的特点的领会和诠释上,作者抓住 天命 这个核心观念,与新儒家的解释旨趣迥然相异。在对现代性的理解上,作者强调了现代性对传统而言可以意味着是解放而不一定意味着解体。在对原始儒家的历史观念和时间观念的检讨和重建中,作者指出《天演论》与原始儒家历史存在论之间的关联。在对现代性意义上的自我之本真性的论述与良知的辨析中,作者借鉴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 纯洁的良知观 ,提出了一种非道德主义的良知观,力图恢复原始儒家良知观的本来面目。在关于政道问题的阐述与重建上,作者指出,儒家提出天命权利的观念以与现代政道相契合。
《儒家哲学讲演录》(四卷本)是张祥龙先生关于儒家哲学史四次讲座稿的汇总,即: 1.《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 2.《从〈春秋〉到荀子》 3.《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 4.《儒家心学及其意识依据》。 在这一系列讲座中,张祥龙先生以现象学的方式对从先秦到晚明的儒家哲学发展历程做了系统的重新阐释,既是现象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对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创造性再阐释,开启了中国古典哲学进入现代哲学话语的新可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史意义。 中大哲学文库(第二辑):主要收录中山大学哲学系现任教师的代表性学术著作,亦适量收录本系退休前辈的学术论著,目的是集中展示中大哲学学科的学术成果,打造一批学术精品,展现 中大气象 ,以更好地向学界请益,共同推进哲学研究走向深入。
儒家复现于中国,是一个充满问题和挑战的精神现象。本书共包含两个部分,共七章,部分以热思和儒家传统作为关键词开展论述,后续章节中论述了儒家在中国现代的衰危及其出路。本书以现象学的观念与方法对儒家的重要思想展开分析,其中对于 孝 仁 等儒家重要概念的阐释发人深省,观点独特。第二部分解说《尚书 尧典》,仍以现象学的方法入手,融合多种材料对《尧典》的思想和历史地位做出了重要的评析。附录部分是作者设计的儒家婚礼,意在突出儒家思想在家庭组建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独特性。 本书从多角度来回答乃至深化了儒家再临的核心问题:曾经那么成功的儒家为何特别不适应西方造就的大变局,以至于在历史的瞬间丧失了自己的团体存在?儒家的生命根基何在,可作为当下和将来复活自身的源头?应该不应该重建儒教?如何在这样一个
本书是张祥龙教授四卷本中国儒家思想史著作的册,全书分为三篇九讲,共二十余万字,介绍和阐述了孔子思想的发端、发展和核心要义。该书依据现象学方法,以实际生活经验为源头,深入探究儒家思想创始者孔子的思想的独特起源和生动内涵,提出了一种既不同于中国古典解释传统,也不同于以西方哲学解剖分析先秦思想的新思路。该书不仅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也具有开创性的作用,为重新认识孔子、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角度。
.
《宋明儒学中的 身体 与 诠释 之维》由 身体 与 诠释 上下两编构成。 身体编 集中讨论当代思想之中的身体转向对儒学研究的意义、理学身体存在论的建构(身体之 窍 与 身不自身 的观念)、镜子隐喻在理学心性论之中的作用以及疼痛镜像神经元发现与儒家恻隐之心论的关系等议题; 诠释编 则旨在通过对朱子读书法、王阳明四句教的三次辩难、《大学》文本之怀疑与否定、 亲民 新民 之辩的个案考察,揭示理学诠释传统之中的 尊道 ( 天道 ) 尊心 ( 本心 ) 尊经 ( 圣经 )与 尊古 ( 圣人 )之间的种种张力以及儒学通过诠释而创新的思想演进机制。
《现代儒家哲学研究》以当代中国文化的视野和中西哲学的融合前景作为研究和观照的出发点,从 文化观 心物论 形上学 等角度,详细讨论了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冯友兰等学者在儒学上的创新和发明,探索了20世纪现代中国哲学家在发展具有中国性的哲学方面的经验。
《大学》学引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迅速转型,西方思想学说大量涌入,儒学之断续问题为中外许多有识之士所关注,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书回应此热点问题,共分为十二个章节,从近世以来儒家与基督教在中国的冲突与融合、儒学在当代中国的断续问题、当代新儒家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建构及其建构方式、儒家的人文关切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儒学与文明互鉴、全球治理等角度系统梳理了晚清以来儒学的发展历程,尤其侧重探讨儒学在近代以来的定位和适应性问题。
《儒家哲学讲演录》(四卷本)是张祥龙先生关于儒家哲学史四次讲座稿的汇总,即:1.《孔子的现象学阐释九讲》;2.《从〈春秋〉到荀子》;3.《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4.《儒家心学及其意识依据》。在这一系列讲座中,张祥龙先生以现象学的方式对从先秦到晚明的儒家哲学发展历程做了系统的重新阐释,既是现象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也是对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创造性再阐释,开启了中国古典哲学进入现代哲学话语的新可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