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尔、艾舍尔、巴赫》曾获普立兹奖(非小说类别)和美国国家图书奖(科学类别)。本书以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巧妙的笔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数理逻辑、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中的许多艰深的理论课题。作者尝试着在大脑科学、人工智能和数理逻辑这样的层次上将数学家哥德尔(G集)、画家艾舍尔(E异)和作曲家巴赫(B璧)嵌为一体,探讨他们作品中的共性。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存在与时间》一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研究中以认识为起点的方法。海德格尔哲学是从人的存在 此在入手,在对 存在 的追问中达到存在的意义的澄明。他在对人的存在状况的分析中为现代人的根本情绪提供了一种把非理性的东西理性化了的形而上学的解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奠基的存在哲学无论在研究宗旨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意味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变。
本书是齐泽克亲自编选的论文集,全面地浓缩了齐泽克学术观念的诸多方面:包括哲学、科学、轶闻趣事、流行电影、通俗小说、古典歌剧、现代艺术、网络空间等话题,既有以黑格尔辩证法为取向的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又有以德国观念论为核心的欧洲大陆哲学,还有以意识形态批判为鹄的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齐泽克对黑格尔所做的拉康式解读、对通俗文化的分析、对各类社会事件的解剖,展现了他观察的敏锐性和见解的独特性。该书2004年由中央编译社首次出版,本次再版译者对之前的译文做了全面的译校和修订。
公元前399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控诉引进新神、败坏青年,他在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做了著名的申辩。但是,苏格拉底的申辩并没有使他脱离危难,陪审团后的投票结果是判他有罪,苏格拉底终被处以死刑。《苏格拉底的申辩》分为三部分:,真正所谓的辩护;第二,关于减轻刑罚较短的陈辞;第三,后之预言性的责备与忠告。
我馆历来重视移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幸赖著译界鼎力襄助,三十年来印行不下三百余种。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为此,我们从1981年着手分辑刊行。限于目前印制能力,1981年和1982年各刊行五十种,两年累计可达一百种。今后在积累单本著作的基础上将陆续汇印。由于采用原纸型,译文未能重新校订,体例也不完全统一,凡是原来译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旧,个别序跋予以订正或删除。读书
《人生哲思录》是周国平七十年哲思精华总集,集大成之作,最新修订珍藏版。周国平本人先后四次修订,完整反映其哲学智慧和人生感悟,伴随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成长。从周国平的所有作品里,精心选出最能代其思想且表达精妙的文字,按体系汇编成册。2001年初版至今,周国平本人先后四次修订,反复斟酌,大幅增删。辞书体例,便于检索。读者一册在手,即可全豹在目。全书根据人生的四个大主题分为四编,即: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人性观察,精神家园。 《守望的距离》是作家周国平的第一本散文集。本书写作期间,作者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书中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也许正因为此,本书在今天仍不断获得新的知
在西方哲学史中,当代法国哲学再次呈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兴盛景象。当代法国哲学以人 在世界之中存在 为基础,非常重视身体和感性经验,把主体、他者、语言、权力、欲望、时间、空间与人的身体和感性经验密切结合起来思考。当代法国哲学告诉我们,人在世界中的存在绝不仅仅是一种思维的存在或精神的存在,而首先是一种身体性的存在。当代法国哲学的 具身性 不仅使它在总体上区别于德国哲学,也使其自身内部的各种学说相互区别,充满了紧张而激烈的对话与争论。
《人生道路诸阶段(汉译名著本17)》是克尔凯郭尔的代表作。正如克尔凯郭尔的许多著作一样,《人生道路诸阶段(汉译名著本17)》也是托名著作。全书分为 给善意的读者 、 酒中真言 、 一个丈夫对各种反对婚姻的看法的回应 、 给读者的信 五个章节。克尔凯郭尔以威廉 奥海姆讲述回忆录的形式,以给读者的信的形式,讨论了人生道路的诸阶段,这道路的诸阶段是审美阶段、伦理、宗教阶段。克尔凯郭尔要我们面对主观个体的生存感受去选择自己,他要我们穿透审美生活,在享受生活所带来的幻象和愉悦之后,去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不幸和痛苦,进而认识到伦理生活的局限,从而*终进入到沉静的宗教阶段。
《符号》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梅洛-庞蒂的一些文章的结集,涉及语言、社会、理性、主体性等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通过这些文章,梅洛-庞蒂加入到了当时各种思潮的争论中,发出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角度的声音。这些文章主要有: 间接语言与沉默的声音 、 论语言现象学 、 从莫斯到克劳德 列维-斯特劳斯 、 哲学家及其阴影 、 爱因斯坦与理性的危机 、 成长中的柏格森 、 主体性的发现 、 评马基亚维里 、 胡塞尔与语言问题 等。
《课程摘要》是由梅洛-庞蒂本人撰写,在法兰西学院年鉴上发表的文章的合集。梅洛-庞蒂自1951年在法兰西学院就职之后,一直执教于法兰西学院。本书内容为梅洛-庞蒂为1952至1960年讲授课程所撰写的课程摘要,相关手稿存放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手稿室梅洛 庞蒂中心,本书关联内容为手稿第X-XVII卷。众所周知,法兰西学院阶段是梅洛-庞蒂晚期思想的形成阶段,是他在《知觉现象学》等早期文本之后,推进现象学的方法、拓展哲学的研究主题的阶段,对理解他晚期思想的运思与形成过程至关重要。这本著作按年编排,八年共计十三篇摘要,内容涵盖了很多主题,诸如 感性世界 、 表达研究 、 言语问题 、 历史理论 、 被动性问题 、 辩证哲学 、 现象学的界限 、 自然 和 逻各斯 、哲学的可能性等问题。几乎每个主题都单独成篇,部分主题如 自然 问题因连续开课所以
海德格尔对诗人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二十世纪的 荷尔德林热 ,也使得 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 成为当代哲学和诗学的一个重要论题。海德格尔认为自己的思想与荷尔德林的诗歌处于一种 非此不可的关系 中,并且说荷尔德林是一位 指向未来、期待上帝 的诗人,因而不能仅仅被处理为文学史研究的一个对象。海德格尔明言,他对荷尔德林诗的探讨,并不是做文学史的考证工作,也不是做荷氏诗歌的 入门 或 导读 之类,而是出于 思想的必然性 。
本书结合欧洲科学传统的哲学、宗教和体制背景,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从古希腊到中世纪晚期各个方面的科学成就,竭力避免从今天的科学观点出发来理解古代成就。1992年本书初版问世后好评如潮。2007年,作者对该书做了重要修订,几乎每一页都有增补和调整,特别是扩充了关于拜占庭科学、美索不达米亚天文学、中世纪的炼金术和占星术等方面的内容,关于伊斯兰科学的一章和讨论中世纪对16、17世纪科学发展贡献的最后一章则完全重写。中译本即根据新版译出。
《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在黑格尔那里是同一著作三次出版,是一本书,三个版。这一著作每个版本的核心构成是三个部分,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每一个版本都是一本书,由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这样三个部分构成的一本书。但是黑格尔的一些学生和友人在黑格尔逝世后给他出文集时却完全改变了他这一著作的原则和制式。在这个大家通称为 友人版 的文集内,《哲学科学全书纲要》的编者是专取黑格尔这一著作1830年第三版,在其内另加大量 附释 ,将其一本书内的三个部分扩展成各各独立的三本书。这样一来黑格尔的《哲学科学全书纲要》第三版这本书在友人版那里就成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大本书。这带来了严重后果,使人误以为黑格尔的《哲学科学全书纲要》似乎就是他们所编成的那三大本书,这种误解流行于无数业余爱好者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的现象学阐释》收集的是海德格尔于1927/1928年冬季学期在马堡大学所举行的讲座课的内容。全书由 预备思考 、 导论:纯粹理性批判乃对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奠基 ( 1- 4)、 部分:先验感性论 ( 5- 12)、 第二部分:在先验逻辑学中的概念分析论 ( 13- 26)这样几个大部分构成。在该书中,海德格尔基于 纯粹理性批判 并非关于认识的批判(认识论)、而是对形而上学进行奠基这一基本立场和出发点,详细、甚至逐节地解读了《纯批》的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学中的概念分析论,批判了马堡学派新康德主义者们对康德《纯批》的理解。
《梨俱吠陀》,全名《梨俱吠陀本集》,是印度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集,也是古印度最重要的典籍。约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游牧部落由印度西北的狭窄小道进入印度,到达印度河两岸和五河地带。定居下来后,雅利安诗人和歌者凭借其超强的记忆力,采用口头唱诵的方式,创造出大量讴歌自然以及幻想中有相自然神和无相抽象神的诗歌,经过若干年的编辑成集,成就了这部伟大的史诗式神曲《梨俱吠陀》。这部伟大的诗集反映了原初印度雅利安人对世界、社会和自身的许多认识,对印度文明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与解释,以及与祭祀有关的内容,是印度现存最重要、最古老的诗集,也最具文学价值。《 梨俱吠陀 神曲选》由巫白慧先生选译,并将其中与哲学有关的部分抽取出来作了详尽的注释。
《舍勒的心灵》是当代知名现象学专家弗林斯教授在编辑完舍勒全集后,对舍勒思想全面进行全方位勾勒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有九章,分主题讨论了舍勒重要的思想观念,如价值、人格与爱在舍勒伦理学思想中的基础地位,身体和同情感任何能解决他者与自我的关系,以及与他人共在的问题,爱、怨恨等情感对人类来说的重要意义等,知识的诸形式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世界的生成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问题,这些又涉及绝对时间、观念的起源、死亡等主题。
布莱恩 莱特是美国法律现实主义的杰出哲学阐述者,也是法理学议题自然主义转向的核心人物。《自然化法学》汇集了莱特在此领域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作品,并补充了他为此书专门撰写的长篇导言与两篇后记,是莱特在法理学领域得到公认的代表作。本文集涵盖了一般法理学、司法裁判、法律现实主义、奎因自然主义哲学、法律与道德客观性以及哈特-德沃金之争等议题,为法理学、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研习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本书主要围绕图像的现象性问题,依据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关系视角,对法国新现象学的两位核心人物亨利和马里翁的图像理论进行深度阐释和反思,并一般性地考察图像的可能性模式。著作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一般性地讨论亨利、马里翁与图像现象学的问题;第二部分(第1-2章)主要讨论图像化时代的可见性逻辑及其对自我、他者和世界的消极效应。这种逻辑恰恰是亨利和马里翁激烈批判并试图超越的图像逻辑。第三部分(第3-4章)主要讨论和反思亨利的图像模式,这种模式实现了图像从作为可见者的世界转向作为不可见者的生命。第四部分(第5-7章)主要讨论和反思马里翁的图像模式。马里翁在批判性地继承亨利的基础上,通过向被给予性的彻底还原,揭示了两种更具张力的图像模式,即偶像和圣像,进而实现了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的交错。第
本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之一,也是西方伦理学的开山之作。全书共10卷,132章,探讨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生活。书中亚里士多德明确了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目的,对灵魂、德性、快乐、节制、友爱、正义等重要概念,以及道德行为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道德关系的各种规定和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由此指出何为人一生的总的目的,即幸福。本书可以说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伦理学体系的奠基作,对后世伦理学的思考和研究产生了及其深远影响。
《论道德的谱系》《善恶之彼岸》是尼采畅论 善 与 恶 两种对立的价值观的力作,它从自然人和社会人的角度入手,揭示道德观念产生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甚至病理条件,挖掘人在不同条件下创造不同的价值观的共同的原始动力,以重估一切旧的价值,确立未来道德哲学的标准。全书论题鲜明,结构紧凑,条理清晰,论述充分。就理论完备性而言,是尼采*为成熟的著作。《论道德的谱系》是尼采道德哲学的代表作,是尼采"重估一切价值"主张的集中体现。
本书为德国当代著名的现象学家沃尔夫哈特 亨克曼文集,为十六篇研究舍勒的论文,涵盖了舍勒的现象学、知识社会学、哲学人类学三大主题:第一部分讨论了舍勒现象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现象学史的概念、意向性问题、先天学说、理性与情感、舍勒对柏格森的接受等话题;第二部分涉及舍勒新开辟的知识社会学研究领域、文化解释学、现实性概念、凝聚问题的发展,以及他晚期未竟的形而上学计划;第三部分探讨了舍勒的哲学人类学思想、人格与世界、身体与心灵等议题,以及关于人的形而上学和人的可疑问性。
波斯古经《阿维斯塔》是伊朗古老的文献,是古代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即中国所谓 祆教 拜火教 ,琐罗亚斯德即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经书的总称。这部传世之作的成书年代虽难以断定,但起码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十世纪以前。《阿维斯塔》充分地反映了他们令人尊敬的祖先英勇、果敢、纯洁、真诚、宽容和乐观的美德,反映了他们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明智看法,并且表现出他们为世界繁荣和人类生活的幸福而奋斗不息的热情。本书选编《阿维斯塔》的精华部分,包括二十一 纳斯克 (卷),恰好与马兹达教为重要的 亚塔 阿胡 瓦伊里尤 祈祷诗的二十一个词相对应,并附有这首祈祷诗的解释。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奉献给波斯语读者,为他们了解古代伊朗人的思想和世界观打开一个窗口。
《我们误解了这个世界》在当下这个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获得了极大的丰富,而生命的品质却不升反降。我们被时代的步伐驱赶,也同样受困于自我的谜题。生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你我究竟应该怎样立足于这个被误解的世界?古希腊哲人在两千多年前就警醒世人: 认识你自己! 那么,如何了解自己的心性,乃至世界的真实面目,归根到底,就是要消除我们对自己的误解。本书收录了著名学者周国平与济群法师的一系列深度对谈。两人从各自专研的领域出发,围绕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命运的可变与不可变、人生的苦与乐、觉醒与解脱、无常与永恒等话题,展开深入的辨析甚至激烈的辩论,探讨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智慧与哲思。 在当下这个喧嚣迷茫的时代,两位智者的对话,为读者指引出一条保持天真自省、归于内心和平的途径。 《我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