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汇集了现代易学大家潘雨廷的全部著作,由潘先生的高足、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文江先生历经二十余年整理、编订而成。2016年、2017年分别出版了平装本和单行本,此次出版精装典藏本,订正了若干错误,增加十多幅作者照片和手迹的彩色插页。
1964年,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朱谦之先生调入宗教所,开辟了宗教学研究这一新的学术领域。朱先生宗教学方面的研究,有学界对中国景教最成系统的研究,有对日本佛教思想史料的用心整理,还翻译有日本学者忽滑谷快天的两部禅学史著作。 本卷计4册,含宗教研究类著作4种,其中编著1种,为首次纳入朱谦之集子中。册1为其所著《中国景教》和其所编《日本佛教思想史料选编》;册2、册3为其所译的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上下部分;册4亦为其所译的忽滑谷快天《韩国禅教史》。
《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谢林晚期哲学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守望者》初版于1955年,是瓦尔特·舒尔茨的教职沦文。在书中,舒尔茨对谢林晚期哲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认为晚年谢林对于理性与者的关系进行了更的也更艰涩的思辨,谢林晚期哲学绝非一种基督教哲学,而是纯粹的、正统的、继续向前推进着的、以“主体性的自我建构”为基准的观念沦哲学。相对于德国观念论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了峰点的传统看法,他在《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谢林晚期哲学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守望者》中声称,德国观念论正是在谢林晚期哲学中才达成了最终的形态。谢林晚期哲学中强烈地表现出了理性永远无法把握它的前提和根基,而这也最终宣告了德国观念论这一思想范式的终结。在《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谢林晚期哲学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守望者》的,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存在与时间》一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研究中以认识为起点的方法。海德格尔哲学是从人的存在此在入手,在对“存在”的追问中达到存在的意义的澄明。他在对人的存在状况的分析中为现代人的根本情绪提供了一种把非理性的东西理性化了的形而上学的解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奠基的存在哲学无论在研究宗旨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意味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变。
《王船山 周易外傳 箋疏》是对王船山名著《周易外传》的笺释之作。 全书分“通说”、“凡例”、 “周易外传笺疏卷一”、 “周易外传笺疏卷二”、 “周易外传笺疏卷三”、 “周易外传笺疏卷四”、 “周易外传笺疏卷五”、 “周易外传笺疏卷六”、 “周易外传笺疏卷七”几部分。“通说”部分对王夫之的生平、思想及其易学研究作了性的概说。“凡例”部分说明了本书所参考的底本及参校本,并逐一解释本书所采用的体例。而“周易外传笺疏” (卷一—卷七)为本书正文部分,多涉字词考订,索引典故,句意解释及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引用辨析等。
《孙子兵法》是我国军事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本书分为原文、注释、译文及提示四个部分,对《孙子兵法》进行了精到解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重视字词(包括虚词)的注释,详尽周全并力求其准确性;(二)采取直译的方法,通过原句、注释、译文三者对照阅读,读者能够在古文、古汉语知识、规律方面亦有所收获。(三)有难点及与今注家的解读有不同的地方,在“提示”列出并加以评点,以开阔读者的眼界,更好地理解《孙子兵法》。本书字斟句酌,语言通俗明白,解读精当,具有的经典普及价值。
《禅说庄子:天地、马蹄》以通俗的语言,将庄子篇中的《天地》《马蹄》篇的要旨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这两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柏拉图的本原学说》阐述的柏拉图哲学是一个整体,既包括其对话录中的思想,也包括柏拉图口传的未成文学说的内容,最终在这一基础上呈现出柏拉图通过辩证法一以贯之的本原学说体系。可以说,本书以柏拉图的“本原学说”为线索,勾勒出柏拉图哲学的一幅完整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