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有关《大学》的讲记。 书名中说的 原本大学 , 指的是《大学》的古本《小戴礼记?大学》。 作者以渊博的学识,综罗大量的文史典故, 对《大学》中的微言大义做了揭示, 给人以人生的启悟。
《论语导读》是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系列 *本,第四版。与第三版相比,这次作者增补导言、附录过万字,对导读部分的修订,亦过大半,反映了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所得。全书共20篇,521章,针对每一章原文,有今译,有注释,有导读,有相近相关章节内容的链接。因为《论语》对后世成语的生成影响极大,书中对成语来源也做了标注。对《论语》,一般人说 不明白 ,有两类:一是不明白说了些什么,即不懂文言文,对此,本书对《论语》原文做逐句翻译与原义阐明;另一种不懂,是不懂为什么这样说?针对什么问题这样说?这样说指向何在?对此类 不明白 ,本书用导读做适当发挥和展开。对不明处,对存疑处,则不强作解人,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
本书是关于《孟子》的讲记。作者采用 经史合参 的方法,以《孟子》的原文为 经 ,春秋战国的社会背景、人物活动为 史 ,并配合其他种种历史故事和社会现象,对孟子立身处世的人格及其思想影响,做了透彻的讲述。使读者能在谈笑风生的气氛中,轻松而又深刻地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习,增长文史知识,获取人生智慧。书末附有历代《孟子》研究书目。
本书是美国历史学家约瑟夫 列文森久负盛誉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分为三卷,视野广阔,目光如炬,既对儒教/儒家文化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皇权、官僚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又聚焦于近现代中国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迁以及儒教在历史进程中的沉浮,洞见迭出,启人深思,以其宏大的架构和所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无法回避的经典巨著。
《孟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儒家典籍。孟子生于战国时代,他继承了孔子的精神,始终为人伦正义,为道德政治奔走呼号。所以在《孟子》书中所记述的,不仅是为政的原理准则,更是人人身心道德修养的基本。 《万章》是《孟子》一书七篇中*短的一篇,但也是*引人入胜的一篇。孟子与万章师生二人,针对许多话题,展开连串针锋相对的妙问妙答,问答犀利又充满禅机,内容所涉及的,有些更是数千年来炎黄子孙心中的疑问。《万章》上下两篇,主要在阐述君道、臣道、师道、友道,以及士大夫、知识分子立身处世、做人做事的大原则,也就是所谓的伦理之道、人伦之道。 《孟子与万章》是南怀瑾先生关于《万章》篇的讲记。南怀瑾先生带领大家深入研读并解析孔孟思想的原义,令读者对于诸多问题豁然开朗。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是海内外第一部研究梁漱溟的专著,作者深入考察了梁漱溟的成长背景、思想发展轨迹、重要社会活动,并将之置于世界性反现代化思潮的大背景下予以解读。作者提出,在20世纪的风浪中,梁漱溟保持了儒者的传统和骨气;他一生的为人处世,大有孔孟之风;他四处寻求理解和支持,以实现他心目中的为人之道和改进社会之道,可称 最后的儒家 。本书1979年获美国历史学会东亚史研究最佳著作奖。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列儒家经典 四书 ,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 《孟子开讲》是鲍鹏山教授继《论语导读》《大学中庸导读》《道德经导读》之后,出版的又一部对传统经典做现代解读的新著。 开篇《导言》,论述孟子思想中的中国文化重大命题及其逻辑关联;全本十四卷,每卷由原文、今译、注释、开讲四个部分组成:原文精校,今译畅达,注释精审,开讲通透,一气贯注。篇后为读者列出成语及相关章节链接;卷后附录《孟子的编撰与成书》,为读者延伸专业知识点。 开讲部分是本书最大特色,明明是说古典文本,偏讲得明白如话;明明在讲古圣先贤,偏又说得他如活当下。对传统经典做现代价值的阐发,是本书的显著价值,也是作者阐释传统经典的出发点,更是一个学者价值的极大体现。
《孟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儒家典籍,也是研究孟子生平事迹及其学说*重要的资料。孟子生于战国时代,他继承了孔子的精神,始终为人伦正义,为道德政治奔走呼号。所以在《孟子》书中所记述的,不仅是为政的原理准则,更是人人身心道德修养的基本。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关于《孟子》的讲记。从《离娄》这章开始,属于《孟子》的下半部,发挥孔子思想的精神,具体而微,并且深入又广阔地阐释了中华悠久的文化传统。其中讲到做人做事的规范,君臣、父子之道及礼的问题等,*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一个有品有格的人。
《大学》《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以后才与《论语》《孟子》合称儒家 四书 ,成为每个中国读书人的之书。 鲍鹏山著《大学中庸导读》,不仅保持了其一贯的写作风格:独立的思考、通达的文字,更写出了其中的圣贤气象。 本书采用朱熹底本,以严谨的古文献研究为基础,对文本进行现代性解读,并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相观照。每一章原文后,均有今译,有注释,有导读,并标注出成语,生僻字也标注拼音。 在全书前,以《导言》做统领;在解读《大学》前,以《大学引》为统领;在解读《中庸》前,以《中庸引》为统领,系统总结《大学》《中庸》的地位、价值以及篇章结构、学习路径,让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也能够顺畅读懂,领悟修身之本,中庸之道。另附有梳理其成书脉络的《大学中庸的编撰与成书》。 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的 鲍鹏
《孟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儒家典籍,也是研究孟子生平事迹及其学说*重要的资料。孟子生于战国时代,他继承了孔子的精神,始终为人伦正义、为道德政治奔走呼号。所以在《孟子》书中所记述的,不仅是为政的原理准则,更是人人身心道德修养的基本。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关于《孟子》的讲记。《公孙丑》篇属于《孟子》的第二篇,分为上下两部分,记载了孟子与弟子公孙丑之间的谈话,大部分内容发生在齐湣王当政时期。《孟子 公孙丑》篇记录了孟子的政治观点、治国思想以及政治活动,涉及孔子、周公等众多历史人物以及当时各种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并论及中国文化的诸多问题。
约瑟夫·里奇蒙德·列文森(Joseph Richmond Levenson,1920-1969)是美国历史学家,也是继费正清之后对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代表学者。《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是一部思想史著作,分为三卷,相继出版于1958、1964、1965年,1968年出版合订本,是列文森的代表作。该书从哲学思想、官僚制度、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和理想人格等层面,生动分析了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以及儒家社会与政治的本质特征,重点论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与命运,洞见迭出。全书以其宏大的架构和所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成为中国研究领域无法回避的经典巨著。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命题,如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价值、保守与激进、东方与西方、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等,在本书之后的众多甚至是任何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中,都可见到对这
《孔子如来》典藏本, 孔子三来 系列之二,鲍鹏山教授著。《孔子如来》*早是作者在《光明日报》 智慧版 上开设的 老鲍谭古 专栏文章,共72篇,合为一辑。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留下的言论片段,如何理解,从来一家有一家的立场与解说。本书是作者研究、教学先秦思想三十余年,将得自孔子的启示与读者做的一次分享,许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价值都有其边界,把任何一种价值无限扩大、*化,都是对其他价值的破坏;比如,总说 防人之心不可无 ,会*终导致一切人猜疑一切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斗争;比如,不要斗得过小人,要高得过小人 源自孔子的这些正知正见,我们今天了解多少呢?
家训,是古人对家人以及子孙后代的告诫、约束形式。历代家训往往以简明扼要又朗朗上口的方式, 讲明劝善戒恶的处世之道。《朱子家训》全文仅三百余字,却堪称字字珠玑。 《朱子家礼》之所以称为 家礼 ,并不是说这些礼仪规范的内容与使用范围,仅仅限于朱氏家人以及子孙后代,朱子的本意是为宋代当时的人提供一个家庭基本礼仪范本。《朱子家礼》影响极为深远,由南宋经过元明清与中华民国时期,至今在汉文化地区的各地风俗习惯里面都还能辨识出《朱子家礼》所产生的影响。 家礼 的 家 ,主要有三层意思:第一是这些礼仪的内容主要限于家事;第二是这些礼仪的主要适用对象为家族人众;第三层意思则与国相对,意思说这些礼仪并非由国家(或朝廷)所确立或认可的国家礼制,而十分接近现代所说的 民间 。 《朱子家训 朱子家礼》读本分为原文、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成立于1949年。1977年,设立了 新亚学术讲座基金 ,目标是每年邀请中外杰出学人做系列公开演讲,切磋学问,交流思想。1978年, 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首先成立,之后三十年,每年一次邀请著名学者到院主持讲座,成为学院的盛事。凡有书稿者,均整理出版,形成了这套系列读本。 全稿以当代新儒家的观点来清理儒学的三期发展,即先秦、宋明与当代。细读全书,当能认识到儒学中那天人贯通的宇宙情怀、宗教精神,如何在历史的步步发展中形成、反省与善化。
《读古人书》系列选取我国古代对历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典籍,以选本的形式呈现每一种典籍所蕴含的思想智慧,采用原文 注释 译文 解说的新颖结构,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亲自执笔,使读者如同亲临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经典读书课,真正无障碍读懂古人智慧。《读古人书之 韩非子 》出版后,广受好评。 《读古人书之 孟子 》是本系列第二本,全书分为八个主题,通过具体生动的故事展示孟子思想的各个侧面,使读者可以无障碍读懂孟子的思想精髓,同时有助于提高古代汉语阅读水平。 作者本人多年的汉语史教学和研究工作经验保证了本书译注的准确和解读的深度。
本书题名为 心性与体知 从现象学到儒家 ,它一方面标明了本书的研究主题,即心性与体知;另一方面也划定了本书涉及的研究论域,主要是现象学和儒家。 心性 这个概念来自东方,主要出自儒学和佛学。就儒学而言,心性论发端于孟子,至宋明儒学而发扬光大,在近现代,随着西学思想的引入,心性论也在东西方思想的跨文化研究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本书所尝试的正是这样一种在跨文化的视域下的 心性现象学 研究。东方传统借 体知 这一概念与现象学家舍勒借 道德感受 (F hlen)所展开的问题相当契合。本书主要关心的就是现象学(尤其是舍勒的现象学)和儒家传统(尤其是孟子一系的心性传统)对于 体知 与 情感 问题的讨论,以及与之相关的两个思想传统对于伦理问题的思考。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生平事迹及其学说*重要的资料。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即源出于它。本书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关于《孟子》的讲记。作者采用 经史合参 的方法,以《孟子》的原文为 经 ,春秋战国的社会背景、人物活动为 史 ,并配合其他种种历史故事和社会现象,对孟子立身处世的人格及其思想影响,做了透彻的讲述。使读者能在谈笑风生的气氛中,轻松而又深刻地领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习,增长文史知识,获取人生智慧。书末还附有历代《孟子》研究书目。
中国古代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论说与解释展开的,儒家围绕《诗经》展开的讨论无疑是古代经典之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之一。而在《诗》学发展的历程中,先秦儒家《诗》学从根本上改变了王官学时代的《诗》学传统。儒家以更为自由和开放的学术姿态,将对社会危机的深刻反思融入到了《诗》学讨论之中,并由此重塑了《诗》的经典意义与经典性格。本书即针对《诗》学发展的这一重要阶段展开讨论,力图揭示先秦儒家《诗》学的历史渊源、传承形式、解释方法,特别在哲学史视域下系统地梳理先秦儒家论诗解诗的思想内涵。
本书是张祥龙教授四卷本中国儒家思想史著作的册,全书分为三篇九讲,共二十余万字,介绍和阐述了孔子思想的发端、发展和核心要义。该书依据现象学方法,以实际生活经验为源头,深入探究儒家思想创始者孔子的思想的独特起源和生动内涵,提出了一种既不同于中国古典解释传统,也不同于以西方哲学解剖分析先秦思想的新思路。该书不仅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也具有开创性的作用,为重新认识孔子、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角度。
儒家复现于中国,是一个充满问题和挑战的精神现象。本书共包含两个部分,共七章,部分以热思和儒家传统作为关键词开展论述,后续章节中论述了儒家在中国现代的衰危及其出路。本书以现象学的观念与方法对儒家的重要思想展开分析,其中对于 孝 仁 等儒家重要概念的阐释发人深省,观点独特。第二部分解说《尚书 尧典》,仍以现象学的方法入手,融合多种材料对《尧典》的思想和历史地位做出了重要的评析。附录部分是作者设计的儒家婚礼,意在突出儒家思想在家庭组建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独特性。 本书从多角度来回答乃至深化了儒家再临的核心问题:曾经那么成功的儒家为何特别不适应西方造就的大变局,以至于在历史的瞬间丧失了自己的团体存在?儒家的生命根基何在,可作为当下和将来复活自身的源头?应该不应该重建儒教?如何在这样一个
《原本大学微言(精)》是南怀瑾先生有关《大学》的讲记。书名中说的 原本大学 ,指的是《大学》的古本《小戴礼记 大学》。作者以渊博的学识,综罗大量的文史典故,对《大学》中的微言大义做了揭示,给人以人生的启悟。
鲍鹏山、周缨编校的《大学中庸正音诵读》,采用朱熹底本,精注精校,全文注音,四色印刷,对生僻字、通假字以及易读错字,均特别标出,人名地名加专名线。随书附赠《大学》《中庸》临摹手抄字帖,在诵读经典的同时,还能练习书法,学认繁体字,是满足青少年和广大国学爱好者诵读经典需求的一本好书。 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的 鲍鹏山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系列 ,含《论语正音诵读本》《孟子正音诵读本》《大学中庸正音诵读》《道德经正音诵读》《庄子正音诵读》,并均有 导读本 配套陆续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