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原稿《民国时期道教研究 以内丹学为中心的考察》获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本书从现存民国道教内丹学文献入手,以陈撄宁、蒋维乔、冉道源等人为例,采用个案研究与宏观阐述相结合的方法,对民国时期道教内丹学的渊源、特点、思想、价值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道教自身发展状况对其影响,揭示了民国时期道教内丹学为适应现代社会,用科学知识来诠释丹道,改单传秘授为公开传播,并普及养生法门和服务群众健康的转变。
“神圣汉帝国”的证成,关键在于深掘当时人的感知和体认,本书即是围绕原始 的成立、汉魏禅代的发生与汉家秩序的崩解所展开的一次“心灵考古”。为消弭“汉家”构造中的家、国对立,谶纬以其超验的神圣叙事“为汉制法”,由此达成融通公、私的“天下一家”构想,“汉家”遂成为天下人的信仰空间。因为解灾除厄、归命汉家的普遍强烈愿望,“致太平”不仅成为贯通汉末经学、谶纬、 的知识基础与共同主旨,也成为士人、隐逸、 群体的行动指南与价值归宿,还是促成汉魏禅代及汉家秩序解体的思想和信仰要素。以汉帝国神圣性格为轴心,思想与历史交互推进,渐次展开为汉家→王汉→师汉→辅汉→代汉→忆汉的演进轨迹,浮现出谶纬神学、原始 与汉家德运终始的内在逻辑。
本书从现存民国 内丹学文献入手,以陈撄宁、蒋维乔、冉道源等人为例,采用个案研究与宏观阐述相结合的方法,对民国时期道教内丹学的渊源、特点、思想、价值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 自身发展状况对其影响,揭示了民国时期 内丹学为适应现代社会,用科学知识来诠释丹道,改单传秘授为公开传播,并普及养生法门和服务群众健康的转变。
《成都道教文化系列丛书·道教美学探索:内丹与中国器乐艺术研究》把“道-美-境界”作为内丹与中国器乐艺术的哲学基础,也是研究道教美学的理论前提。继绪论之后,全书共分九章。《成都道教文化系列丛书·道教美学探索:内丹与中国器乐艺术研究》选择了道教与中国文学艺术关系这一宏大课题的一个节点,深入探索,开创性求解,为中国器乐哲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云南道教碑刻辑录》是对云南道教碑刻的全面搜集整理。全书共辑录西汉至2009年云南道教碑刻近800通,主要收录道教宫观碑记、道士墓志铭、道士传略碑记、仙迹碑记、道教经文碑、道教摩崖诗碑等,以及白族、彝族、纳西族、傣族等少数民族道教信仰的碑记,亦包括关帝、土地神、山神等民间宗教和佛教涉及道教内容的碑刻,《云南道教碑刻辑录》次将零散、分散、未归类的云南道教碑刻汇集整理成集,是目前云南道教研究、最系统的专题文献成果。
《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七辑)》 有两个主题:意识北大汉简《老子》的整理与研究。这里还载的五篇文章,代表了目前研究的最完整成果,并奠定了未来研究的基础。另一个主题是庄子。本辑多有新颖创见,例如历史的寓言化
《道教医学精义》简介: 道教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史上较早出现的一个流 派,其医学模式是融生理治疗、心 理治疗、精神信仰治疗于一炉的综合性、多元化的医 学模式,具有鲜明的道教特色。道 教医学虽属于宗教医学的范畴,但并不排斥世俗医学 ,奉行“先医药,后”的原 则,把治病术与药物疗法结合起来;道医善于运 用精神、信仰疗法和各种自然疗法 对病人进行心理和信仰治疗;道教医学对疾病的诊治 不单是从个体身心的治疗入手,而 且还注意到外界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 响,强调对外界环境的“治理”, 此乃道教特有的“医世”思想。历代道教医家层出不 穷,在中国医学文化史上享有盛 誉。在道家道教生命观、疾病预防治疗观指导下,在 传统医学基础理论之上,道教医学 逐渐形成其独特的生命哲学思想、藏腑经脉体系、病 因、病机思
本书篇幅不大,但却是一部诗人李白的全面研究,举凡政治生活、思想趣向、文学创作皆有论述。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生命文化,其源头滥觞于《河图》、《洛书》,肇始于《易经》、《阴符经》,大成于老子《道德经》。这些经典所蕴涵的生命智慧,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神髓。 n 本书冠以《大道真言》,实乃对此四部经典“真言”的感悟: n 《河图》、《洛书》是上古先民心灵思维的认知典范;《易经》历来被视为五经之首;《阴符经》在黄老文化中具有祖经的地位;老子《道德经》集成并完善了作为文化道宗的“黄老思想”。基于对此四部经典的感悟,本书精选了的修真要诀加以适度提要,目的是结合当代人的生命修养和认知回归,尽可能真实、本色地再现一直被视为玄奥神秘的黄老内丹学,为有志于传承大道智慧的当代行者提供必要的践行支持。
《敦煌讲座书系:敦煌道经与中古道教》通过研究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各个时期的主要道书,对其内容、体系、特点、历史地位等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解读,使读者对于汉晋早期的道教、六朝经教道教、唐朝前期经教道教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本书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可谓近年来难得的佳作。
“上下五千年”的中华生命文化,其源头滥觞于《河图》、《洛书》,肇始于《易经》、《阴符经》,大成于老子《道德经》。这些经典所蕴涵的生命智慧,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神髓。 n 本书冠以《大道真言》,实乃对此四部经典“真言”的感悟: n 《河图》、《洛书》是上古先民心灵思维的认知典范;《易经》历来被视为五经之首;《阴符经》在黄老文化中具有祖经的地位;老子《道德经》集成并完善了作为文化道宗的“黄老思想”。基于对此四部经典的感悟,本书精选了的修真要诀加以适度提要,目的是结合当代人的生命修养和认知回归,尽可能真实、本色地再现一直被视为玄奥神秘的黄老内丹学,为有志于传承大道智慧的当代行者提供必要的践行支持。
《厦门三官道院文库之一:道教内丹学》从多种角度深入研究了道教内丹学。内丹学也称性命之学,它是以道教宇宙观、神仙信仰、人体生成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传统医学的气血、经络、穴位和脏腑学说为生理基础,以心性论为心理基础,以性命为修炼对象,以人体先天精、气、神为药物(原料),以人体为丹房,丹田为炉鼎,意念呼吸为火候,借用外丹术语、易学符号系统来描述修炼火候及成丹过程,最终目标为得道成仙的修炼理论和实践体系。
本书是丛书“潘雨廷著作集”中的一种。该丛书是潘雨廷著作的靠前次集中出版,历经数年,对此前出版过的内容作了全面修订,并增加了几种新整理的内容。经重新组合,共分十三种。 第二种,《道教史发微》:《道教史发微》是作者拟撰《道教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论述先秦至近代道教史的核心内容,介绍仙与道各种流派的修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