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内容选自王阳明先生的重要文献,全书分为四部分,分别为年谱、文选、语录和录,按照文章篇目分成55篇,并根据每篇文章的语意段落进行标记。所选文章主要阐释了王阳明先生“心即理、立圣人之志、知行合一、事上磨炼、致良知”等核心理念,并以《王文成公全书》为底本进行编选和注释,语意严谨,内容翔实,以“致良知”作为自我追求的目标。
《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的作者李耳上承中华文明初祖黄帝的思想,在群雄并峙、百家争鸣的春秋末叶倡导“清虚”、“无为”,从而开启了东方特色的、辉煌的“道一元论”的道家学说,在政治、哲学、思想、文化乃至文学、艺术诸多领域留下丰富的宝贵的思想资源,印行量在世界上仅次于《》,位居第二,亦足以说明《老子》其书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影响之深之巨。 本书以王弼《老子解》、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为经,兼采历代注老、解老各家之说,并吸纳近年出土的帛书各本之长,辨正析理,融会贯通,重在破除当前学界虚浮躁进、不务实证的不良风尚,以及两千多年来在老子研究领域歧见纷呈、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以注释、串讲、今译、评议等形式完整、准确地阐释老子思想。在对《老子》原文的训释上,作者尤其注重参酌宋人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被称为“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
中华道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伏羲、神农、黄帝,及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传,而后历经以孔、孟、荀、董仲舒、韩愈、二程、朱熹及王阳明等为代表的古圣先贤的丰富与完善,并吸收融合儒、道、佛、名、法、墨等各家各派以及西学的思想,发展蔚为大观。道统思想在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儒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丰富了儒学的内涵,亦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对中国哲学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深入探讨道统思想与中国哲学、思想文化及现代社会的关系,借鉴其中的积极因素,加强外学术文化交流,中华朱子研究会、四川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联合,于2016年10月21-23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的“道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