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知名度。孔子以“敬畏”之心探讨天道和往圣先贤之道,光明“明德”,“仁爱”他人,“孝慈”亲人,“诚信”立人;以“中庸”之法“勤敏”行事,以“忠义”原则“智勇”向前,实现知耻明礼、高贵和谐的人生境界。概括地说,孔子对“天人”、“成人”、“成物”等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探究,构建了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孔子哲学体系。 以孔子主要哲学范畴为纲领和线索展开,上溯孔子之前中华文化源头,后继孔子之后中华文化活水,以孔子为关节点和中华本源文化的文化符号,对中华文化加以疏理。目的是使读过这本教材的人对以孔子哲学为代表的中华本原文化的主要问题和基本概念范畴有一大概的了解,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反思,对自己身心修养有所提升。
关于亚里士多德有几种类型的书,写法很有趣,读起来兴许有益。一类书大概是要表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几乎是对前人思想的模仿,但由于他天才的力量使之变成独具特色的体系。另一类书企图追溯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发展年代;最近,W.耶格教授在一本书中卓有成效地完成了这一工作,如果在《亚里士多德》付印前能够看到他的书,会得到许多帮助。还有一类书探讨亚里士多德对后世哲学的深刻影响。这些都不是我为自己确立的任务。 《亚里士多德》仅仅试图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忠实地论述他的哲学特点,基本没有批判。“世界的历史就是对世界的裁判”,如果正是这样的话,那么,哲学史就更是对早期思想体系的含蓄批判。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真谛已成为所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并且是相当大的一部一分;亚里士多德思想的谬误已逐渐被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