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11日,洪汉鼎教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盖尔德泽策教授的陪同下拜访了年已101岁的伽达默尔教授,地点是在海德堡大学伽达默尔办公室。这次访问具有重要意义。暮年的伽达默尔谈到了他对未来世界及东西方文明的看法。 本书收录这次访谈的记录稿和照片、洪汉鼎与卢茨 盖尔德泽策在此次访谈后不久各自所写的访谈文章;青年学者王宏健博士所写的访谈读后感,以及洪汉鼎的 伽达默尔与我 回忆文章。
《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是英国经验论代表人物贝克莱的代表作。在本书中,作者进一步发挥了他在《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的基本观点,认为物质不是客观的,物质只是在被人感知的范围内存在,物质只是人的各种感官知觉的一些印象或观念的结合体。书中的海拉斯借指古代希腊哲学中唯物主义的主张者,而斐洛诺斯直译就是 爱努斯 。 努斯 即希腊语中的心灵灵魂,泛指感觉、思想、意志等精神活动。作者在本书中所要维护和阐发的,就是作者以 怒斯 统摄存在的著名哲学主张:存在就是感知与被感知。本书以对话体阐发该原理,整个作品显得活泼流畅,因此比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更具有可读性,观念的阐发也更加完整和逻辑一贯。
本书的力图完成这样一个工作:为人们理解现代性的结束及其对艺术和科学的深远影响提出一种哲学基础。众所周知,“后现代性”的观念处于当代知识分子争论的中心,在知识界存在一个广泛的共识,即传统的观看、认识和表现方式近来都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但是,对于这种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西方文化正在走向何方,则几乎没有达成任何共识。本书正是针对这一棘手的问题,尝试提供解决方法。
1913年,26岁的维特根斯坦在挪威的山中建造了小木屋,《逻辑哲学论》的思想在其中孕育,这也是本书叙述的起点。以小木屋为契机,本书贯穿了维特根斯坦的生平和思想,并以参照、共鸣的方式向各种历史上的及当代的文本作了致敬。《维特根斯坦--从挪威的小木屋开始(精)》是借以理解维特根斯坦的一把梯子,也是从哲学通向生活本身的一扇门。作者李宏昀旁征博引,妙笔生花,既生动地叙述了一个天才哲学家的一生,又深入浅出地化解了他的哲学思想,读来十分有趣,是一本难得的通俗读物。
《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具体说明了它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和本质区别,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领域中引起革命性变革的实质和意义,全面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首次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概括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从而阐明了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科学依据。
“古代信仰是关系希腊城邦政治生活秩序的根本问题。著名的希腊宗教学者布克特教授曾这样说:“自从柏拉图并经由柏拉图,希腊的古代信仰变得与之前有了本质性的不同。”这个说法,其实涉及了三方面的问题:古代信仰原先状况如何?这一转变何以必要?这一转变归向何方?《游叙弗伦》(以下简称《游》)以虔敬为主题,关涉的正是古代信仰转向的这些基本问题……”这是来《人文学术·苏格拉底的敬神:柏拉图 游叙弗伦 疏解》的节选部分。
暂时没有内容
《解读欧陆哲学》 哲学,就是爱智慧,这种智慧会使我们的人生富有价值。 这本小书的核心即是希望将哲学置于文化生活的核心,进而复苏对哲学*古老的定义――对智慧的热爱。本书从两百年前的康德谈起,对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哲学大家一一道来,系统阐述了欧陆哲学的历史演变、主要特征及其与分析哲学之间关系的来龙去脉,解答了大家心中的问题:欧陆哲学到底是什么。
这本《阿伦特(精)》(作者帕特里夏·奥坦伯德·约翰逊)是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 的思想家”系列其中一册。 《阿伦特(精)》包括了法国以及犹太身份的重要性;面对世界的末日;雅斯贝尔斯与无限制的交流;开启新的开端的可能性等内容。
《海拉斯与斐洛诺斯对话三篇》是英国经验论代表人物贝克莱的代表作。在本书中,作者进一步发挥了他在《人类知识原理》一书中的基本观点,认为物质不是客观的,物质只是在被人感知的范围内存在,物质只是人的各种感官知觉的一些印象或观念的结合体。书中的海拉斯借指古代希腊哲学中唯物主义的主张者,而斐洛诺斯直译就是 爱努斯 。 努斯 即希腊语中的心灵灵魂,泛指感觉、思想、意志等精神活动。作者在本书中所要维护和阐发的,就是作者以 怒斯 统摄存在的著名哲学主张:存在就是感知与被感知。本书以对话体阐发该原理,整个作品显得活泼流畅,因此比其《人类知识原理》一书更具有可读性,观念的阐发也更加完整和逻辑一贯。
《解读柏拉图》没有一位哲人像柏拉图那样关注严格的哲学思考,也没有一位哲人能以更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吸引读者加入哲学对话。柏拉图其人其书两千多年来被人们不断解读,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书以广博的视野、权威的眼光、平时的语言介绍了柏拉图的复杂思想和多方面的天才创见,展示了柏拉图研究的当前成果。
《解读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西方著名的、神秘的哲学家。两千多年过去了,围绕其生平学说仍有许多疑团悬而未解。谁要置苏格拉底于死地?谁对苏格拉底的记述较真?谁受苏格拉底的影响较深?本书在博采百家之长的基础上,再现了苏格拉底的生平行迹,考察了历史上的苏格拉底和各家笔下的苏格拉底之间的复杂关系,剖析了苏格拉底对后世哲学的深远影响。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具体说明了它的理论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关系和本质区别,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哲学领域中引起革命性变革的实质和意义,全面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首次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概括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从而阐明了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科学依据。
本书主体内容分为两部分。 部分“文本导读”讲述了《费尔巴哈论》的历史语境与 思想、《费尔巴哈论》的文本结构与学术阐释、《费尔巴哈论》的“科学”话语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第二部分“现实意义”探讨了“哲学科学”的理论影响与应用哲学的新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与中国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书后还附有《费尔巴哈论》原著中文译本及相关附录,以方便读者阅读原文并进行互文解读。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是尼采的一部未完成、生前也未发表的早期著作,写于《悲剧的诞生》之后,约1873年左右,并与《悲剧的诞生》一脉相承。全书主要是介绍和论述5位希腊哲学家: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和阿那克萨哥拉的思想。这本书并没有像通常的哲学史那样,对著名的哲学家们做概览式的叙述;而只是择取每个哲学家的思想中最有个性的,能最鲜明地体现出其个性的言论。正像尼采本人在序言中所说,“通过三件轶事,便可给出一个人的肖像。我试图从每个体系中抽出三件轶事,对于余下的,则只能忍痛割爱了。”这样的手法摒弃了平常又冗长的历史性论述,从而在叙述事实之外还实现了对事实的超越。
《杜威》为西方思想普及入门丛书《世界思想家译丛》之一,主要介绍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的主要哲学思想。 《杜威》以杜威的著作为主要材料和线索,分章节论述了他对传统哲学、传统经验概念、传统认识论、道德论、民主等方面所作出的改造。本书以平实、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进入杜威的哲学世界。十分适合高中生、大学生及对哲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本书由罗伯特·B.塔利斯著。
《哲学宣言》简介:上个世纪末,以利奥塔、德 勒兹、德里达、拉库-拉巴特等人为代表的后现代主 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都宣布哲学,尤其是其本 体论哲学业已终结。似乎在那一刻,我们仿佛进入到 一个哲学死亡的时代。当代法国思想家巴迪欧则反其 道而行之,将矛头指向了这种哲学终结论,他大声质 问道:“哲学终结了吗?”不,永远不会终结!只要 我们还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哲学就不会终结。因此, 对于《哲学宣言》作者阿兰·巴迪欧来说,写一部关 于哲学的宣言是必要的,这种肤浅的哲学终结论,不 过是自尼采和海德格尔以降诗人时代的副产品,当将 本真同诗歌联系起来,便遮蔽了本真同其他真理程序 (数元、革新的政治、爱)缝合的可能性。因此,在 今天,与其掩耳盗铃般地说哲学终结,不如开宗明义 地大胆宣称:哲学存在!而我们的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