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周易》的释读,从中再现了自东周便已失传的形而上学,它在庖牺氏画卦时便已肇端,在儒家道统背后,它也是历代先王所共识的学问。 与后世的中西形而上学不同,这种形而上学不是一种自洽却虚悬物外的学问,相反,它不止能解释世界存在的原因,还能使人由此而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确有开物成务之能。 基于此,本书也据这种形而上学重新阐释了三个学科,它们分别为物理之学、心性之学以及美学。在对这三个领域的介绍中,本书带领读者遍历众物,也由众物的形象声色指示形而上者,因此作者以《格物学》命名此书,希望它能让读者以格物视角来重新认识世界。
班布日著的《元朝之后的蒙古汗国》为反映蒙古历史的专著,是《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之七。分为四章,用平实通俗的语言系统介绍了北元、西伯利亚汗国、乌兹别克汗国和帖木儿帝国的历史,阐述了元朝之后这些汗国汗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对蒙古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书稿可读性强,描写细腻生动,便于普通读者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蒙古民族历史。
全书以编年体上溯蒙古部落的崛起及成吉思汗王统的起源,并与额讷特克、吐蕃特诸王世系联系到一起,下述蒙古、元、北元至清初蒙古的历史文化及佛教传播,历述蒙古、元、北元数代蒙古各可汗的史记,其中有关北元朝蒙古部封建主纷争的内容占全书之半。书中对北元朝达延可汗巴图蒙克及阿拉坦汗时期政治、经济、宗教以及领地划分、各部战争和诸可汗世次、名号、生卒年及人地诸名、职官等的叙述在所有蒙古文史籍中最为详细。此书还收录了很多蒙古族民间传说、诗歌及藏、梵、汉、满等语言资料。
班布日著的《元朝之后的蒙古汗国》为反映蒙古历史的专著,是《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之七。分为四章,用平实通俗的语言系统介绍了北元、西伯利亚汗国、乌兹别克汗国和帖木儿帝国的历史,阐述了元朝之后这些汗国汗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对蒙古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书稿可读性强,描写细腻生动,便于普通读者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蒙古民族历史。
本书为《故宫珍本丛刊》术数类相宅相墓属中之一种;原书藏故宫,系清康熙年*抄本,书品颇佳,版本价值很高。 我国古代看风水有形法一派,流传书籍很多,但均重在寻龙捉脉,点穴立向及认砂吉凶,对水形水法及其善恶,均仅随笔带过,且多在Z后略加论述(如我社同时出版的〈平砂玉尺经〉),而本书却专论水之形气,说明水形既有屈曲、回顾、绕抱、斜飞、直冲、反跳及来去分合的区别,双从理气天星、方位及喝形呼穴方面进行了探源,而这些都能反映水之形气的吉凶,原书详细论述了阴阳二宅认水立局的各种方法、图文并茂,整理者双根据解说需要补充了不少插图,希望能更清楚地说明古人到底是怎样为阴宅阳宅选址的。本书是研究水龙的经典著作。 术数包含的内容十分庞杂,长期以来对其误解甚多,为了使读者对术数有一个总体的正确了解与认识
《红楼梦 数术谈》是透过对《红楼梦》中"奇事""怪事"的解析,来透视中国古代一种文化现象--术数。从《红楼梦》中的奇事开始谈起,用数术来解释奇事,详述数术的力量、数术描写的小说意蕴及社会意境,《红楼梦》时代的历史案例等,给读者们阅读《红楼梦》打开了一个新奇的大门。本书共分为以下几大部分分别是《绪言:从 中的奇事谈起》《数术--奇事的解释》《咱们数术有力量》《数术描写的小说意蕴》《数术描写的社会意境》《 时代的历史案例》《结语: 中的数术》。作者分析精道,对于中国古代数术研究又提供了一个思路。
《中国民间崇拜》(法文本)是禄是遒神父花费毕生精力,结合文献研读和田野调查,撰写而成的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的惶惶巨著。 中译本《中国民间崇拜》十卷,基本按照英文版的编排顺序。英文版十卷,分为两大部分部分共五卷,总为“民间习俗”,介绍了在中国民间盛行流传的婚丧习俗、岁时习俗和符咒、占卜等迷信习俗;第二部分亦五卷,总为中国众神,介绍了佛道两界的神祗和仙话传说。本书为第2卷《中国民间崇拜(第2卷咒术概观)》,讨论符、咒语以及通常可以称为“宗教魔法”的事物。 显示部分信息
麻衣道者,姓李,名和。生于北宋年代,河南南阳内乡人。为陈抟之师,是宋代一位高僧,仙风道骨式传奇人物,既精通相术,又擅长易学、术数,并将其融为一炉。 《搜神圣览》说:“麻衣道者,常以麻辫为衣,蓬面积垢秽,然颜若童稚,双瞳凝碧。”陈抟与麻衣道者同在崇龛(今四川省安岳县境内)修道,后来又同在华山论道,两人思想相通,情感笃深,陈抟对麻衣道者十分尊崇,称赞他“道德高杰,学通天人,至于后人,尤有神仙之鉴。” 其著作有《麻衣神相》、《火林珠》和一部由其弟子陈抟以注释形式流传下来的易学论著《麻衣正易心法》一卷,其中以《麻衣神相》为经典。 《麻衣神相》是中国现存早的对人体相貌进行系统叙论的相术著作。
乾、坤两卦在《易经》中具有开天辟地的领导意义,被称为天地之卦、父母之卦,是《易经》核心的核心。本书细讲详解乾、坤两卦的经传全文,思维缜密,逻辑清晰,从乾先坤后的自然秩序到乾刚坤柔的立身行事,详尽阐释乾坤两卦的哲学意涵,帮助读者从容进入《易经》之本,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智慧;并以生活实例佐证解读,使读者深悟其理,并可在生活中借鉴应用。
《中国民间崇拜(命相占卜)/徐家汇藏书楼文献译丛》编著者禄是遵。 中译本《中国民间崇拜》十卷,基本按照英文版的编排顺序。英文版十卷,分为两大部分部分共五卷,总为“民间习俗”,介绍了在中国民间盛行流传的婚丧习俗、岁时习俗和符咒、占卜等迷信习俗;第二部分亦五卷,总为中国众神,介绍了佛道两界的神祗和仙话传说。 本书是《中国民间崇拜》丛书第四卷。本卷涉及占卜、风水、算卦、测字等内容,还有对“吉日”,“不祥日”毫无意义根据的预测;或是以“泥土”占卜土地对人的命运或行为的影响;甚至延伸到预测人死后在坟墓的福祸以及后代的运势好坏等。这些主题占据本书三分之二的内容,将在介绍术语“占卜”的章节中进行总结。本卷后半部分的章节与前文联系较少,主要是介绍对公众有着深远影响的佛教和其他教义。其中,作者
《易经》,顾名思义就是“易学之经典”。在人们的传统习惯中,无论是将《周易》称为《易经》,还是将《易经》看成是《周易》,都是一样的、都不会有错,因为历来如此。但是,如果从《易》学研究的角度看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就不会那么简单了。 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只要一提到“易学之经典”,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指《易经》的“经文”,而不是指“八卦符号系统”。尽管这些“经文”的大部分都是以“卦画符号”为依托,并从“卦象”中“衍生”出来的,但八卦符号系统这个真正的主体核心,却并没有受到足够的应有重视。我这样说并不是低估我国先哲们的智慧。 因为,如果八卦符号系统真的被看成易学之经典的话,“易经”这个概念就不应该只包括《周易》这一本书,它至少还应该同时包括另外两本《易》学著作——《连山易》和《归
中国由晋代起,即有玄空与斗数的秘密传授,这种传授,今日称为“中州学派”。据说由晋代的郭璞开始成立,及至明末,有蒋大鸿出,融合道家与儒家,将此发扬光大。 中州学派每代只传一人,虽有旁支,但未得全部教法,于近代此学派传人为刘惠苍先生,他于高龄时传于王亭之先生,王亭之先生感到若仍然依一师一徒的传统,实嫌不足,因此将所学公开,撰述斗数玄空系列,次第说明这传承千余年的中国绝学,本书即为其中之一。 陆斌兆先生所著的《紫微斗数讲义》,仅有油印本,其所依底本世传为“钦天监秘籍”,故得到此书的人常视为珍品,怀宝自秘,师承中州学派的王亭之先生特将它公诸于世。 陆斌兆先生为中州学派的旁支,王亭之先生则对陆斌兆先生所著的《紫微斗数讲义》加以补注及评述,并补充中州学派所秘传的“六十星系”,使中州学派的学
人出生的年、月、日所构成的天干地支的排列,与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储存了人的命运的信息。古代先贤通过对这些数字的推演,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古老文化,即算命术。中国算命术大抵滥觞于汉代,迭经魏晋南朝的推衍发挥,于唐代始告确立。命理著作层出不穷的同时,算命术士也是代有新人。天命观产生渊源的追溯,古人数字推演的发展成熟,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的运行机理,四柱算命的具体方法……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国古文化的一个分支,算命术有自己的发展脉络,也遭受着不曾间断的质疑,但它的生命之火始终不息。 洪丕谟先生学识渊博,对风水、命理、儒释道、古籍、书画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皆有深入研究。本书通过简明通俗的语言梳理数字推演出的古代文化,对中国人命运的信息给出独特视角的解读。
中国的相地术源远流长,如《诗经·大雅·公刘》中就详细记载了周人先祖公刘迁豳时相地的过程。汉唐时期,相地术有了很大的发展,终形成了古代地理学的总结性著作《管氏地理指蒙》。 《管氏地理指蒙》虽然文字并无晦涩难懂之处,但由于其中的许多术语,尤其是关于地形地貌的描述,在无图例说明的前提下,非常难以理解,给后人的解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历朝历代鲜有注本。即使到今天,虽然受到很大关注,但深入研究者寥寥。本书整理的目的,是希望能给有兴趣研读此书的读者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校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