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物的关系是什么?身体如何改变这种关系?本书中,作者认为,从身体出发,而不是从事或人出发,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考虑两者的地位。 从一开始,我们的文明就建立在严格、明确的人与物的区别之上,建立在人对物的工具性支配之上。这种对立源于古罗马,并延续至整个现代社会。在我们当下的全球市场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关于人与物的矛盾。尽管这一区别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明确和必要的,但在法律、经济和技术实践中,我们不断看到的是观点的逆转:某些类别的人正在被事物同化,而某些类型的事物则呈现出个人特征。 罗伯托?埃斯波西托以其一贯的严谨态度,认为存在着一条从这一悖论中解脱出来的路径,这条路径由建立在身体上的新观点构成。无论是人还是物,身体都成为重新思考支配我们哲学、法律和政治词汇的概念和价值观的决定性因素。
“黑人是野蛮粗鄙的,白人是文明雅致的。” “和黑人谈恋爱是可耻的,嫁给白人是光荣的。” “讲黑人方言是落后的,讲欧洲白人语言是进步的。” ...... 对于西方来说,上述“黑与白”的偏见已根深蒂固,黑人只有戴上白色面具,才能摆脱黑色皮肤带来的自卑。出生于法属殖民地的弗朗兹?法农,却在1952年的《黑皮肤,白面具》中,深刻剖析了黑人想要“漂白”的欲望。他指出,虽然暴力殖民的时代已经远去,但白人殖民者制造出的自卑感,却给黑人的心灵套上更强的枷锁,使殖民统治更加稳固。在如今全球风云变动的时代,法农对殖民者的批判毫不过时,这部激情与理性兼具的作品,仍值得我们一再阅读。
《当我们彷徨又自由——德国文学通识讲义》是首尔大学名师讲坛系列作品之一,为面向首尔大学公共学修课“德国名著解读”的精华内容,同时也是适合大众阅读的人文素养普及读物。本书主要解析了四位名家的五部名著,分别是德国作家黑塞的《德米安》和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以及奥地利作家霍夫曼斯塔尔的《第672夜童话》和卡夫卡的《变形记》《乡村医生》。洪振浩教授在书中提出了如何正确阅读经典和享受经典的方法,进而帮助读者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经典”。作者对每一部著作进行仔细拆解,解读后又设置“问与答”环节进行延伸阅读,使得这些经典名著,尤其是古典文学名著不再只是学生时代带有强迫性的“书”,而是呈现出别样的魅力和崭新的趣味。本书正文前附有的学科分类、主要关键词,以及前言与后记,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读者快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知名度。孔子以“敬畏”之心探讨天道和往圣先贤之道,光明“明德”,“仁爱”他人,“孝慈”亲人,“诚信”立人;以“中庸”之法“勤敏”行事,以“忠义”原则“智勇”向前,实现知耻明礼、高贵和谐的人生境界。概括地说,孔子对“天人”、“成人”、“成物”等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探究,构建了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孔子哲学体系。 以孔子主要哲学范畴为纲领和线索展开,上溯孔子之前中华文化源头,后继孔子之后中华文化活水,以孔子为关节点和中华本源文化的文化符号,对中华文化加以疏理。目的是使读过这本教材的人对以孔子哲学为代表的中华本原文化的主要问题和基本概念范畴有一大概的了解,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反思,对自己身心修养有所提升。
关于亚里士多德有几种类型的书,写法很有趣,读起来兴许有益。一类书大概是要表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几乎是对前人思想的模仿,但由于他天才的力量使之变成独具特色的体系。另一类书企图追溯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发展年代;最近,W.耶格教授在一本书中卓有成效地完成了这一工作,如果在《亚里士多德》付印前能够看到他的书,会得到许多帮助。还有一类书探讨亚里士多德对后世哲学的深刻影响。这些都不是我为自己确立的任务。 《亚里士多德》仅仅试图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忠实地论述他的哲学特点,基本没有批判。“世界的历史就是对世界的裁判”,如果正是这样的话,那么,哲学史就更是对早期思想体系的含蓄批判。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真谛已成为所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并且是相当大的一部一分;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谬误已逐渐被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