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主要介绍了几组关键的概念: 劳动力与资本家的关系: 劳动过程。被视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提示了两种特殊的现象。 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他也就在资本家的管理下劳动。资本家会注意,使劳动能顺当地动作,生产手段能在合目的的方法上被使用,还使原料不浪费,使劳动工具节省,使其磨损以劳动过程所必要的使用程度为限。 生产物是资本家的所有物,不是直接生产者(劳动者)的所有物。资本家支付劳动力每日的价值。在这一日内,它的使用权就像其他各种商品使用权一样,是属于他。商品的使用权,为商品购买者所有。劳动力的所有者,在提供自己的劳动时,实际也只提供他所售卖的使用价值。从他走进资本家工厂那时候起,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从而,它的使用(即劳动),即属于资本家。从资本家的观点看
《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以吴天岳教授在北大讲授多年的西方哲学课程为基础,分十五讲展示了从前苏格拉底到中世纪盛期2000年间西方哲学发展的整体面貌。上册八讲,梳理了从古希腊哲学开端至普罗提诺的哲学史发展线索;下册七讲,梳理了从奥古斯丁至近代哲学之前的中世纪哲学传统。 《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在呈现西方近代以前哲学发展内在理路的同时,每讲精选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核心论题,通过细致的概念分析、论证重构和批判性评论为读者提供了从入门到精通的学术路径。每讲在正文之后还提供了反映研究进展的阅读参考书,引领读者步入哲学经典殿堂。《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附有300余幅精美插图,不少出自难得一见的中世纪抄本,左图右史,帮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的历史氛围,进入哲学思想开展的历史语境。 不同于常见的
《附录和补遗》是叔本华1850年的封笔之作,这个书名有点笨拙但意思清晰,即 附属作品和遗漏之篇 ,分两卷。第1卷是附录,包括观念论和实在论简史、哲学史散论、论大学的哲学、论命运、论见到鬼魂及与此相关的东西、人生的智慧6篇。这些后续补充的哲学短文是我的更重要的、自成体系的著作以外的附带作品,里面既有一些探讨相当特别的、各自不同的论题的论文,也有对更加各式各样的题材的零散思考和想法。把所有这些文章结集在此,主要是因为这些文章由于其题材的缘故而无法收进我那成体系的著作中去,而少数若干文章则因为写作得太迟了,以致不曾在那自成一体的著作中得到其应有的位置。 《附录和补遗》第2卷是 补遗 ,有31章400节和15首诗歌,其中新翻译的篇目15章,全译的篇目8章,青年时期的诗歌是首次翻译。全书60多万字,他在第2卷的目
这是一部煌煌百万言、面向普通读者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接续《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的线索,纵览风云变幻的20世纪,拨开战争和政治的迷雾,从思想入手理解这一百年人类的智力成就。 20世纪既是人类的多事之秋,也是思想进步的辉煌世纪。在这个世纪,全人类在奴役、对峙、战争和解放的裹挟中曲折前进、求同存异,我们也在各大学科中取得了微观粒子、基因结构、现代主义等重大发现。彼得 沃森用精准和优美的叙述笔法,将人类在20世纪取得的思想发展娓娓道来,帮助21世纪的读者理解我们如何抵达当今的世界,未来又会去向何方。 这是一部用思想写成的20世纪通史,书中的主角不再是世界大战和政治博弈,但它将包含战争的思想后果、冷战时期的科学竞赛、去殖民化浪潮的余波等仍旧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它们将会是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理解
《惩罚的社会》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监狱这种刑罚方式取代了身体刑,突然变得普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 在本书中,米歇尔 福柯探讨将 犯罪者 转化为 社会敌人 的各种刑罚理论和实践,从《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中未能充分深化的 道德 观点出发,系统地展现了现代规训社会的到来。 《不正常的人》 通过梳理历史发展脉络,福柯找出西方社会中三类不正常的人:自古罗马时代即有的畸形人,17-18世纪的需要改造的人以及18世纪末的手淫的儿童。到了19世纪,这三类人一同被建构为 不正常的人 ,成为社会的危险,也成为法律、教育、医学、精神病学的知识和权力的对象。 福柯向我们展示了规范化权力如何出现、它的形成以及它得以安置的方式。它从不只依靠一种制度,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在不同的制度中建立起来,*终在西方社会中
自资本家和劳动者出现在世界以来,没有别的书比我们当前这本书还对于劳动者更重要了。我们今日的社会体系全部,是建筑在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这一个轴心上。对于这种关系,这里还是第一次的科学的说明。这个说明的根本性和透辟性,只有一个德国人能够有的。欧文、圣西门、傅里叶之流的著作,是有价值的,但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范围,却是到一个德国人手里,方才把那待要攀登的高点一览无遗地、明白地陈列出来,像许多小山,罗列在一个立在最高点的观察者面前一样。 恩格斯
《故事海》原名kathāsaritsāgara,意为 故事河流汇成的大海 。全书分作十八卷、一百二十四章,采用印度传统的框架式叙事结构。故事框架主要是以优填王的儿子那罗婆诃那达多的故事为主干,从他诞生开始,直至最后成为持明转轮王;围绕这个主干故事,插入大大小小的神话、传说、寓言、幻想故事、历险故事、爱情故事、妇女故事、智慧故事、傻瓜故事、骗子故事、动物故事和宫廷故事等,总共约有三百五十多个。 《故事海》堪称 印度古代故事大全 ,其中许多故事是古典梵语文学家的灵感源泉。如戒日王戏剧《龙喜记》的云乘太子舍生求法故事,见于《故事海》第四卷;被译为多种欧亚语言的《五卷书》故事,见于《故事海》第十卷;有多种传本的《僵尸鬼故事》,见于《故事海》第十二卷。由于内容极其丰富,《故事海》对于研究印度古代社会、政治、经济
《教化:古希腊的成人之道》 原书为三卷本,德文版出版于1934 1947年。卷 早期希腊 和第二卷 阿提卡精神的高峰与危机 描述了希腊文化在古风和古典时代的基础、成长和危机,以雅典的崩溃而告终;第三卷 伟大教育家和教育体系的时代 处理了古希腊在柏拉图时代的思想史。在这个时代,希腊失去了这个世界上所珍视的一切 国家、权力、自由,但仍然坚持着教化的传统和理念。教化在书中作为研究希腊文化整体的基础,用来解释希腊性格形成的历史过程与他们建构理想人格的思想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该书构成了对整个早期和古典时期希腊教化传统的重要综合性考察和对西方文明基础的深刻而永恒的研究。正如耶格尔所言: 本书不仅面向学界,也面向所有在我们延续数千年的文明陷入今天的生存危机时再次寻找通往希腊文明道路的人。 《教化》德文版和英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1889 1951)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一方面,他的思想颠覆了过往人们对哲学的理解;另一方面,其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都给理解维特根斯坦带来了困难。 作为维氏代表作《哲学研究》的中译者和维氏哲学的研究者,陈嘉映先生以独有的领悟,将这位哲学家的论说依不同主题爬梳整理,为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提供了一部有助于理解维特根斯坦的读本。
《西方大观念》是《西方世界的伟大著作》丛书的前两卷的中文版。 《西方世界的伟大著作》是大英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的一套丛书,60卷,选取了西方哲学、文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及一些自然科学的煌煌巨著,涵盖的时代自荷马起至萨缪尔 贝克特止。 这套丛书的前两卷,Syntopicon,我们称之为 西方大观念 。它包括了代表西方文化主要特征的102个观念,如存在、民主、艺术等等,其意在为后面各卷的伟大著作提供一个总论性的概述和主题索引。每一章对应一个大观念。其文字并不是对该的详尽分析,而是勾勒出该观念的基本轮廓,引导读者去阅读支撑着该观念的一批西方伟大著作。 《西方大观念》也可以看作一部问题集,我们所关心的 哲学问题 ,差不多都包括在这里了。在本书的总论后面,都隐藏着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而本书恰可以供我们作为探讨
《西方哲学史》 本书为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历史梳理,并附有大量具有极高价值的一手文本。本文是一本全面的、以历史为线索编排的哲学入门书籍,传达出了本学科的丰富性,并为学生提供了西方哲学发展的专业知识。它以生动、平易近人的风格涵盖了西方文明中有影响力的哲学家的主要贡献。 新版在保留了使原书风靡数版的思想性和写作理念的同时,在编年和文体上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修订,并在第20章后补充了 政治哲学 一节,用克制的篇幅展示了罗尔斯和诺齐克的思想精要。本书附有重要词汇、延伸阅读等部分,便于读者使用。
本书为英国哲学家伯特兰 罗素(1872 1970)所著,其主要目的是考察个人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既然经验不足以构成科学知识,那么科学在经验之外还需要什么必要的东西,这便是他在本书中要探讨的问题。这是罗素最后一部哲学专著,最为系统地体现了他的后期哲学思想,因此也是罗素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纵观其一生,为顺应现代文化、政治与社会发展轨迹的变化,马尔库塞将黑格尔、马克思及其他哲学思潮与力图重建马克思理论的现代哲学整合了起来。马尔库塞始终坚持一种批判的、非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视马克思的历史与社会理论为发展一种关切当代运动的批判理论的不可或缺的方法。他将马克思的范畴解释为社会性的、历史性的,他认为,为满足新的历史和理论发展,马克思的理论必须不断修订和更新。第六卷收集了大量赫伯特?马尔库塞最为关键的著述,第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革命和乌托邦理论的回应,及其自身的理论与政治视角。本卷,马尔库塞文集的最后一卷,揭示了马尔库塞对20世纪主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拒绝——他认为,一种对西方和苏联官僚主义的彻底批判是不够的——及其对自身革命思想的讨论,也即对消
《实践理性批判》出版于1788年,系统讨论了康德的道德哲学原理。全书除序言和导言外,还有纯粹实践理性要素论和纯粹实践理性方法论,外加一个结论,在要素论中又分为纯粹实践理性的“分析论”和“辩证论”。康德在此研究理性的实践使用的先天原理的可能性、范围和界限、他从人的纯粹理性现实具有的实践能力出发并以之为标准,批评和评价一般的理性在实践活动中的种种表现,从中确认纯粹理性的先天普遍规律,即道德律。 邓晓芒教授课堂句读了该书大部分,并补写了课堂未句读的内容。既有对康德道德哲学的全面阐述,也渗透了作者研究康德哲学数十年来的丰硕成果。
......
本书是一本通俗的哲学科普书,分为三册,共三十讲,时间跨度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哲学史讲义?上》——从本体的追问,到信仰的建设?单册简介:?世界是什么?我是什么?智性人格是如何诞生的?古希腊哲学的中心是本体论,探讨宇宙及万物的来源,而后苏格拉底把哲学关注的对象从宇宙转移到了人生。如何获得心灵的宁静?快乐是什么?痛苦是什么?幸福是什么?古罗马哲学的中心是人生论,是对幸福、道德、政治的思考,它是苦难时代的哲学,力图从哲学中获取力量。?人往往要吃了苦才会感到 大的乐吗?神存在吗?灵魂存在吗?中世纪哲学由 ,哲学成为神学的奴仆,以信仰为中心,讨论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西方哲学史讲义?中》——从性灵的觉醒,到认识的反思?单册简介:我知道什么?怎样才能获取真正的知识?近代前期自由思想日渐
《蒂迈欧》为柏拉图的晚期著作,是柏拉图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献。本篇对话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作为事物材料来源的载体,以及为事物提供形式结构的理型。柏拉图运用几何化的理型来解释万事万物的结构,并认为事物的内在结构是事物的本质。在 部分中,柏拉图讨论了造物者的作用,在第二部分中,他指出宇宙生成是必然作用和理性作用的结果。必然作用即是载体概念和理型几何化的过程,而理性的承载者,即人类的生成,是理性“说服”了必然而产生的结果。因此,人的出现意味着宇宙演化的 终实现,造物者在自己的创造物中实现了自身:宇宙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神自身。
《皮尔士论符号/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典》是皮尔士作品的di一个单卷本选集,收录了其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代表性名篇,如《论一个新范畴表》《信念的确定》《怎样使我们的观念清楚》等,意在为其符号学理论提供一个清晰的概貌。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西方的个人主义,其对于民主、自由以及自由市场的信仰,很大程度上基于直接可得的对自我意识的信念。而皮尔士的符号学,正代表了对笛卡儿的二元论和洛克的自我意识信念的拒斥。皮尔士的符号学否认思想具有脱离自然限制的自由,它在准许思想进入实在世界的同时,使我们理解为什么思想、语言和文化使实在的历史力量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