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大义》,隋萧吉撰,五卷,分二十四个主题,因有的主题下还进一步细分,共计四十个条目,包括了释名、支干相配、五行相生相克相杂、论德、论刑、论律吕、论情性、论治政、论诸神、论禽虫等,内容广泛。本书是我国古代系统总结五行思想的经典要籍,是隋以前五行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此次整理,以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所藏宽政十一年(1799)《佚存丛书》初刻五卷本为底本,以三种日本抄本、一种日本刻本、四种国内刻本、一种国内排印本共九种本子为校本,在充分吸收清代以来王念孙、孙星衍、严可均、赵在翰、孙诒让、王先谦、皮锡瑞、洪颐煊等二十余家校勘、辑佚成果的基础上做了全面、深入校勘,并详细揭示了书中知识的来源出处。书后另附萧吉传记、各本序跋以及征引文献等资料,为读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便利。
《治家》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风故事读本,是国家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家风十章》《齐家 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的延续之作,选取周公等自周代到清代的二十位先贤,用具体的人和事来彰显家风对于这些圣贤豪杰的人格塑造和人生业绩所起的重要作用,将传统家风的基本条目、义理融于故事,语言通俗晓畅,故事感人至深,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他们的高尚人格与家风传承。
《帛书老子校注》,以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为底本,以王弼《老子注》为主校本,按照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布局,和王弼注本八十一章序列,将三者分别句段,抄录对照,另选石刻本、敦煌写本、历代刊本共三十三种不同的《老子》版本作为参校本,对《老子》经文做了全面、精细的勘校、辨证和疏解。本书是研究帛书《老子》的集大成之作,在勘正《老子》今本讹误,澄清其中是非,恢复《老子》经文真旨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道德经》由形而上的 道 ,谈及圣人之道以及修养之道,可以指导我们为人处世,让我们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德经》仅五干余言 , 但文约意丰、博大精深 , 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不仅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政治的统一与稳定 , 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儒家政论核心依据经典, 天人合一 学说始祖文本。 《春秋繁露》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即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体系。他认为自然界的天就是超自然的有意志的人格神,并且建立起了一套神学目的论学说,把人世间的一切包括封建王权的统治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将天上神权与地上王权沟通起来,为 王权神授 制造了理论根据。同时,又建立起 天人感应 论的唯心主义神学体系。儒家思想以天的形式,凌驾于政权之上。董仲舒讲的天人感应,形式上是神学的唯心主义目的论,而实质上还是儒家的政治哲学,即 大一统 :一是政治上的统一,统一于皇帝;二是思想上的统一,统一于儒家思想,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思想在当时及以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
本书将《老子》81章的思想分五个主要观念﹣常道、自然、无为、素朴、安乐来加以理解与诠释,在客观解读《老子》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的生存体验与问题进行新的阐发,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旨在让人理解《老子》的思维方式、主要思想、修养境界及其当代价值与对人生的启发,让人在当下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充盈,提升处理问题的智慧与能力。使人能在遵循天道自然的法则时成就天性的自由绽放;在消费主义影响下看清欲望而复归于朴;在如婴儿的元气满满的状态中体验身心安乐的幸福感。全书以专业的学术研究为根基,以敏锐的触角为创新,以真切的关怀为切入点,以深入浅出的生活案例为辅助,为我们打开了一本有独特视角但人人都能读懂的《老子》。
《阳明学述要》原名《王守仁》,初版于1930年。王阳明之学是明代理学的重镇。钱先生把王阳明置于整个理学发展史中加以考察,以洗炼的笔法勾勒王学之大纲与流变,指出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其以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 万物一体 和 变化气质 的遗留问题,贡献了独特的 良知 理论。钱先生讲王学,提醒读者 脱弃训诂和条理的眼光,直透大义,反向自心 ,以求得王学之 真着精神处 ,这是钱先生于王学的独特之处。这是钱穆一生中专门研究王阳明的学术著作,完整地呈现了钱穆早年研究王阳明的学术成果,也是了解阳明学极简便的入门读本。
东汉王符所著《潜夫论》,是先秦子书匡正时蔽、解除民瘼、扶倾救乱、力挽衰世的 救世 精神在东汉的特别传承。全书通过十六卷三十六篇,揭示汉末弊政乱俗,讨论治国安民方法。其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 四大主张、三种批判、两重感叹、一种视角 。 四大主张 即:一重学、务本;二重德、尚贤;三重法、明刑;四重民、救边。 三种批判 即:批判弊乱之政、浇薄之俗、贪枉之吏。 两重感叹 即 贤难 之叹、 衰世 之叹。 一种视角 即为衰乱之世分析病情、诊断病因、且开出良方的 医者视角 。《潜夫论》在理想主张与精神品格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其思想之醇正、浑厚,目光之冷静、犀利,批判之峻切、深刻,文笔之老成、持重,在两汉子书中都是出类拔萃的,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 符书洞悉政体似《昌言》,而明切过之;辨别是非似《论衡》,而醇
《金刚经》《心经》在佛教中的地位之高不言而喻。它们不仅体现着原典精神和独有的思想价值,还渗透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果想要深入佛教研究,这两部经是入门基础,是绕不过去的经典。 本书集合《金刚经》五种译本、《心经》七种译本,并细分科目,厘清层次;详加注释,疏解经义;随文语译,为初学者提供方便之门。
道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而《庄子》是道家的根本典籍之一,了解《庄子》这部经典,才能对道家思想乃至中国文化精神获得初步的认识。对于现代读者来说,阅读《庄子》原典并进而理解庄子思想,有着一定的门槛和难度,这就需要一位合适的导读者。 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研究《庄子》和道家文学数十年,已经出版关于《庄子》的书籍多种。这部《〈庄子〉通识》,作者更加有的放矢,针对有志于了解并阅读《庄子》的读者,既讲《庄子》这部书,也讲庄子思想的源流,更有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引领读者在《庄子》的世界中逍遥,在中国文化的海洋中遨游。
本书为南怀瑾先生撰著的《楞伽经》全本的大义今释。内容包括:原文、今译和串讲(用括号、另段的方式标出)。全书深入浅出,文句流畅,是一部将学术性和通俗性融为一体的别具特色的《楞伽经》读本。
本书是一部以通识教育为立足点来对禅宗经典《坛经》进行导读的著作。全书意在发掘《坛经》对涵濡博雅精神、养成君子人格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既不停留于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浅层表面的介绍,也不陷入零碎散乱的随意漫谈,而是以 博雅 为核心理念,展现《坛经》丰富的深层意蕴,彰显经典对人类生活的永恒意义。在该理念的指引下,本书选取敦煌本《坛经》为底本,从佛学背景、全文译注和内容解读等三个方面来呈现其所蕴含的 博雅 智慧。
阴阳家所倡导的阴阳五行观念自西汉时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无所不在的文化要素,故欲了解中国古代的宇宙图式、政治运作、制度设计、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乃至身心修炼,则不能不对阴阳家和阴阳五行思想有所认识。本书上篇以阴阳五行观念为主轴,辨析其发生演变之源流,及其对儒学、易学、医学、仙学、理学之渗透,明其道而述其学;下篇则选择星占、风水、相人、算命四种术数加以扼要之介绍,窥其术而析其技,裨使阅者能得阴阳家和阴阳五行思想之大略。
作者在64岁时看了一本古书《*乐编》,看到书里古人一些关于为人做事的道理和哲学,深深地被触动,感悟六十年来未知的立身之本、人生智慧,焦虑解脱,后浴火重生,写了读书笔记,汇集成册,是一本修身养性的文娱读物。 作者研究了四十多年犯罪学,看到了古书后感悟治理犯罪工作应该延伸到防范之初。越是写到*后越觉得这本书不仅教人修身养性,还是一本预防犯罪的读物。如果在人之小时候,就有人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处理矛盾的方式,那会预防很多犯罪发生。
本书精选《庄子》二十六篇原文进行注解和翻译,分为内篇和外篇两大部分,内篇为三字篇名的十二篇,外篇为两字篇名的十四篇。作者倾力于庄子研究三十多年,广泛吸收诸家研究成果,在考据、补佚、校正、断句、注解等方面多有自己的独特创见,尤其在译文的流畅、优美上颇见功力。 本书特色:一是厘正篇目,努力恢复崔譔、向秀所本的战国《庄子》原始本篇目结构;二是搜求佚文,努力恢复战国《庄子》原始本文本样貌;三是注解文句,通过细致的考据、补佚、校正、断句、注解,订正讹误,寻求对《庄子》文义准确无误的理解;四是翻译,期望为今天的读者提供忠实流畅、真切可读的《庄子》。
今天这个时代,不缺乏有理想有抱负想要改造社会改变世界的人,却缺乏一个个安稳悦乐的人。当下的社会,不缺乏高谈阔论做学问的人,却缺乏活出自己生命状态的人。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孔子,但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力量的起点。薛仁明在其新作《乐以忘忧 薛仁明读 论语 》中,以丰实多样的学养,风姿绰约的文字,再次清晰勾勒出一张张可亲可亲,人性又诗情的孔门面孔,引人想往。在其笔下,孔门仍是其乐陶陶,新有一派光明喜气的景象,尤其是生机盎然、丰富温润的孔子,为我们活出了生命中美的松沉时刻,治愈躁郁时代每一个茫然的心灵。
学术论文集。收入作者2003年以来发表的10篇论文及1篇访谈录。全书以对中国哲学方法论的探讨为核心,以如何治中国哲学,特别是如何从事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工作,作为贯穿全书的基本问题意识。在书中,作者深刻地指出 文献基础 西学素养 国际视野 是研究中国哲学乃至确立中国哲学主体意识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本书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推荐,是一部有着很高学术价值的理论著作。彭国翔教授是著名学者陈来先生的弟子,长期从事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其学术路向可以说是继承了陈来先生学兼中西、援西入中、融合中西的研究方式,在充分认识和运用西方哲学及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同时将中国哲学置于世界哲学的大背景下,梳理和确立中国哲学的主体性。本书反复论述的主题就是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因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