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的“法兰克福学派”,由创建于二十世纪初的社会研究所的一些成员构成。他们试图建立一个社会机构来实现他们的各种想法,同时拒 因此损害其理论完整性,始终担忧被招安、被融入一个 大的系统。他们不仅一度流亡海外,且从彼此合作开始,就一直是外部世界的流亡者。然而,他们并不因流亡而懊恼,而是接受了这种处境,甚至把它当作智识高产的条件加以培养。这样的理念使他们既陷入了特殊的地位,又预见了诸多问题。同样是这种理念、地位与这些问题,困扰与启发了后来的无数思想家。本书是关于法兰克福学派 负盛名的观念史学经典,讲述了从社会研究所创立至二十世纪中叶、 代法兰克福学派的经历与思想流变,考察了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学派成员的作品与观念,一如作者所说:“批判理论常常试图在具体的特殊中把握整体,认为
薛晓源、杨金海编著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第25卷马克思主义综论Ⅲ)/中央编译局文库》收录关于马克思主义具体理论问题的研究资料,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伦理学、政治学以及人类进步和历史发展等问题上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理论贡献,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宏大视野。
《利维坦》是霍布斯的代表作品,是其政治哲学的集大成者。该书提出并完善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以唯物观剖析了人性的本质;提出了自然状态和自然法的思想,并推导出社会契约论;论述了国家起源和功能,构想了强大君主专政体制国家的体系;否定了神的存在,揭示了宗教实质,抨击了凌驾于国家至上的教会权力;展现了与众不同的新的至善观,认为人性和至善无关,信守契约即为正义,破坏契约即为不善。
《心灯录》是继《其心无住》之后,万行于2012至2014三年中与弟子们打坐共修时所作的开示。也是万行在经过七年山洞闭关,离世隐修,与十余年建寺安僧的入世修行之后,点点滴滴的感悟。在建寺安僧的过程中,万行深刻地感受到,真正的修行是在生活中。佛法离不开生活,生活就是佛法的体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道。人生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一个不断完善和超过自我的过程。离世隐修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心灯录》的每一次开示犹如一盏心灯,句句真切,都是万行对弟子与信徒们情真意切的叮咛、警策与鼓励,希望帮助他们破除心中的无明晦暗,打开心中缠缚的心结,去掉烦恼障碍,开启心性的智慧与光明,让他们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喜悦,看到人生的希望与美好,从而走上自在的解脱之道。
本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尼采最成熟的作品。尼采假托古波斯琐罗亚德教创始人查拉斯图拉修行多年后下降人世传经布道的传奇故事,阐述了作者激越高迈的哲学思想,用如诗如歌的语言,道出了作者对人生、痛苦、欢乐、期许的深邃体悟。正是在本书中,尼采提出了诸如“上帝死了”“超人”等对后世思想界和社会影响深远的思想。该书充满了对人生追求进步独立的热烈思考和探索,包含积极的智慧,不乏人性的锦囊,渗透着哲理思辨,喷薄着诗人激情,引领人们走向精神的高贵,激发自强不息的斗志。
随着国外“藏学热”的持续升温,以及有关介绍根敦群培生平及其学术成果的汉文类文章和图书的增多,不仅仅藏语读者群,越来越多的汉语读者也热衷于了解和关注这位20世纪的西藏奇僧、“鲁迅式”的藏族学术大师。藏文版的《根敦群培》的,吸引了很多不懂藏文的读者,打电话问有没有汉文版;四川大学的一名博士生,来我办公室访谈有关根敦群培的佛教哲学思想时,提出要将《根敦群培》这部书稿中有关佛教哲学方面的内容翻译成汉文,希望由我自己来承担翻译,或者找其他的人来翻译。我当即承诺不用翻译,我用汉文来写一篇有关解读根敦群培的中观哲学思想的文章,届时提供给想了解根敦群培哲学思想的读者群。这就是我撰写“理性之光:解析根敦群培的中观哲学思想”这部分的缘起。琐事缠身,一晃近10年,我的这个承诺迟迟未能兑现,但思考根敦群
《西方哲学史》上卷内容分为古代哲学与天主教哲学两个部分,《西方哲学史》下卷内容为近代哲学。 从远古以来,哲学就不仅是某些学派或少数学者之间的争论问题,而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是的个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经有各种体系盛行过的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 本书的特点在于,它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作者在真相所能容许的范围内,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显示为他的环境的产物,显示为一个以笼统而广泛的形式,具体地并集中地表现了以他作为其中一个成员的社会所共有的思想与感情的人。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曾获普立兹奖(非小说类别)和美国国家图书奖(科学类别)。本书以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巧妙的笔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数理逻辑、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中的许多艰深的理论课题。作者尝试着在大脑科学、人工智能和数理逻辑这样的层次上将数学家哥德尔(G集)、画家艾舍尔(E异)和作曲家巴赫(B璧)嵌为一体,探讨他们作品中的共性。
......
《杜威全集·晚期著作》(1925—1953)的第七卷。它提供了杜威和塔夫茨(James H.Tufts)于1932年撰写的《伦理学》(Ethics)一书的权威版本,为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学术版本委员会认可版本。 亚伯拉罕·埃德尔(Abraham Edel)和伊丽莎白·弗劳尔(Elizabeth Flower)在他们的导言中指出:杜威的伦理学以其“关注具体、关注变化、关注融入可利用的很好知识、关注伦理学理论的启蒙作用、关注对创新思想和智慧的召唤”,和20世纪80年代“刚好相关”。 杜威和塔夫茨在前言中说:“在一个战争可能摧毁任何国家或个人生命、财富和不安全结伴同行、阶级依然分化而宗教却不再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的世界里,对研究和反思的需求变得愈加明显。”尽管某些人担心道德理想和标准的消失,但这两位作者满怀信心地总结道:“道德生活深深地扎根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之中,不可能丧
《历史的观念》是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的代表作。科林伍德提出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史学家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之著名论断迫使哲学家们将目光聚焦到由历史的存在而造成的认识论问题,表明怎样可以通过历史的探讨来阐释和解决哲学问题。作者试图将史学与哲学结合起来。将历史的生命延续到此时此刻,通过论证阐明对历史的分析和判断是历史学家的自律。科林伍德对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他的真知灼见可供学人借鉴。
《历史的观念》是英国哲学家科林伍德的代表作。科林伍德提出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史学家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之著名论断迫使哲学家们将目光聚焦到由历史的存在而造成的认识论问题,表明怎样可以通过历史的探
众所周知,阿多诺是一位哲学家、社会学家、音乐与文学批评家;少有人知道,阿多诺还是一位真正的作曲家。关于其身份的清单,我们还可以继续开列。然而,“西奥多·W.阿多诺”究竟意味着什么?尤其是在当下,阿多诺的思想意味着什么?这正是本书试图去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本书并不提供对阿多诺的总体性概述,而是通过集中在他重要和有影响的著作中所提出的特殊问题和关注点来书写的。这并不是说,本书将不会处理他的“关键思想”;而是说,那些“关键思想”将会通过对阿多诺提出和尝试回答的那些具体问题的细节讨论而发展出来。同时,本书作者尝试就“后阿多诺”时代阿多诺作品被接受的几种方法给出提示,在“进阶阅读书目”中,作者对阿多诺著述中那些相对探究不足的领域提供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