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 阅藏知津 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较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较大、较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 阅藏知津 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随机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
量子佛学将对以下内容作出论述: 一、命运真的存在吗?如何改变命运? 二、人生真如梦境一样是虚幻的吗?一个人活着的生命意义究竟是什么? 三、到底是心在脑中,还是脑也无非是心中一物?终极的答案究竟是什么? 四、灵魂真的存在吗?为什么是 无我 的?这与灵魂是否存在有什么关系? 五、如何悟道?涅槃境界究竟在哪里?又如何证入涅槃? 六、真正修入禅定到底入的是什么?真实入定境界到底是什么感觉?如何入定?入定的基本步骤和细节是什么? 七、所谓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六祖慧能因 见性 而悟道,那么如何见性?见性是见什么?如何通过量子佛学方式快速见性?本书将以前所未有的科学方式,让你直趋明心见性和顿悟佛学实相。 八、佛法的核心奥义是 空 ,这个空究竟是怎么个 空 ?为什么 色
《汉译巴利三藏 经藏 中部》属于 汉译巴利三藏 丛书,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段晴教授主持翻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萨尔吉副教授、范晶晶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李灿副教授、周利群副教授、李颖博士等参与翻译。 《经藏 中部》为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经典之一种,包含一百五十二篇中篇经典,涵盖了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教义对生命和世间万物的理解。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所宣说的一切基本理论,均体现于《中部》。作为研究早期佛教思想的重要材料,《中部》的此次翻译是中国学者首次将巴利三藏《中部》完整译为现代汉语,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汉译巴利三藏 经藏 中部》为 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于2017年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本项目为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立项项目。对道教神学、道教神系、道教图像、道教文化以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历史的研究,通过对有关资料、图像的搜集,充分利用田野调查的成果,运用考古学、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图像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系统考察、研究道教的神仙谱系。 本项目的研究重点是要从历史存在和学界认知的比较分析中,梳理出中国道教的根本,把握道教的真精神,肯定道教的信仰,揭示了道教与中国文化是同源同根同本,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主体,从而构建一部完整的中国道教信仰史,一部完整的中华民族信仰史。
《看不见的唐卡》一书对多幅西藏唐卡艺术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西藏唐卡艺术的画派、唐卡中出现的尊神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宗教涵义阐释的淋漓尽致,对每一幅唐卡作品作了细致的解释和分析,对读者了解唐卡、了解唐卡艺术有巨大的帮助。同时,该书为中英文对照版本,方便外国读者了解西藏的唐卡艺术,从而加深外国友人对中国西藏的了解、对西藏唐卡艺术的理解。
本项目为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立项项目。对道教神学、道教神系、道教图像、道教文化以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历史的研究,通过对有关资料、图像的搜集,充分利用田野调查的成果,运用考古学、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图像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系统考察、研究道教的神仙谱系。 本项目的研究重点是要从历史存在和学界认知的比较分析中,梳理出中国道教的根本,把握道教的真精神,肯定道教的信仰,揭示了道教与中国文化是同源同根同本,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主体,从而构建一部完整的中国道教信仰史,一部完整的中华民族信仰史。
本套书将对中国佛教影响优选、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金刚经、 心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楞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13部佛经,结集,外包装一函套,整体推出,以追求整体性效应。
本书稿对《申报》中涉及道教的历史文献进行了整理。《申报》始于1872年4月30日,终于1949年5月27日,记录了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各方面的新闻,其中关于道教的资料亦不少。本书的选编原则是:与道教有密切关系、有史料价值、符合道教中国化方向。按此原则收录约2500条,并做简体横排的设计,同时尽量保留文献原貌。本书的出版将为中国道教文化,特别是江南道教文化研究提供原始的、可信的、鲜活的、查阅方便的资料,提升中国传统本土宗教 道教的文化关注度,帮助筑牢道教中国化的基础。
《道藏说略(增订版)》是一部国学普及著作。本书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经典《道藏》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现代解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浅出地向当代读者普及道经的基本知识,充当阅读道经的学术向导。 全书40篇文章均由该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按照统一的体例撰写。其研究范围以明《正统道藏》为主体,但也有所拓展,涉及藏外道书、敦煌道书、禁毁道经等。书中内容,既有基于《道藏》 三洞四辅 原有分类的内在梳理,也有基于现代道教研究体系进行的客观说明,更有基于现代学科分类对《道藏》中相关史料的总结。每篇文章均条分缕析地梳理所涉主题的传承谱系、代表经典、理论框架、历史价值,介绍其研究现状,并附有建议阅读书目、参考书目,能够为初学者提供入门路径。
这部《因明大疏校释》是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简体版的基础上,从古籍整理的角度,重新梳理修订完成,不仅是其因明研究成就的集大成者,更可谓《因明大疏》之整理定本。郑伟宏由于具有因明、逻辑双重深厚功底,所以在因明与现代逻辑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其因明观点自成体系,别具慧眼,堪称我国因明学界的一面旗帜。他主张:汉传佛教的陈那因明是演绎与归纳的结合,藏传佛教的法称因明才发展为演绎推理。这本80万字迄今对《大疏》注释详尽、研究深刻的因明专著,可代表1980年代以来因明研究领域的*成就。他对《大疏》进行逐字逐句的注释与评论,既肯定窥基的因明成就,又指出窥基的某些错误发挥。并且,他对《大疏》阐述的 四个一 的重要观点,颇耐人寻味:一、一部高深的学术专著;二、一把打开陈那因明体系大门的钥匙;三、一部
西派,是道家丹道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是清朝道光、咸丰年间的四川乐山人李涵虚(1806-1856)创立。此学派人才济济,创立之初就受到当时李嘉秀(清道光帝的老师)、董承熙、张君瑞等社会名流所推崇。其后学有柯怀经、汪东亭(1839-1917)、魏则之、徐海印(1896-?)等,均有著作传世,都是当时有影响的著名人物。本书现汇集以上诸人的著作,编成《李涵虚集、柯怀经集》《汪东亭集》《魏则之集》《徐海印集》(上下)等分册(一套五册)。 《李涵虚集》,收录了《道德经注解》、《黄庭经注解》、《无根树注解》、《道窍谈》等内容。尤其本次点校的《道窍谈》,按照清末抄本整理,为首次发现,极具文献价值,纠正的历次刊印中的讹误。 《柯怀经集》,收入柯怀经的著作《养性编》,按照清光绪年间刊本整理。(萧天石《道藏精华》所收,非完整版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是作者长期披辨和研究汉译佛教经典、着力厘清繁杂佛教哲学的精要之作。全书共分两卷:上卷 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 ,主要分析了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础教义、基本概念及诸经典;下卷 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 ,主要分析了大乘思潮以及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大乘诸经典。佛教作为一种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汉译经典来实现的。这些经典累世而积,便构成了卷帙浩繁的汉译大藏经。《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与以往所出的同类著作相比,在研究方法上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坚持 以历史说明宗教,而非以宗教说明历史 的方法,努力挖掘各种佛学思潮形成及发展的历史根源;二是努力把佛学作为一个整体,并从佛学本身出发,勾勒佛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三是以丰富的文本为基础,努力还佛学之真
佛教考古学,是运用考古学方法研究佛教有关遗迹和遗物的人文科学,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地面佛寺遗址、石窟寺遗迹和传世的零散佛教遗物。本书延续《佛教考古:从印度到中国》的结构,仍以天竺佛教史迹开端,从西到东,分别讨论了丝绸之路上的佛教遗迹以及内地汉化佛教的相关问题。
本书汇集了现代易学大家潘雨廷的全部著作,由潘先生的高足、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文江先生历经二十余年整理、编订而成。2016年、2017年分别出版了平装本和单行本,此次出版精装典藏本,订正了若干错误,增加十多幅作者照片和手迹的彩色插页。
本书为一部道教通史性著作,300余万字,共十八章,分为五卷。 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指导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总结了道教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规律, 对道教自身的发展与道教同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关系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坚持史论结合,努力挖掘和正确评价道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全面地总结、分析了道教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它的教理教义、道规仪范、修炼方术等等;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国道教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以道教本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基本线索,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道教历史分期;通史与专史结合,以道教产生、改革、宗派衍化为纲,以著名道教人物、主要道教经籍为目,剖析了各宗派发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道教著名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探讨了道教同儒、释的相互关
本书为一部道教通史性著作,300余万字,共十八章,分为五卷。 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根本指导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总结了道教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规律, 对道教自身的发展与道教同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关系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坚持史论结合,努力挖掘和正确评价道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全面地总结、分析了道教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它的教理教义、道规仪范、修炼方术等等;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国道教史研究的学科体系,以道教本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基本线索,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道教历史分期;通史与专史结合,以道教产生、改革、宗派衍化为纲,以著名道教人物、主要道教经籍为目,剖析了各宗派发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道教著名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探讨了道教同儒、释的相互关
此经卷首和卷尾均版画。卷首扉画为摩利支天菩萨像,妙相庄严,布局严整,纹饰纤细,刀法畅快;卷尾韦陀像精神尚武,神态自若,服饰线条更加流畅。明代洪武至建文三十多年,乃政权始定、百废待兴之草创时期,反映在书籍插图版画方面极其粗劣,如洪武年间所刻《天竺灵籖》,人物仅具形态,镌刻刀法粗放笨拙,小开本,粗厚黄纸双面刷印,一看便知乃兵戈初定,物力维艰时期之民间通俗作品(今藏国家图书馆)。但到永乐、宣德以后,版画镌刻则一改洪武、建文时的粗放风貌,呈现突飞猛进发展之势。 此种单刊之佛经,最足珍秘。扉画一幅,富丽精工,为永乐型版画之代表作 (王伯敏《中国版画史》一九六一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收入郑振铎所编《中国版画史图录》第二册。此经钤有 长乐郑氏藏书之印 ,今藏国家图书馆。
本书为《大藏经》小乘律藏和大乘律藏的解说。全藏分为《小乘律传译部》《小乘律诠释部》《大乘律传译部》《大乘律诠释部》四大部,共收录佛典二百十部九百六十六卷。此类典籍叙述佛教的戒制度,是佛门的纲纪,入道的基阶。其中收有:印度部派佛教中法藏部、化地部、大众部、说一切有部、南传上座部、犊子部、正量部、饮光部和未详部派所传的各种律典,如广律(各部派依奉的根本律典)、戒本(说戒时使用的戒条文本)、羯磨法(僧团议决僧事的作法)、律论(广律的解释)和小乘杂律经(成仪律相的叙说);汉译大乘律中各种菩萨戒经、大乘杂律经和大乘忏悔法;汉地律宗撰述和其他大小乘戒律阐释书等。
赵朴初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也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 《赵朴初文集》比较全面地收集了赵朴初一生的重要著述,反映了他在各个时期的主要活动,体现了他一生中的主要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今天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民主党派工作和宗教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赵朴初文集》分上下两卷,收录了赵朴初1942年至1999年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文章、信件等共297篇、100余万字,部分内容系首次公开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