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 人文宗教 概括中国的宗教观,诠释儒释道三教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共同基盘。人文立本,感应为体,是人文宗教的基本特征,有别于西方宗教学对 宗教 的界定。人文宗教并不排斥对神的信仰和崇拜,但首先重视个人修身与社会责任。文与神的关系,即礼教与宗教的并存,远比人神关系重要。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十余年讲授 中国宗教史 的心得体会,立足中国人的信仰传统与日常生活,以世界史的眼光,将 人文宗教 视为一种世界宗教的基本类型。
本书曾荣获犹太研究图书奖,对研究犹太教改革运动的学者来说,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本书从史学角度回顾了犹太教在现代主义环境下所进行的改革,首先作者使用运动这一术语,恰当地反映了改革的 动态性 ,折射出改革运动从德国起源到欧洲传播,以及中心转移到美国这一连串的发展变化。其次作者使用历史这一名称,涵盖了改革运动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对传统派犹太教的信仰、律法、习俗和礼拜仪式方面进行改革的具体内容。
《南京佛教通史》全书共分三卷四册,逾250万字,上启六朝时期,下至明清民国,以时间先后为序,系统叙述了佛教在南京地区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编写者鉴于佛教思想义理的发展变化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条件和思想文化背景关系十分密切,在书中除了叙述佛教思想、宗派的发展脉络之外,对佛教与各个时代的王朝政治、佛教政策、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等进行了较全面、深入的揭示和论述。另外,由于佛教寺院和佛教文化艺术在南京佛教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还按三个发展时期(即六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民国)分别列有专章,力求以较翔实的史料和更宽广的视野,多视角、多层面地再现南京佛教的全貌和发展历程。
全书共四章,400余幅图,聚焦在希腊化时代和犍陀罗文明中的希腊元素、贵霜帝国的王朝艺术、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在犍陀罗的再造、佛像与菩萨像的兴起等四个方面,着重揭示作为几大文明汇聚地的犍陀罗是如何成为佛教的飞翔圣地,而佛教又是如何经过犍陀罗的再造逐渐东传的历史进程,是广大读者了解贵霜艺术、犍陀罗历史、佛教艺术较好的读本。
求神问仙是中国中古时期宗教表达的重要形式,也为道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一直以来,中古时期的仙和修仙者都被描绘成一群神秘、隐匿的人。而康儒博在这项开创性研究中的看法则大异其趣。康氏认为,仙并未脱离社会,仙仅仅是诸多社会角色中的一个宗教角色,且在这种映照之下得以成立。修仙者不是绝世的,他们要在社会环境中寻求治病救人、预测未来、述异志怪的能力。该书融合了多元的理论方法和坚实的中国古代文献,在此基础上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修仙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它对修仙作为一种社会氛围的描摹非常新颖,它所提出的研究范式对理解其他社会中的圣人角色也具有创造性。
《易经》为儒家经典。“六经”之中,它因其体例和内容而被特别列为之书。散发着一股神秘气息。秦泉主编的这本《易经的智慧》在普通人眼中之神秘,在于它从江湖术士滔滔不绝的颠倒阴阳中透露出宿命的玄机;《易经》在智者眼中之神秘,在于其深刻的思辩智慧和朴素的辩证观念。它肯定事物的运动变化永无穷尽,认为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易经》因其直击万事万物根本之理而为各科所援用,正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孔子读《易》而“韦编三绝”:量子物理学家玻尔惊叹几千年前的太极图与他发明的并协(互补)原理颇为吻合,并以太极图为其族徽核心;哲学捷恩则说:“谈到人类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易经》之影响,由此可见
该书选取了龚育之先生的一些回忆文章以及在自然辨证和党史研究方面的论述,如对陆定一、胡绳、周扬、秦川、于光远等人的琐忆,对自然辩证法的论断、对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论证,对党史著述中的关系分析等,叙述平实,逻辑性强,有的历史价值。
本书从最初的礼制性建筑“大房子”入手,分析了居室中火塘、灶、中霤等的演化,解读了祭天祀地的圜丘、方丘、社等的构筑,探索了明堂及其附属性宗教兼礼制建筑物灵台、辟雍、泮宫等的神秘符号意蕴。同时,还探讨了太阳崇拜与仪式性“轮居”。全书以一种跨学科研究的“有证据的假说”,为中国古代宗教、礼俗寻找可靠的解释。
严绍璗先生的学问,以学术独立、理性批判为宗旨,以原典解读、实证考辨为方法,以专业工具书、史论著作为表述,是比较文学、国际汉学界同行敬重的大学者。本书所录文体较为丰富,有访学札记、读书笔记、学人人物志,也有学术情报汇编、学术专题研究,还有对于作者的专访,因此本书于作者在学术上的建树和,及其作为一代学人的风范均有所展现。
孙郡锴编著的《修剪生命的荒芜走出最繁华的风景》是一本通俗的成功心理学读物。它告诉我们: 人要有一颗大心,才能盛得下喜怒,装得了荣辱,输得出力量。 我们的生活,存在无数未知的风险,这是一个残酷且不可避免的事实,但黑云不会永远遮住阳光,你得知道自己活着,痛着,并且成长着。 纵使人生荒芜,也要内心繁华,只要你愿意,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那来自生命、充满爆发的张力。
本书是作者多次考察河西走廊一带文化遗址和博物馆文物后的学术思考。作者以长期田野考察中获得的直观感悟推进其所倡导的“四重证据法”,带领读者进入无文字时代的西部文化大传统与神话观念社会,透视文字书写所遮蔽和遗忘的河西走廊文化古层,并从中寻觅华夏文明的源流信息,探究华夏玉文化发生发展的精神与物质双重驱动。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研究文集。本辑共收录20余篇文章,分历史探微、民族文化、东北亚研究和译介述评四个栏目,围绕宗教社会学经典著作、历史宗教等方面进行探讨。本书内容涉及学术前沿,史料考述翔实,田野调查扎实,资料丰富,观点鲜明,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以专题调研的笔记方式,真实而饶有趣味地呈现考察中华熊图腾神话的始末,这是对“四重证据”研究方法的尝试和检验。本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在汉语书写文本非常有限的情况之下,如何去寻求新的直观材料,重构中国文化中一个失落已久的熊神崇拜传统,并在欧亚美洲的广阔背景中探究熊图腾文化的渊源和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