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是一门追求在生活中契入良知、发挥良知作用的学问。本书以中国哲学整体为视野,以二程、朱子、陆象山等为参照,以现实的人为根本关怀,以把握宗旨、以意逆志为具体方法,以本体、工夫关系为主线,以阳明晚年思想为归宿,对阳明学展开了全面、深入解读。解读所得的主要新观点为:对阳明而言本体是展现在现实世界中的规范性力量;工夫是一元两层本体工夫;即用是体是阳明体用论乃至整个思想的特色;知行合一包含本来合一、能够合一和应该合一三层意思;心即理包含性理直接出于心和性理统摄事物之理两层含义;良知与天道是既一体又同构的关系;阳明工夫论的内在理路是简易与真切的互蕴; 良知 意味着即用是体;无善无恶包含无所谓善恶和自然好善恶恶两项含义;真诚恻怛对阳明思想具有总结性意义;等等。
《附录和补遗》第2卷是“补遗”,有31章400节和15首诗歌,其中新翻译的篇目15章,全译的篇目8章,青年时期的诗歌是抢先发售翻译。全书60多万字,他在第2卷的目录上注明“就多个话题所作的分散但有系统
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 本书包括《傅佩荣讲孔子》《傅佩荣讲孟子》《傅佩荣讲老子》《傅佩荣讲庄子》四册。 孔子身处乱世,但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教化弟子无数,影响中国后代数千年的思想及学养。孟子继承、发扬孔子思想,建构了完整的儒家体系。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者,建构了完整的道家体系。他以“道”代替“天”,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模式,具有革命性。老子开创道家思想后,庄子将之发扬光大。 本书以浅显易懂的文字,探究孔孟老庄四哲的政治理想与人生价值。期望藉由儒家思想的引导,使这一生过得充实,慢慢走向。
《道德经》为春秋时老子所作,是道家开山立派的经典,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道德经》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更指出了处世的方略。 《道德经问道心得》作者酷爱生命哲学,尤其对《道德经》有着独到的心解,把《道德经》视为人类生命路线的导航,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柢。《道德经问道心得》收录了《道德经》的原著实录,作者通过对原文进行逐一解读、说文释义,每一章都有大量历史案例作为对原文思想的注解,做到了既有学术性,又有普及性,还逐章对相应的经典思想进行了活学活用。阅读《道德经问道心得》,能更深刻地认识《道德经》中所蕴涵的思想,《道德经问道心得》更是现代人修身处事宝典。
本书稿为作者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的成果。本稿围绕着朱子四书学展开,从朱子四书学的构成与形成、道统论、经学与实理、圣贤人格、述作一体、文本考辨、传承影响七个方面对朱子四书学系统作了初步的考察与梳理。书稿恪守以朱子解朱子的立场,力求以朱子四书文本研读为依托,从朱子固有的经学理学论题出发,采用朱子的治学方式,以忠实阐明朱子四书本意为宗旨。为此,书稿采用了文本问题分析法,融合哲学概念的处理,以求契合朱子四书融经学与理学为一,“刻意经学,推见实理”的经学哲学特质,以求切实反映朱子守先待后的传道抱负。
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是印度哲学史上的主流派,雏形为创立很早的婆罗门教哲学,发达于公元七、八世纪,主要代表人物为乔荼波陀和商羯罗;其哲学理论影响之深远,流传之广泛,在印度哲学史上是数一数二的,它的主要哲学理论至今还影响着占印度总人口70%的印度教徒。 孙晶编著的《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修订版)》前半部分为对吠檀多不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乔荼波陀和商羯罗哲学思想的研究,充分分析了吠檀多不二论哲学流派形成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以及作为印度哲学的正统派,在那个时代与非正统派哲学特别是大乘佛教哲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关系,明确了吠檀多不二论哲学的本质和特征。后半部分是关于商羯罗的梵文哲学著作《示教千则》的译释。商羯罗是印度自古至今最的哲学家,他一生有很多著作,但大部分都是对印度古典文献的
本书以哲学思想为研究进路,较全面地探讨了唐宋之际儒学转型这一历史过程。书中具体分析论述了唐宋之际儒学转型的思潮命名、任务主题、发展阶段、思想代表、理论建构、演变走向等重要问题。??本书提出唐宋儒学转型是中国古代中期社会大转型在思想层面的反映,它既是中国先秦至汉唐本土思想文化的延续,也是对外来思想文化选择、淘汰、吸收、整合的结果。整个社会思潮的主题是“明体用之学”,因此在其源头时的气象宏阔,在哲学思辨、文化价值和经世致用多个层面上展开。这一思想转型的*学术成就是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推进了中国本土哲学的发展,标志着中国哲学在本体论向度思维的成熟。其重大的思想史意义在于回应了外来思想文化的挑战,从哲学上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想,它既是传统儒学转型的成功
本书选取了“道德”“良知”“知行”等30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华传统文化概念,总结出对每一个文化概念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归纳和提炼出具有智慧性的判断,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底蕴,从而给人们以智慧的启发。本书挖掘历史深层的价值、理念、思想、智慧,展现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硕果,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提高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自觉,增强对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文化的自信。
本书以王弼通行本为底本,大量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根据作者个人多年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篇首“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和开展”对老子哲学作了全面的介绍,显出作者的学术功力。“注释、今译与引述”构成本书的核心部分,以《老子》原有篇章为顺序,每章先引原文,再加注释,而后是今译,最后是引述。注释通俗易懂,今译文字优美,注释、引述学术容量大,因而,他既便于初学者,又可作为有志于老庄学说深入研究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