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新出文书是西方学者完全没有见过的汉文资料,这些文本展现了全新场域。霞浦文书的充分刊布,必将关系到当今世界的摩尼教研究,并在民间宗教等诸多新领域都有所突破。作者作讲解说,死海古卷中的阿拉姆文《巨人书》实为摩尼撰写《大力士经》的素材,从死海地区传到吐鲁番、敦煌的摩尼教文书证明了这一遥远而切实的联系,如今这一联系经过敦煌,具体说来,通过摩尼教《残经》等敦煌卷子,一直延伸到霞浦。
自20、21世纪之交,摩尼教研究成为“显学”以来,东南沿海地区摩尼教遗迹的田野调查屡有斩获,继温州、晋江之重要新发现,近几年林鋆先生、陈进国先生复在霞浦民间得到诸多科仪抄本,个中摩尼教、明教的信息颇丰,令学界为之惊喜。而今学界于华夏摩尼教之探讨别开生面,乃拜该等田野调查新资料所赐。《欧亚历史文化文库:摩尼教华化补说》所论,亦直接间接受益于兹。
《修学缘起法》主要内容包括浅谈“如实观照”;再谈“如实观照”谈谈如何休学佛法;修学佛法“三十二要义”等内容。
《 研究》共分为五章,具体内容包括:《周易参同契》及其作者考略;《周易参同契》易学思想刍议;《周易参同契》外丹思想蠡测;《周易参同契》内丹思想阐微;《周易参同契》历史影响钩沉等。
《18世纪在四川的传播》依据传教士报告、书信、传记以及教会论著,以中文文献相佐证,对1696——1815年间在西南的传播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指出在清朝政府禁止传播的情况下,巴黎外方传教会以教会本地化和保持信仰及价值观的纯洁来推动的传播和发展;亦可从不断发生的教案探讨朝廷禁教的原因,反映出当时在华传播的方式、范围和特点。
梵语佛经汉译的传统一书是作者2002年至2013年间陆续写作的梵语佛经的汉译研究系列论文集,曾在硕士研究生的中印比较文学课程上讲授过数次印度佛教经典的语言主要包括多种印度方言(犍陀罗俗语普拉克利塔方言阿帕伯朗沙方言等)巴利语佛教混合梵语和古典梵语本书主要分析梵语佛典的汉译,尤其是基于现存印度-中亚语言文献(佉卢文梵文巴利文等)的多层面的分析研究,揭示梵语佛经翻译的策略技巧翻译思想部分主要考察佛教的传入,例如汉译佛典的出发语来源地古代译场,考察道安彦琮玄奘和赞宁的翻译思想第二部分分析考察梵语心经楞伽经说无垢称经和华严经的汉译诸多方面第三部分从梵语学习与梵语汉语比较研究主要考察梵语莲花经金刚经,尤其是汉译的音译系统比较语法,还考察了梵语词典梵语杂名梵语千字文和玄应音义
本书为学术类图书本书对明代道教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探讨,根据明代社会阶层的差异及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性,讨论了道教文化与统治阶层士人阶层社会民众的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明代道教发展的真实状况是道教的生活化,即明代道教是一种生活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