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巴利三藏 经藏 中部》属于 汉译巴利三藏 丛书,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段晴教授主持翻译,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萨尔吉副教授、范晶晶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李灿副教授、周利群副教授、李颖博士等参与翻译。 《经藏 中部》为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经典之一种,包含一百五十二篇中篇经典,涵盖了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教义对生命和世间万物的理解。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所宣说的一切基本理论,均体现于《中部》。作为研究早期佛教思想的重要材料,《中部》的此次翻译是中国学者首次将巴利三藏《中部》完整译为现代汉语,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汉译巴利三藏 经藏 中部》为 十三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于2017年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犍陀罗是古典时代人类文明的熔炉,印度文明、伊朗文明、希腊文明,以及草原文明在这里相遇,碰撞和融合,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具有世界主义色彩的犍陀罗文明。以往,犍陀罗佛教艺术研究和收藏、鉴赏的中心都在西方和日本。但实际上,犍陀罗佛教跟东亚佛教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汉传佛教的很多文化基因就是从犍陀罗传入中国的。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化之后,本来植根于此的犍陀罗文明,其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加耀眼。要理解中国文明和艺术演进轨迹,甚至探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都不能把犍陀罗文化因素排除在外。《犍陀罗文明史》正是一本关于犍陀罗佛教文明的通史,在中国是首次编撰出版。 本书共十章,主要分三部分内容:*,希腊巴克特里亚时代的历史及与中国的关系,以此为背景审视中亚及新疆以及佛教文明中的希腊
《18世纪在四川的传播》依据传教士报告、书信、传记以及教会论著,以中文文献相佐证,对1696——1815年间在西南的传播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指出在清朝政府禁止传播的情况下,巴黎外方传教会以教会本地化和保持信仰及价值观的纯洁来推动的传播和发展;亦可从不断发生的教案探讨朝廷禁教的原因,反映出当时在华传播的方式、范围和特点。
《中国佛教音乐文化文库·西藏本土文化、本土宗教:苯教音乐》主要内容包括:西藏本土宗教本教、原始本教、原始本教的雏形、原始本教的神灵、原始本教的仪轨、前雍仲本教、前雍仲本教的创立、佛教传入西藏、后雍仲本教、后雍仲本教的创立、本教的现状、本教宗教仪式、祭祀、等。
本书收录杨乃乔教授主持的中国经学诠释学与西方诠释学前沿工作坊论文四十篇,讨论了中西方诠释学的特点与比较。
本书为学术类图书本书对明代道教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探讨,根据明代社会阶层的差异及社会生活的复杂多样性,讨论了道教文化与统治阶层士人阶层社会民众的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明代道教发展的真实状况是道教的生活化,即明代道教是一种生活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