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摄生、养生之术,素为世人视为瑰宝。金刚长寿功是我国道家祛病强身、健康长寿的一套秘不外传的优秀功法,由外八部金刚功和内八部长寿功两部功法组成。 金刚长寿功为历代单传之功法,知者甚少。由于历代皆是口传,无文字留下,故社会上尚无此功法。张至顺道长十七岁于华山遇师刘明苍道长而出家,承传此功,八十四载习练不辍,获益殊深。 为弘扬祖国道教文化,为炎黄子孙乃至全人类的文明昌盛、福寿康宁,遵循祖师“代代传,不能断”之遗训,张至顺道长将此单传口授之秘法,结合自身八十余年修炼之心得,整理成文,公诸于世,以期对众生做微薄贡献。
本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论述了道家思想的生命本体论、修炼论和境界论。 作者首先以本体论为纲,认为从道家到道教的理论发展实质是由自然本体逐渐转化为生命本体,并通过推演和对比,厘清了道教生命哲学本体论中的一系列矛盾,总结出了其基本特征。之后,又聚焦生命的运动和变化,以生命结构阐述修炼知识、解释修炼目的,从宗教实践问题中提炼哲学意义、表达超越精神。下篇则讲的是生命境界的自我超越,作者明确了境界的概念,提出了立于世俗而奔向超越的三个境界,即生存境界、道德境界和自由境界,并分别阐释了老子、庄子及道教思想中的境界论。三部分内容层层递进,按照其本来的思想脉络联结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系统。作者通过研究与追问,将道教生命哲学的各种观念和思想表达出来,在述古之外,着力于文化心灵
《出土文献与早期道家》比较全面地对出土道家文献及其思想进行了研究,对于先秦道家哲学的研究和还原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由五章组成,主要研究了郭店简《老子》《太一生水》、上博简《恒先》《凡物流形》、马王堆帛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的哲学思想。 第一章研究了楚简本《老子》的思想内涵及其特征,第二章讨论了《太一生水》的主要概念、命题、分篇及其学派性质等问题,第三章深入检讨了《恒先》以 亘 和 亘先 为中心的两个关键概念,第四章以 一 和 道 为中心讨论了《凡物流形》的哲学思想,第五章着重论述了帛书《道原》的本体论思想。本书还包括两个附录,对《太一生水》《凡物流形》两篇竹书进行了注译。 本书议论深入,分析细致,新见迭出,是作者研究出土道家文献的重要著作,推动了早期道家哲学和先秦哲学研究的深
本书是作者近二十年研究周敦颐及其文集的论文汇编。大体包括三方面:一是周子的生平与著作,主要关乎周子生平事迹与诗文汇集的由来及若干考辨;二是周子宗族的迁徙和周子与四川的关系,涉及周子宗族在宋元明时期的迁徙及相关问题考述,周子与北宋蜀地学者的交往和南宋蜀地学者对周子 理学开山 地位的建构;三是历代周子文集的版本、价值,从南宋编刻的周子文集到中华书局点校本,皆有梳理论析,其间述及多部海内外珍稀周子文集。 本书结合文献学和社会文化史方法,对 理学开山 周敦颐的生平事迹、宗族迁徙和文集版本进行了深入论析,是近年来研究周敦颐及其文集最为精细的著作,是中国学术文化史特别是理学史领域的创新力作。特别是作者在遍查海内外近40种周子文集版本的基础上,对海内外一些重要版本做了细致考论,挖掘并激活长期深
在北宋的《老子》诸注中,宋徽宗《老子》注得到的关注并不多。这或受限于宋徽宗饱受争议的历史评价。然而,单就文本内容而言,宋徽宗为《老子》所作注并非低劣之著,而颇有可采之处,甚至柳存仁先生曾认为 诸注中宋徽宗与王元泽独能知道家义 。徽宗之注文辞雅驯,颇抉道家之窍,其上承王安石、王雱等荆公学派注《老》之理路与思想内容,亦影响后来章安、范致虚、江澂等人解释与发挥道学。另外,徽宗《老子》注亦是理解宋徽宗本人政治理念及其政宣时期部分政治实践的思想文本依据。 以此,本书尝试在道家哲学与政治文化双重视野下考察宋徽宗之《老子》注。具体而言,本书分别探讨了宋徽宗诠解《老子》的方式,他对《老子》核心范畴和文本内涵的详细理解,以及修身与治世思想之表达。同时,本书亦结合徽宗朝之政治文化与部分政治实践,论
与西方哲学构成观体系不同,中国道家哲学把宇宙万物看成是不断生成、生长、变化的存在。道家哲学认为宇宙万物起始于一个没有任何规定性的点一道,从这无的点生成了一般、普遍的规定:本能一作用、实体一空间和过程一时间。作用、空间和时间是存在的普遍方式,规定了宇宙万物全部的存在。存在生成是一个序列,这个序列是一个自我分化的进程。生成序列的指向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生成序列的轨迹呈现出层次结构,每一高层次都以低层次为基础,髙层次一人类社会以先前的所有序列为基础;生成序列在各个层次上及不同层次之间都是由气的作用贯通的系统整体,每一事物都在系统整体中生成、生长,并对系统和其他要素发生作用;发生的作用及其大小是任何事物存在的归复和意义、价值。道家哲学用一个“道”表述了宇宙万物的
本书按《老子》八十一章分节解释,以老子哲学的 道 为和内核,着力阐发其形而上的人生智慧与存在境界,在老子那里,作为世界的原理, 道 既被视为存在的法则,也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与之相涉,自然状态与 无为 之为、道的幽深与德之现实、为学与为道、本然与可能等方面,既彼此关联,又包含内在张力。全书呈现独特的文字魅力和思维品格,展现了老子对天、地、人的思考以及更广意义上道家的文化内涵。
本书为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作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面对战国末期的政治现实,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 道 的哲学思想,以 道 论及趋利避害的人性好利论和历史进化观作为其哲学基础,提出了法、术、势结合的法治论。通过对其 道法 论中 道 、 德 、 理 等基本范畴的分析,阐明了 道法 在韩非思想体系中的意义及其逻辑展开,进而探讨并指出了其法治论的内在缺陷及其积极影响,以期提供一个重新审视韩非哲学思想的视角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