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理论》是卢卡奇前马克思主义时期最后一本重要著作。《小说理论》创作于1914-1915年,发表于1916年,原本是未完成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的导论部分。如同副标题 关于伟大史诗形式的历史哲学研究 所示,该书主要描写了总体性从古典时代的圆满状态堕落为现时代的分裂状态的过程中,伟大史诗发生了向小说的历史转变,并运用韦伯的理想型方法对小说进行类型学研究,以主人公的心灵与世界的关系为依据,将小说划分为 抽象的理想主义 、 幻灭的浪漫主义 、 一种尝试的综合 《威廉 麦斯特的学徒生涯》 、 托尔斯泰和超越社会生活形式的尝试 和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新小说 。
释迦牟尼是世界宗教之一佛教的创始人,本书具体介绍了释迦牟尼的本生传说,他出生、出家、成佛传道的一生,他与弟子们的故事,他的主要思想,并配以精美图片。
《星云禅修》丛书是整理星云大师在电视台播出的“星云说喻”栏目的文章而成。星云大师将七十余年修禅行佛的参悟和身体力行,教世人亲近佛理、通达人生的道理,娓娓叙来。星云大师言语珠玑,用貌似平实却满含机锋的话语点醒世人,看穿心头障业,消却心中燥火,对于修行身心具有入门提点之效。200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以《星云大师人生修炼丛书》为名,将“星云说喻”文章整理出版,计10册;201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又以《星云说喻》为名,将此套丛书整合为4册推出。本次出版,将“星云说喻”的九百篇佛理文章以佛光寺三修——修身、修口、修意,即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为主题来整理分册,共分为九册,本书《知足心安:星云大师谈修意》,是为“星云谈修意”之一种。
《弘一大师选集 手书格言别录》收录了弘一法师精选的144条格言,选自清代金缨的《格言联璧》。大师与《格言联璧》因缘殊胜,他自己说这些格言他自己恒学时习,常伴左右。这本集子分八类,对原文也做了适当调整。至今习之现实意义非常深刻。
《大学》《中庸》乃儒家的重要经典,既是儒家诸经的普及读物,也是诸经的代表作,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逐渐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 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就内容而言,在儒家经典《四书》当中,《大学》是入门之作,《论语》、《孟子》对儒家思想进行了详尽论述,而说到集儒家学说之大成的结晶之作则非《中庸》莫数。《大学》相传是孔子弟子曾参所作,《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 北京新知堂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策划的这本《君子之道(王岳川教授解读大学中庸)》对此两部儒家经典进行了解读。
《大师的境界:谈“生”论“死”》,这是一部透过“生”与“死”来研究和探寻人生和人生意义的著作。它从大师们人生的各个侧面和各种表象入手,博采百家,见人所未见,言人敢未言,通过丰富多彩的事例和生动活泼的语言,形象地阐述了“生”与“死”的问题,引入深入认识人生,思考人生,品味人生,激励人们去直面人生。
马丁?布伯从犹太思想出发,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人存在的东西,决不是“我思”,也不是与自我对立的种种客体,而是他自己同世界上各种存在物和事件发生关系的方式。基于此,马丁?布伯论述了人的两种关系,即“我与它”和“我与你”关系。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美学论文,较之《纯粹理论批判》等批判易读好懂,对于广大康德著作爱好者,甚或研究者,都是一本通向康德哲学深奥殿堂的入门书。康德认为美有两种:崇高感和优美感。每一种刺激都令人愉悦但却是以不同的方式。崇高感感动人,而优美感则迷醉人;崇高总是伟大的,而优美却可以是渺小的;崇高是纯朴的,而优美则可以是经过装扮和修饰的。
《到处是路/星云禅话》是星云大师在《人间福报》上连载的短文,内容延续了“迷悟之间”的风格,可谓其续集。文字深入浅出、贴近生活、隽永深刻。大师通过《佛在何处》、《看脚下》、《般若船》、《如何是观音行》等文字,大家入禅的契机,告诉大家:生死之外,到处是路,何必忧虑。篇末的“养心法语”,皆是充满禅意的智慧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