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考信集》主要内容包括:经籍考、《黄书》考、《养性延命录》考、《坐忘论》作者考、吴筠于茅山受《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考、《灵剑子》的年代、内容及影响、《悟真篇》的文本及丹法、《太上感应篇》与北宋末南宋初的道教改革等。
《湖北道教史/荆楚文库》对湖北道教进行了从古至今的贯通式研究。全书在阐述湖北道教发展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思想渊源以后,按照汉唐、宋元、明清、近代、当代的历史时间顺序,对道教在湖北地区的传播情况、道派的发展变化、主要道教人物的活动与贡献、道教思想等作较全面详细的叙述。对九宫山、武当山、荆州玄妙观、安陆元佑宫、武昌武当宫、长春观等道教名山宫观的历史进行了重点梳理。该著在叙述湖北道教历史的同时,对在湖北道教史上确曾作出了贡献但至今不为人所熟知的道教人物进行了重点发掘,如晋唐武当高道尹轨、山世远,武昌道士刘玄靖,南宋五龙派创始人孙寂然,元明九宫山御制派传人车可诏、黄守逸,元代荆州玄教宗师唐洞云,清代钟祥元佑宫全真高道陈真一、梁清格,武当全真高道白玄福等等,这些人物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湖北
《祖庭重光:中华道教灵宝文化学术论坛论文集》内容为灵宝文化的论文集,灵宝文化在中国道教史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对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各个领域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对世代中华儿女人格、心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以善行教化为最终关怀的核心旨趣,不断起到“佐时宣化,善道化民”、“厚人伦,敦风俗”的历史效应;它的宇宙观、生命观、人本观、博爱观、科学观等修持、践行观念,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性、适应性、包容性、和谐性、圆融性、科学性。
《道教在韩国》内容有新罗花郎道的兴起、内丹道由唐入新罗、道教在高丽王朝的繁荣、太祖制定三教政策、道教祭祀活动盛行、积极兴建道教宫观、内丹道仙脉的延续、风水图谶的政治性、道教三尸说与守庚申等。
《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明代灵济道派研究》以学术界较少涉略的灵济宫和灵济信仰为研究对象,正式提出“灵济道派”这一核心概念,采用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梳理灵济道派兴衰嬗变的历史脉络,探讨灵济道派的经籍、教团组织、教义思想、斋醮科仪、历史地位与社会影响。指出灵济道派是明代一个以灵济真君徐知证、徐知谔为主要崇拜对象,以灵济宫为主要活动场所的道派,它形成发展于明初,晚明以后逐渐衰落,至今在民间仍有的社会影响。
《道教学译丛(之十九):道家·道教史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关於无生思想、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到草木成佛说、佛道论衡、孙恩、卢循之乱、上清派(茅山派)与灵宝派、陶弘景年谱:集上清派大成的陶弘景等。
全真教华山派第二十二代传人曹祥贞,在道门被 奉为“天下diyi坤道”,长期隐居华山大上方, 积功累行,于丹道修炼颇有造诣。本书介绍了曹 祥贞道长鲜为人知的生平简况,让人们得以在某种程度上窥见和仰望一代宗师精深的修为与高风。同时,又将古代的女道士曹文逸、孙不二等人关于女丹修炼的经典作品汇聚一炉,进而在现 代陈攫宁等道学专家的阐释之后,进一步点明其精义,不仅为当代坤道树立起可供效法的标范,又为当代女性的身心修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生命文化,其源头滥觞于《河图》、《洛书》,肇始于《易经》、《阴符经》,大成于老子《道德经》。这些经典所蕴涵的生命智慧,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神髓。 n 本书冠以《大道真言》,实乃对此四部经典“真言”的感悟: n 《河图》、《洛书》是上古先民心灵思维的认知典范;《易经》历来被视为五经之首;《阴符经》在黄老文化中具有祖经的地位;老子《道德经》集成并完善了作为文化道宗的“黄老思想”。基于对此四部经典的感悟,本书精选了的修真要诀加以适度提要,目的是结合当代人的生命修养和认知回归,尽可能真实、本色地再现一直被视为玄奥神秘的黄老内丹学,为有志于传承大道智慧的当代行者提供必要的践行支持。 n
《道教典籍选刊:黄帝九鼎神丹经诀校释》摈弃了战国以来以服食草木仙药为主,以服食某些天然矿物为辅的长生术,转而独尊人工升炼的神丹,树立了道教丹鼎派炼丹术思想的核心理念,为后来道教外丹经所继承,尤其对葛洪“假外物以自坚固”的金丹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