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在世时正式出版的惟一一本哲学著作。该书出版后对世界哲学的面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二十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逻辑哲学论》的内容分为七个部分: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东西;那发生的东西,即事实,就是原子事实的存在;事实的逻辑形象就是思想;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基本命题则是其本身的真值函项);真值函项的一般形式;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当沉默。
如果有一天,你得到一枚能让人隐身的魔戒,从谋财害命到谋权篡位,坏事做尽而好处尽享——那么,你会选择做个坏人吗?如果有一天,从未干过任何坏事的你,却背上人间优选的恶名,被剥脱尘世的荣誉和利益——那么,你会选择依然做个好人吗?从这一拷问人性的难题出发,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写下了传世经典《理想国》。在这本对话录中,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伙伴一起,在对谈中构建出一个理想城邦,事关政体、教育、人伦、文艺、哲学等一系列重大议题。尽管讨论话题看似包罗万象,但最终都是为了回答这一终极之问:如果好人不易当,我们为何还要做个好人。
本书是十八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很重要的哲学著作。休谟认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如果人们有效认识了人性的范围和能力,我们在这些科学中将会取得极大的变化和改进。本书试图通过对人性的研究
本书是 克里希那穆提集 (全17本)的第三本,收录了克里希那穆提1936-1944年在世界各地所做的演讲和讨论。他以素有的循序渐进的启发方式,揭示出关系就是自我的外在体现,外在世界的混乱源自个体内心的冲突,引导读者一个人去体验自我,不加选择地去生活,唤醒生活的智慧。
本书精心挑选了柏格森的两部著作《论意识的直接材料》与《物质与记忆》进行阐述,对柏格森的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柏格森在这两本著作中逐渐发展出了他与众不同的时间概念,这个时间概念不是指的物理或科学时间,而是生命体的时间,也就是生命。 作者首先探讨了柏格森的生平、主要思想以及后来的哲学家对柏格森的解读。通过对柏格森所处时代的科学发展背景的探讨,作者首次揭示出柏格森的思想演变与他所处时代的科学发展的关系。 柏格森哲学对其后的后现代哲学、当代的文学艺术理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书则言简意赅地展现了这一影响。 相关评论或推荐 作者展示了既有历史意义又有当下意义的柏格森形象,他的思想产生于技术巨变的时期,这
罗素追溯了1814年—1914年这一百年来政治变革的主要原因,认为它主要受到三大因素的影响:经济技术、政治理论和某些重要人物。 罗素从拿破仑下台、维也纳会议失败,讲到一战爆发,通过详细探讨塑造了19世纪的主要力量和重大事件,描绘了19世纪历史上两种决定性力量——自由和控制——之间的斗争,生动地呈现了众多历史人物,包括马尔萨斯、密尔、边沁、杰斐逊、杰克逊、林肯等,在这些人的思想付诸实践的过程中审视了美国体制的建立。 最终,其目的在于追溯19世纪变革的两大原因的对立和相互作用:自由主义者和激进分子对自由的信仰,以及通过工业和科学技术产生的组织的必要性。
《幸福之路》《幸福之路》是一部探索现代社会幸福问题的通俗哲学著作。它避开了高深和抽象,在书中直接反思最常破坏幸福感的消极心理因素,如竞争、疲劳、嫉妒、罪恶感、受害妄想,等等,直接给出获得和提升幸福感的
本书是别尔嘉耶夫 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诚如作者所言,本书要解开“人”这个“ 的迷”。作者将现实的各个方面纳入其视域,对存在、上帝、自然、宇宙、社会、文明、自我、权利、 、战争、民族主义、美感、艺术等等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他始终坚持,自由高于存在,精神高于自然,主体高于客体,个性高于共相一普遍的事物,爱高于规律。 和那些动辄喜欢建立体系而对现实世界关心甚少的学院派哲学家相比,别尔嘉耶夫的思想中常常交织着两项因素:他既用学者的眼光看待个性、自由、创造等字眼,同时又有着悲天悯人的胸怀,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苦难的 下层人的生活保有深切的同情,两者互相交织,相辅相成,使得本书在严峻的理性之外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别尔嘉耶夫的文笔简练流畅,他惯于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本书既是作
“普莱希特哲学史”系列是德国当今知名哲学家普莱希特为大众读者写作的哲学史。《认识世界》是系列的第一卷,讲述古代与中世纪哲学。在他的哲学史系列中,普莱希特力求写作通俗易懂,避免内容过于专业。作者讲述了大量背景故事,使读者能像读小说一般读哲学史。通过这些故事,普莱希特对哲学思想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叙述,将哲学思想所产生的的历史背景充分展示出来,有助于对哲学思想的理解。在本书中,作者并非如通常的哲学史那样写作,而是以问题为中心,着重书写在哲学史中自始至终最为重要的思想线索,力图不仅为读者讲述哲学理论,同时激发读者对哲学问题的思考。
《佛教基础三十讲》主要从两方面,即从佛教的历史发展及教义体系上,对其基础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 《佛教基础三十讲》共分为五篇三十讲。 篇论述佛教的历史,对佛教的产生、在印度的演变、在中国的发展、在世界上的流传等进行了扼要的分析与评述。 第二篇论述佛教的义理,选择佛教理论体系中的主要思想及基础概念进行了解析,包括四谛、缘起、无常、无我、轮回、涅槃、法类别、空、识、中道、二谛、因明、佛性、因果、善恶、平等诸多内容。 第三篇论述佛教的修行,主要阐述了佛教的戒律、禅定及仪轨制度等侧重教徒修习和与修习相关的一些寺院日常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问题。 第四篇主要论述佛教的文献,分别阐明了佛教文献的形成、印度佛教要典、汉传佛教要典,以及佛教大藏经的主要种类和特色等。 第五篇论述佛教
《论自由》被誉为“肯定人类个体的个性不可泯灭的价值很优雅,意义最重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宣言”,对它的解读从出版时就一直处于辩论和争议之中。书中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阐明“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并提出了自由的各项“原则”。
\\\\\\\\\\\\\\\"【内容简介】: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在这部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中,尼采假托查拉图斯特拉之名,阐释自己的哲学思想,提出“上帝死了”“对一切价值重新评估”“永恒回归”等振聋发聩的灼见,全面否定了既往的传统 道德体系,表达了对“超人”这一新的、 高的存在模式的憧憬与向往。尼采的这部巨著,不仅闪耀着他的智慧的光辉,还显示出抒情诗人的艺术魅力,是一部富于哲理的思想诗,也是世界文学 的不朽经典。 \\\\\\\\\\\\\\\"
《经验与判断》是胡塞尔三部逻辑心理学的一部,前两部是《逻辑研究)和《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 本书是胡塞尔生前自订定的一部专著,也是其逝世后出版的部著作。本书可视为《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的姊妹篇。《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讨论先验性论域课题,本书讨论经验性论域课题,两书共同构成了胡塞尔逻辑心理学的上下两层结构。 本书由两大部分组成: 述谓判断的样态分析与前述谓判断的经验分析,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为本书论题的重点所在。 胡塞尔认为, 意向性机制不仅体现在意识层和判断逻辑域内,而且也体现在前意识层和前知觉、前认知、前意志的动机层内。意识层与前意识层的经验性互动关系问题是胡塞尔现象学逻辑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
《哲学门(总第三十八辑)》涉及哲学基本分支学科,并多有前言研究成果刊出。本书注重对西学和中学两个文明传统的源流演变的细致梳理与深入研究,希望能够通过考察西方文明与中国文明的种种论辩、观念和主张,而知其利弊得失所在,形成中国当代学人权衡取舍的宽广视野和文化自觉意识。自2000年出版以来,因为书中所录文章学术质量较高、审稿程序严谨,深受学界的好评。本辑以近代德国哲学与思想传统为专题,刊出孙帅、吴功青、杨云飞、先刚、庄振华、谢永康等学者的专题论文。
《经验与自然》是杜威的代表作,也是整个实用主义流派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书中,杜威提出他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并把它称为“经验的自然主义”或“自然主义的经验论”。这种观点反对把人与经验同自然截然分开,主张确立“经验与自然”之间的连续性,由此建立一个“统一的经验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