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验唯心论体系》是德国古典哲学演进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通常也被看作谢林早期哲学最重要的代表作。谢林本人对这部著作同样十分重视,他在晚年撰写的《近代哲学史》里明确指出: 如果你们 想要准确而原原本本地了解近代哲学的逐渐发展过程,那么我只能推荐他去研究这部《先验唯心论体系》。 在这部著作里,谢林展示了自我如何基于自身的原初同一性和二重性结构,经过无意识地生产出外部世界而最终达到自我意识的过程,进而建立了一个包揽理论哲学、实践哲学和目的论,并且以艺术哲学为封顶石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作为谢林早期哲学的枢纽,比他此前的自然哲学体系更为全面,也比他此后的同一性哲学体系更具有辩证法的活力。 《先验唯心论体系》的重要意义尤其在于,谢林在这里第一次揭示出自然界和精神世界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和结构
击碎主体性的迷梦 穿越欲望的幻象 最终达至对主体症状的突破 继康德之后,拉康给出了第四批判:纯粹欲望批判 本书首版于2011年,时至今日仍然是国内拉康研究中涵盖面最广、篇幅最庞大的专著。本书分上下两册: 上册可以被看作是关于拉康生平的 小型传记 ,作者结合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背景,详细叙述了拉康和拉康学派的传奇。 下册是作者在细读了拉康《文集》,研读了拉康的研讨班作品和国外有关拉康的主要研究成果后,从 主体间性 的概念和视角出发,对拉康庞杂的理论所展开的全面梳理。 本次作者除做小幅修订外,还增加了一篇修订版序言,回顾了这十年国内拉康研究的状况。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译注本)》是尼采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名说出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也可以说是一本查拉图斯特拉的说教集或者说是查拉图斯特拉的行藏录,又有点像圣者传一类的书,但这位圣者并不是宗教的圣者,而且本书并不像一般宗教书那样枯燥乏味,却是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散文诗。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译注本)》是尼采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全书以汪洋恣肆的诗体写成,熔酒神的狂醉与日神的清醒于一炉,通过 超人 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未来世界的启示,在世界哲学史和诗歌史上均占有独特的不朽的地位。 《存在与时间(修订译本)》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
《世界时代》收录了该书1811年和1813年的两部已正式排印的原稿、1814年的第81号手稿、以及1815年的残篇,这是国内外学界较为完整的《世界时代》文本辑录。在《世界时代》这部著作里,谢林按照 过去-现在-未来 的框架,刻意地用一种夹杂着历史叙述与辩证法推演的语言阐述了上帝和人在永恒和时间之内的命运:从自身内部的不同本原之间的纠缠和斗争出发,通过斗争和分离,让一切各安其位,统一在wei一的**精神之下。在这个过程中,谢林几乎讨论了所有重要的哲学问题,其中关于 神性 、 存在者-存在 、 自由 、 恶 、 时间 的论述尤其具有无与伦比的深刻性和重大影响。因此,无论是就谢林的主观意愿而言,还是就客观影响而言,《世界时代》都是整个谢林哲学的核心枢纽,对于理解谢林的早期哲学和后期哲学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善,为什么不能保护我们,免遭恶的侵袭?善的脆弱性到底是一种缺陷,还是一种黄金般的品质?纳斯鲍姆将带领 我们,探究善的真谛,洞察人性本质。 正义之士常常面对如下困境:他们一心追求善和公正,却因为外部因素的干扰,需要在个人的繁盛上做出妥协,甚至彻底否定自我。《善的脆弱性》直面这一道德困境,通过对古希腊文学和哲学文本的探讨,*终拒斥了柏拉图关于善能够保护人类免受恶之侵袭的观念,站在了古希腊悲剧家和亚里士多德一边,认为善的脆弱性正是实现善的关键所在。本书令纳斯鲍姆一举成名,不仅为她在学术界获得无数称誉,也将她的影响力拓展到公共领域。
人生的意义,真正的盼望,人应该追求什么价值,道德 最后的根据 是什么,关于世界,我们究竟能确切地知道多少东西 这些让你困惑的根本问题,也曾困扰过孔子、苏格拉底、尼采 康德晚年说,他一生的努力只是为了回答三个问题: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信仰什么?这部书也想提请读者以这三个问题为准绳去考察哲学的历史。书中对公元前两千多年至今的哲学思想做了历史梳理,既有佛教、儒家、道家等东方哲学,也涵括了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一直到当下的哲学人类学等西方思想。最终你会发现,虽然每个时代的每位思想家对这些问题都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但基本上,他们能做出的回答并不是无限多样的。
《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以吴天岳教授在北大讲授多年的西方哲学课程为基础,分十五讲展示了从前苏格拉底到中世纪盛期2000年间西方哲学发展的整体面貌。上册八讲,梳理了从古希腊哲学开端至普罗提诺的哲学史发展线索;下册七讲,梳理了从奥古斯丁至近代哲学之前的中世纪哲学传统。 《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在呈现西方近代以前哲学发展内在理路的同时,每讲精选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核心论题,通过细致的概念分析、论证重构和批判性评论为读者提供了从入门到精通的学术路径。每讲在正文之后还提供了反映研究进展的阅读参考书,引领读者步入哲学经典殿堂。《古代中世纪哲学十五讲》附有300余幅精美插图,不少出自难得一见的中世纪抄本,左图右史,帮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的历史氛围,进入哲学思想开展的历史语境。 不同于常见的
全书共分6卷,卷一,世界之思,23篇。卷二,历史之思,40篇。卷三,社会之思,23篇。卷四,文化之思,27篇。卷五,智慧之思,43篇。卷六,36篇。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辨析,重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等等之外,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上对当前学术界和社会上的一些新问题新现象作出回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反思,对中国道路的反思等等。从结构安排上来说,书稿是由一系列随笔式思考笔记根据相同的主题连缀而成。这些思考笔记有长有短,但基本上都是完整、扎实小文章。有的长篇相当于论文。可以看出,作者对相关主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反思,有自己一套自洽的理解,有自己独立的见地。
《惩罚的社会》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监狱这种刑罚方式取代了身体刑,突然变得普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 在本书中,米歇尔 福柯探讨将 犯罪者 转化为 社会敌人 的各种刑罚理论和实践,从《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中未能充分深化的 道德 观点出发,系统地展现了现代规训社会的到来。 《不正常的人》 通过梳理历史发展脉络,福柯找出西方社会中三类不正常的人:自古罗马时代即有的畸形人,17-18世纪的需要改造的人以及18世纪末的手淫的儿童。到了19世纪,这三类人一同被建构为 不正常的人 ,成为社会的危险,也成为法律、教育、医学、精神病学的知识和权力的对象。 福柯向我们展示了规范化权力如何出现、它的形成以及它得以安置的方式。它从不只依靠一种制度,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在不同的制度中建立起来,*终在西方社会中
格奥尔格 卢卡奇,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20世纪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改革开放后,他的思想传入中国,深刻参与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和学术形态的当代重塑,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术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推出一部规模适当、选目精当、可用好用的学术普及版《卢卡奇文集》,可谓恰逢其时。 ※规模适当,选目精当 精选代表卢卡奇哲学、美学、文学理论的经典著作,完整呈现卢卡奇思想发展脉络,满足读者的阅读和研究需要。 ※全面覆盖,满足需要 译文涵盖哲学、美学、文学领域,并特别选译卢卡奇早期重要未公开出版的手稿和通信,完整呈现卢卡奇思想的总体发展样貌。 ※精心翻译,可用好用 由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张亮教
谢林继在《神话哲学之历史批判导论》里探讨人类原初意识在神话里的表现之后,在《神话哲学之哲学导论》里进一步阐发这个意识在哲学里表现出的本原学说传统,尤其详细阐发了柏拉图的 走向本原的道路 和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关于 那个是存在者的东西 亦即 存在者本身 的核心思想。在这之后,谢林着重考察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和努斯学说,揭示其如何一步步走向近代哲学的 理性 和 精神 等核心概念,最终表明作为 第一科学 的 唯理论哲学 是一种仅仅在纯粹思维中把握本原的 否定哲学 ,并不能真正认知本原(上帝),而这意味着,它需要一种从经验出发的 第二科学 亦即 肯定哲学 的补充,才能够上升到哲学与宗教的永恒同盟,即所谓的 哲学宗教 。 谢林的《神话哲学之哲学导论》是他的绝笔之作。本书不但继续阐发了他在晚年一直坚持的 否定哲学 - 肯
《自然哲学体系初稿》(1799)是谢林早期自然哲学的成熟版本。谢林从作为无条件者的自然出发,创新性地使用动态原子论模型来解释无机物质,又将物质的起源归入普遍的宇宙有机体的历史中,明确了自然哲学中有机自然的优越性地位。在广泛追踪同时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理学和解剖学成果之后,谢林以 可激发性 为有机体的核心概念,对 有机体 和 生命 的本原进行了更为体系性的建构,以对抗布朗主义者对有机活动的片面理解。最终,谢林将无机自然与有机自然的统一关系收束在他标志性的潜能阶次学说之中。 本书的体系性体现在,一方面,谢林指出自然哲学的最高任务是追问二重性与异质性的原因,确保自然哲学的本原性追求;另一方面,从原初统一和二重性的辩证出发,谢林完成了对化学过程和动态过程的建构,提供了先天动态阶序的完整图示。在自
自资本家和劳动者出现在世界以来,没有别的书比我们当前这本书还对于劳动者更重要了。我们今日的社会体系全部,是建筑在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这一个轴心上。对于这种关系,这里还是第一次的科学的说明。这个说明的根本性和透辟性,只有一个德国人能够有的。欧文、圣西门、傅里叶之流的著作,是有价值的,但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范围,却是到一个德国人手里,方才把那待要攀登的高点一览无遗地、明白地陈列出来,像许多小山,罗列在一个立在最高点的观察者面前一样。 恩格斯
索福克勒斯,这位古希腊的诗人与剧作家,能够告诉21世纪的我们什么? 在本书中,美国著名古典学家查尔斯 西格尔以结构主义人类学的进路全面分析索福克勒斯的所有现存剧作,探查索福克勒斯如何在悲剧中反映人类为了争取秩序和文明的生活,不断在社会和个人内部对野蛮、混乱、暴力等威胁进行抗争,极富创造力地重新阐释了索福克勒斯。西格尔不仅将索福克勒斯视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悲剧家,更对索福克勒斯有关人类境况的反思进行了整体性讨论,呈现出严肃的思想家索福克勒斯。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1889 1951)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一方面,他的思想颠覆了过往人们对哲学的理解;另一方面,其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都给理解维特根斯坦带来了困难。 作为维氏代表作《哲学研究》的中译者和维氏哲学的研究者,陈嘉映先生以独有的领悟,将这位哲学家的论说依不同主题爬梳整理,为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提供了一部有助于理解维特根斯坦的读本。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 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存在与时间》一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研究中以认识为起点的方法。海德格尔哲学是从人的存在 此在入手,在对 存在 的追问中达到存在的意义的澄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奠基的存在哲学无论在研究宗旨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意味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变。
本卷由三个文本构成:《哲学作为科学的自然本性》《全部哲学的本原》《自然进程阐述》,其中前两个文本构成了谢林著名的 埃尔朗根讲座 ,第三个文本则是德文本《谢林全集》中的一篇重要逸文,主题符合,故与前两个文本编为一卷。 埃尔朗根讲座 是谢林研究史上的重要经典,也是谢林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文本。它上承 世界时代哲学 ,下启 神话哲学 和 启示哲学 ,尤其对 世界时代哲学 中所提出的潜能阶次辩证法问题、存在问题、时间问题等做了总结性的阐发,号称 最后的世界时代哲学文本 ,对研究谢林哲学至关重要。在哲学问题上,它回应了人类的意识和哲学的内在关系、体系的建构和展开、哲学史的断续等问题,同时回应了黑格尔的批判。在思想影响上,它开启了20世纪的意大利解释学传统,构成了解释学都灵学派的基础文本,也影响了雅斯贝尔斯
《启示哲学》与《启示哲学导论》构成了一个整体。如果说《启示哲学导论》表明了谢林晚期哲学的终诉求、思想出发点和方法,那么《启示哲学》则是对前者的运用和具体化。谢林在其中着重考察的是神话史、三一论、基督论、人类学和教会史,以一种不同于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的历史哲学方法,重新构造了一条人类理解自由的历史谱系,对当代的哲学、神学、宗教学、比较神话学,乃至海德格尔的 存在史 观和沃格林的 政治观念史 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译本《启示哲学》分为两卷,本书为下卷,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1.从神话到启示的过渡;2.对原初逻各斯的讨论;3.对基督教相关内容的生存-历史哲学解构与重构。
《梦游者》讲述了西方宇宙观在几千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怎样的曲折,最终抵达现代人所熟悉的版本。本书按照时间线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英雄时代、中世纪、哥白尼、开普勒以及伽利略。作者突破了 科学 和 人文 之间的僵化区分,用动人的笔墨展示了宇宙学家们的创造性探索,描绘了17世纪的科学革命如何艰难而戏剧性地摆脱中世纪世界观的桎梏。他为一系列伟大的天文学家提供了生动而明智的肖像,并明确指出政治偏见和无意识的偏见在他们的探索中所扮演的角色。
本书为施特劳斯1963年维柯研读课程录音整理稿。在此次课程中,施特劳斯与学生研读了维柯的《自传》及《新科学》。第一课交代整个学期的总体义旨:通过研读维柯,考察现代历史意识及历史主义的起源。历史意识的源头可以上溯到斯宾诺莎的圣经批判,而维柯对《荷马史诗》及早期罗马史的批判式解释既是对斯宾诺莎的继承,也进一步完成了历史主义传统的奠基。通过研读维柯《自传》,施特劳斯指出维柯的思想轨迹和基本问题意识:从塔西佗/马基雅维里的 现实主义 传统出发来吸纳柏拉图传统,并通过结合培根与格劳秀斯的思想资源,以历史批判的方式,从法律史角度重构早期历史。而在研读《新科学》过程中,施特劳斯具体呈现了维柯通过其 新科学 对早期历史的批判性解释。其中,维柯对荷马传统的重新解释构成了 新科学 最具代表性的内容。
本书通过将燃烧、光、电、磁、物体、力等不为传统哲学重视的自然概念纳入哲学的视野,赋予它们思辨的含义,使这些概念一方面突破了牛顿等近代科学家赋予它们的单纯经验科学意义,另一方面摆脱了德国神秘主义者波墨、陶勒等人赋予它们的神秘主义神学色彩,使之恢复了它们在前现代具有的本体论含义。谢林的用意并不在于开辟一个不同于传统哲学的新领域,自说自话,而在于将康德与费希特那里陷入主观唯心论的意识哲学格局中的德国古典哲学超拔出来,重新获得它呈现永恒真理的能力。
这是一部以法国当代哲学思想为骨架,全面解析法国当代学术的研究专著,内容涉及哲学、美学、宗教、政治学、人类学、伦理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文艺理论、数学中的哲学问题等。本书作者在参照不同学术领域的代表性著作的基础上,试图加以贯通。在写作风格上,作者以思想性为主,而不仅是注释性的阐述。问题与人物相结合,写作语言简洁明快。与当代法国哲学的文本特点相适应,本书并不遵循某种线性式的总体概括,而是进入微观的思想。本书适合哲学与人文科学的研究者与爱好者。
古希腊文化不仅孕育了一种最卓越的诗歌传统,而且还产生了一种诗歌理论和诗歌批评的主要传统。哈利威尔的著作对古希腊诗学史上的许多重要作者及其文本进行了一系列详实而富有挑战性的解读,其核心关注点在于希腊人如何将诗歌体验概念化,并在辩论中探究这种诗歌体验的价值。统摄全书的主题是古希腊诗歌观念中反复出现的辩证法:诗歌一方面是一种本身就扣人心弦的体验(一种狂喜),另一方面又是一种传递真实从而深刻影响读者世界观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