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四章,400余幅图,聚焦在希腊化时代和犍陀罗文明中的希腊元素、贵霜帝国的王朝艺术、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在犍陀罗的再造、佛像与菩萨像的兴起等四个方面,着重揭示作为几大文明汇聚地的犍陀罗是如何成为佛教的飞翔圣地,而佛教又是如何经过犍陀罗的再造逐渐东传的历史进程,是广大读者了解贵霜艺术、犍陀罗历史、佛教艺术较好的读本。
史禄国的《通古斯人的心智丛》是人类学尤其是萨满文化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是通古斯人及其萨满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他挑战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 萨满教精神病理说 ,基于通古斯文化的全面系统考察,提出人类学的族团化(ethnos)理论,并落实到中国东北和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中长达六年的民族志实践中。基于考察所获的体质测量资料、考古资料、语言资料和民族志资料,史禄国指出所谓的 北极歇斯底里 与疾病毫无关联,而是由 掌控神灵 入迷 等文化要素构成的习俗;史禄国假设,通古斯人中萨满教的起源与公元10世纪前后佛教因素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刺激密切相关,最初在契丹人和女真人中形成,进而逐步传播到更遥远东北方向的其他通古斯族团中;他借助 心智丛 概念,通过实地考察萨满的仪式实践,综
本书以 人文宗教 概括中国的宗教观,诠释儒释道三教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共同基盘。人文立本,感应为体,是人文宗教的基本特征,有别于西方宗教学对 宗教 的界定。人文宗教并不排斥对神的信仰和崇拜,但首先重视个人修身与社会责任。文与神的关系,即礼教与宗教的并存,远比人神关系重要。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十余年讲授 中国宗教史 的心得体会,立足中国人的信仰传统与日常生活,以世界史的眼光,将 人文宗教 视为一种世界宗教的基本类型。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对原型概念的来源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含义进行考察,梳理与原型相关的哲学和人文科学现象,重点对以荣格为代表的原型理论进行系统辨析和批判。下篇主要对原型概念和原型理论重新阐述,深入阐述作者的原型观,首次提出原型现象的哲学和神学维度、生理维度、心理维度和文化维度的观点。
本书以历史文献研究为基础,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民间信仰的构成及分布、特点及成因、功能及影响等问题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综合而细致的研究,力求在勾勒和梳理民间信仰基本状况的同时,归纳和总结民间信仰的地域特色,探讨民间信仰在促进区域社会整合和变迁中的作用,分析运河区域内部社会的发展脉络,以此揭示运河区域环境、信仰、人群三者之间的关系。
说起巫觋、萨满,现代人很自然地把他们与装神弄鬼联系在一起,对他们的真实地位已经不知其详了。其实,他们也有过辉煌,只是被埋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了。事实上,它也有产生、发展、没落的历史过程,而且它与人类的早期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为了正确地认识人类的童年,研究人类的文明起源,就有必要认真地讨论巫觋的问题,给它以历史的正确评论。
本书是作者多次考察河西走廊一带文化遗址和博物馆文物后的学术思考。作者以长期田野考察中获得的直观感悟推进其所倡导的 四重证据法 ,带领读者进入无文字时代的西部文化大传统与神话观念社会,透视文字书写所遮蔽和遗忘的河西走廊文化古层,并从中寻觅华夏文明的源流信息,探究华夏玉文化发生发展的精神与物质双重驱动。
《中国哲学小史》乃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撰写的一本中国哲学史的入门著作。作品以人物入手,阐释先秦诸子以至宋明诸家的哲学思想,将数千年来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与精微奥妙简洁明快地呈现出来。该书虽薄,但其思甚精,其虑甚周,其意甚明。问世以来,深受海内外各界读者的好评。
论文以区域研究为视角,以清水江下游及渠水界邻区域飞山公杨再思信仰为主线,通过对飞山公杨再思信仰于不同空间场域中、不同人群历史记忆下多样性实践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深入阐释该地域社会民众的生活实践与区域社会结构、地域支配关系关联与过程演变。 论文从共时性与历时性的视角,基于深入的田野调查并结合地方志书、碑刻、族谱等文献,结合 王化 过程下该区域社会大量移民的进入并构成族群多样性及文化多元性的历史背景,综合考察飞山公杨再思信仰的形成与演变及呈现出与地域结构、族群关系密切的关联性。在某种意义上,中央王朝边疆开拓与地方治理的需要,以及杨氏 巨族 与中央王朝的不断互动,促成了飞山公杨再思由杨氏祖先向神明的演变;而地方官员不断借助该区域战乱等灾难性事件,创生飞山公灵应故事以配合中央王朝的敕封,以
本书从人类学仪式理论的知识谱系、仪式的文学人类学解释、酒神祭仪的神话谱系、酒神的美学发生学原理及酒神的文学原型叙事等方面进行论述,对古希腊酒神与悲剧的原生性关联进行细致梳理,将酒神祭仪和酒神精神作为典型的文学叙事类型来阐释仪式的结构和功能。
本书所收录论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研究成果,共收录22篇文章。本辑分为基础理论、历史探微、民族文化以及专题研究四个栏目,围绕文化人类学、民族史、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本书相关论述涉及学术前沿,史料考述翔实,田野调查扎实,资料丰富,观点鲜明,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
海报:
儒家心性之学作为一种为己之学、成德之教,原本不是纯粹的知识思辨,而是一种体知、体证于身心的学问。这也是近年来宋明理学研究所关注的一大议题。《由凡至圣:阳明心学工夫散论》收录的九篇论文,是作者关于王阳明及其后学致良知工夫的相关研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如何诠释儒家心性之学的相关思考。作者力图摆脱哲学概念式的“工夫论”分析模式,从各种角度对心学“工夫”本身加以如实呈现、系统梳理。
人类到底是自私而贪婪,还是慷慨而友善?谁有权利告诉你“善”和“恶”意味着什么?道德与什么相关?是对规则的遵守还是对后果的思考?关于什么是对、什么是锚我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我们能否拥有对这些事物的知识,而不只是信念? 戴维·罗比森编文、克里斯·加拉特绘图的这本《伦理学》追溯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和康德在内的道德哲学家的各种论证,探索那些被更现代的哲学家,诸如让-保罗·萨特、约翰·罗尔斯和理查德·罗蒂带入争论的问题。这本令人愉快的插图指南或许不能为你所有的道德难题提供解答,但它将使你有更好的准备去思考它们。
2015年1月下旬在深圳召开了由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承办“经典、经学与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峡两岸、港澳及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7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5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共提交论文百余篇。本书是这次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选编集,围绕“经典、经学与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这一主题,从儒家经典的解释,经学史上的思潮、人物、专题,西方解释学的传播、接受与本土化问题,中国诠释学的建构与探索,儒家经典与现代生活的关系等展开深入的前瞻性探讨,并立足当代、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儒学的当下境遇、发展与问题及未来走向进行了思考。
寺庙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本书,力图在有限的篇幅内为读者剖析寺庙文化,揭开寺庙各种文化现象。书稿责编己通读,内容符合出版规定,建议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