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写作于二战期间,源自罗素在美国费城的一系列哲学史讲座。全书共分三卷,按时间顺序依次讲述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在本书中,罗素从一位哲学家的视角,完整地展现出他对西方哲学历史发展的理解,其中既包括对重要哲学家的哲学观点的讲述,也包含罗素本人对这些思想的批判。 《哲学简史》是一部通俗哲学著作,罗素以各个哲学流派及其代表哲学家为中心,记述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对各个哲学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哲学家生活的时代状况加以描述,内容涉及历史、科学、经济、政治等方面,帮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立体地把握西方哲学两千年来都出现了哪些哲学观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观点,以及这些观点是如何影响后世的,当然还包括罗素本人从哲学家的角度对这些哲学观点给出的回应及批判。 《幸
《一书在手、如师相随:印光答念佛600问》在反复通读《新编全本印光文钞》原文的基础上,精心梳理、拣别印祖对于净土念佛种种问题的开示,细心分类编次为十二章,荟萃问答600余问,并在每问前后面加了要点提示和详尽的注释。具体内容包括净土法门的缘起、净土法门与教义教理、净土法门与修持者根器、净土法门与修持宗旨、净土法门与至诚行持等。
有一种哲学,把人的存在当作基本问题来讨论。但是赫舍尔认为,人的生存(human living)比人的存在(human being)更重要。存在可以用于物,但人不仅仅存在,他生存!生存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不能离开人的生存谈真理。然而人的生存是在具体处境中的生存,因而哲学研究不应当脱离处境来孤立地进行。人的处境展现为复杂的生存活动。自我的精髓就是行动。如果仅仅是纯粹的存在,则无所谓主动性和自由。正是生存,才使我们具有责任;正是生存而不是存在,更能表达人的真实性。我们的各种范畴,一大套理论,都是生存的结晶。
《摩诃止观》,原名《止观》,共十卷,是天台部之一,为天台宗大师智顗晚年很为圆熟的止观著述。这部书是智顗大师在荆州玉泉寺结夏安居期间所说,由门人灌顶笔录成书。书中阐述智顗大师独特的宗教实践与体验,并以五略十广之分法,详说止观之实践。此书被奉为天台优选法门实践的指导书,盛传于中国历朝乃至日本。
虚云大师指出,“禅”可以开拓吾人心灵,开发人们的智慧,引导人们进入更超脱的自由世界。背迷入觉,背妄归真,这即是觉,也即是禅。虚云大师对禅学的开示绝非晦涩难懂,而是令人久读不厌,如同亲承法炙。愿借此书,向世人引述虚云大师禅学的思想,帮助世人解除烦忧困扰,铲平困苦,得一个平静自由的心境!
俄国著名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活动家、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普列汉诺夫的这部三卷本作品是他晚年所写的未完成专著,也是他一生经营最久、部头最响的传世名作。在这部书中,他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详细论述了俄国的社会思想是如何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所决定,如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原计划六个部分,普列汉诺夫只完成了三个部分。在第一卷中,包括有“绪论”和“彼得前的罗斯社会思想运动”两个部分。第二、第三卷为其第三部分“彼得改革后的俄国社会思想运动”。
马一浮自序:此庚申年逭暑所作。以老子义印合般若、方等,于禅则与洞山为近,触言玄会,亦似通途寥廓,无有塞碍。后以病缘中辍,不复措意。维老氏之旨未必如斯,理既冥符,言象可略。如遇玄解之士,亦可相与解颐耳。蠲叟。
《空谷妙相(时光里的中国佛窟)》收录摄影大家袁蓉荪先生的摩崖石窟作品260余幅。作者通过10余年的拍摄、走访和研究,记录了从北魏、初唐、中晚唐到五代、两宋长达千年的时光中,以石刻为主要形式内容的佛教造像,勾勒出中国佛教摩崖石窟的历史源流与发展走向,开启了中国佛教石窟人文科学探索之旅。在《空谷妙相(时光里的中国佛窟)》中,作者表现的主题是佛的造像和雕凿有这些雕像的石窟,但他的镜头并没有仅仅盯着佛的造像和佛窟,也没有把佛像和佛窟始终作为焦点,而是把佛窟在生活中的本来面目表现出来,把人和佛像的关系揭示出来。
《喜马拉雅西部早期佛教泥塑(10世纪末至13世纪初)(精)》是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大卫·施耐尔格罗夫西藏及佛教艺术不错讲师(David L. Snellgrove Senior Lecturer)克里斯汀·卢扎尼兹研究喜马拉雅西部早期佛教泥塑的专著,作者在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完成该书,从泥塑艺术入手,系统呈现了喜马拉雅西部艺术发展、演变的简要历史和这一遗产在该地区的延续,有助于读者解释喜马拉雅西部地区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本书一共配置了300余幅插图,涵盖书中讨论的所有内容本研究主要以10世纪末至13世纪初喜马拉雅西部早期艺术遗迹中的泥塑为对象,经过大量的考察和详细的分析,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的藏传佛教艺术史研究专著。
《林光明佛教语文学论文集/汉藏佛学研究丛书》共收录论文9篇:《房山千句大悲咒拟声词初探》《悉昙经传的梵字现象略析》《之兰札梵字研究》《汉传陀罗尼经被续考》《慧琳地藏菩萨陀罗尼译音之探讨》《梵汉对音韵母之探讨》《入声韵尾的梵汉对音研究》《由房山地藏菩萨陀罗尼看华北佛教音译特色》《汉藏地藏十轮经咒语译音续探》,均为作者在相关刊物或研讨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多为对佛教咒语和梵文字词的研究,主要从音韵学角度,重点探讨了大悲咒拟声词、兰札梵字、陀罗尼经被、梵汉对音等相关问题。
《永嘉大师证道歌》一卷,唐永嘉玄觉撰。玄觉初修天台,后参六祖,蒙其印证,有“一宿觉”之称。作者自述禅境,披露禅理,将一生所学用诗歌的形式和盘托出,以启后学,是为《证道歌》。整首诗文辞晓畅,义理幽玄,证解圆融,法味纯正。从中得益者,代不乏人;为之疏解者,历世皆有。 常空,遍参诸方,深入经藏。所述《月映千江: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解黏去缚,直指心要。善用精妙的譬喻、生动的语言,开显深湛的法义,且能在宣讲过程中融会显密二教,贯通禅净诸宗。本书可谓体解《证道歌》心髓的津梁,契入禅佛教堂奥的指南。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先后发现了几批用佉卢文书写的公元1、2世纪前后的犍陀罗语佛教写本残卷,分别为大英图书馆藏品、斯尼尔藏品、斯奎因藏品、巴焦尔藏品和巴基斯坦的一个私人收藏。这些写本的内容覆盖了经、律、论、偈颂、论注、大乘经籍、史传、譬喻故事、本生故事、佛赞等各种佛教文本类型,其中有些可以在梵语、巴利语、汉语或藏语等佛教传统中找到对应的内容,有些则在其他传统完全找不到,很可能出自犍陀罗的本土创作。对这些新发现佛教写本的研究,将为我们在重建犍陀罗佛教及社会生活史、理解不同的佛教传统、厘清汉传佛教的发展脉络等问题上带来巨大的助益。
《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是采用哲学方法来研究佛教的个中名着。 在日本的原始佛教研究圈内,像《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这样析理入微、论述态度至为严谨的佛学着述,为数不多。 作者的编写意图,不只是替佛教学者提供一些资料,想引起一般哲学研究者,对成为大小乘哲学源流的这种独特的实践哲学产生兴趣。作者将这种独特哲学的意义,视为哲学学者的共同财产,尽力地想加以阐明,以期打开了解此一源流的途径。
《天台性具思想论》属贵州大学出版社获批的国家“十二五”图书出版项目《现代世界佛学文库》中的一本,《天台性具思想论》分前后编共十一章论述天台实相论的背景、起源、发达,从而得出结论,深及天台性具思想说。《天台性具思想论》译者演培,专研天台教理,弘扬天台学说。他深入经藏,对经、律、论三藏莫不通达,誉之为三藏亦无不当。已通过重大选题备案程序。
《觉群佛学译丛:北宗禅与早期禅宗的形成》是一部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禅宗史的名著,作者旨在探寻早期中国禅宗史的真相,重点在恢复禅宗北系(北宗)的历史原貌,及其对惠能之后中国禅宗(南宗)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予以以神秀为代表的北宗禅相对的历史地位。书中的许多观点与学界多有不同,如对“南顿北渐”的评判、“金刚与楞伽”性质等,甚至还提出了南宗是基于北宗发展起来的,“没有北宗,就不可能有南宗”这样“另类”的观点。当然,这些“新见”都是建立在作者对禅宗基本文献,包括二十世纪发现的敦煌文献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的,这就无疑使《觉群佛学译丛:北宗禅与早期禅宗的形成》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洪丕谟先生佛学功底深厚、文笔朴实、亲切。《洪丕谟学术文化精品集·拈花微笑:洪丕谟佛学随笔》就记录下他的学佛感悟和人生智慧,由平常点滴入手,通俗又亲切地介绍了佛文化与人生的关切。《洪丕谟学术文化精品集·拈花微笑:洪丕谟佛学随笔》分为:异彩斑斓的佛教世界观及其他、佛法与修行、禅的旨趣、佛教与人生、佛教文化的智光、《红楼梦》里佛学旨趣七辑,妙趣横生,很有富于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