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金华宗 》是 道教丹 派的 ,其整体篇幅不大,内容以修炼内丹为要 ,引申为传统的养生术理论。本书作者对原著进行了通解, 有名词给予标注解释,附加全文的白话翻译,并对原传本的讹误进行了订正。
“神圣汉帝国”的证成,关键在于深掘当时人的感知和体认,本书即是围绕原始 的成立、汉魏禅代的发生与汉家秩序的崩解所展开的一次“心灵考古”。为消弭“汉家”构造中的家、国对立,谶纬以其超验的神圣叙事“为汉制法”,由此达成融通公、私的“天下一家”构想,“汉家”遂成为天下人的信仰空间。因为解灾除厄、归命汉家的普遍强烈愿望,“致太平”不仅成为贯通汉末经学、谶纬、 的知识基础与共同主旨,也成为士人、隐逸、 群体的行动指南与价值归宿,还是促成汉魏禅代及汉家秩序解体的思想和信仰要素。以汉帝国神圣性格为轴心,思想与历史交互推进,渐次展开为汉家→王汉→师汉→辅汉→代汉→忆汉的演进轨迹,浮现出谶纬神学、原始 与汉家德运终始的内在逻辑。
本书是日本学者、中国思想史研究大家浅野裕一的代表作,选取道家思想中有力的一派即黄老道作为对象,考察其思想特色及形成和发展的轨迹。所谓黄老,在人物上是指黄帝和老 子,在书籍上则是黄帝书和《老子》的合称。黄老道在汉初风靡一时,占据汉帝国中心思想的位置,是中国思想史发展的重要一环。作者对相关材料竭泽而渔,娴熟地运用传世典籍与 马王堆出土帛书等出土文献资料,对于道家思想的起源与演变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同时,对于中国历史进程中秦汉帝国的性质差异以及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的转变,从思想史的 角度作出了精彩的阐释。
《全真道研究》是由山东大学赵卫东教授主编的专门研究全真道的学术性辑刊,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好评。本辑为第七辑,共收录文章11篇,内容为道教古籍文献、碑刻文献的研究与分析及相关书评。
《老学六经》包括《老子 道德经》、《关尹子 文始经》、《文子 通玄经》、《列子 通虚经》、《庄子 南华经》、《庚桑子 洞灵经》。《老学六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老学”的核心和根基,“老学”是以“道”为核心的严密体系,包括两个支点“常道非常道、上德与下德”,四条原理“道生德畜、无中生有”的生成论,“道体德用、有无相生”的本体论,“知而不知、望无见有”的认识论,“下学上达、存无守有”的实践论,目标即“归根返本、物我同一”。从价值论的角度而言,“德”被中华文化传统的核心观点及“老学”分为“上德与下德”。“上德与下德”阐述的是“无善无恶”和“有是有非”的基本观点。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 道德经》语)语)等。因此,近现代有不少所谓大学者直言不讳地说“老
历代全真高道在山东修道和传教过程中,留下了诸多文化遗存,其中道教碑刻就是最主要的代表。据初步考察,目前山东现存道教碑刻数量约六千余块,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明清全真道史料的不足,并有望在现存碑刻的帮助下解决 “七真道派”的形成、各个宗派的传承、明清全真道在民间的影响及山东全真道的发展等问题。山东师范大学全真道研究所自2004年开始收集整理山东现存道教碑刻,若整个工作完成,山东将有现存六千多块道教碑刻需要收集整理。本卷是博山道教碑刻的收集整理,其中收录道教碑刻约四百块,约80万字,附拓片约二百余幅。
《道教医学精义》简介: 道教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史上较早出现的一个流 派,其医学模式是融生理治疗、心 理治疗、精神信仰治疗于一炉的综合性、多元化的医 学模式,具有鲜明的道教特色。道 教医学虽属于宗教医学的范畴,但并不排斥世俗医学 ,奉行“先医药,后”的原 则,把治病术与药物疗法结合起来;道医善于运 用精神、信仰疗法和各种自然疗法 对病人进行心理和信仰治疗;道教医学对疾病的诊治 不单是从个体身心的治疗入手,而 且还注意到外界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 响,强调对外界环境的“治理”, 此乃道教特有的“医世”思想。历代道教医家层出不 穷,在中国医学文化史上享有盛 誉。在道家道教生命观、疾病预防治疗观指导下,在 传统医学基础理论之上,道教医学 逐渐形成其独特的生命哲学思想、藏腑经脉体系、病 因、病机思
道教是唐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很好地认识和把握唐代历史,就应该深入地了解道教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本书选取了神仙道教与唐代社会、道教与唐代妇女、道士的宗教世俗生活、道教法.与民间习俗、道教神仙与民间信仰、岁时节俗中的道教印记以及儒、释、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试图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透视唐代道教,对道教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做出较为客观的解释
该书以时代为线索,从易学的产生开始,将中国易学的发展分为先秦易学、秦汉易学、两晋南北朝易学、唐代易学、宋代易学、元代易学、明代易学、清代易学、现当代易学九个阶段。本书采用专题研究的形式,通过选取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易学人物与学派进行具体的讨论与介绍,一方面避免了通史作品常见的繁杂寡要的通病,同时也突出了中国易学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在研究方法上,本书注意运用新材料,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义理与考据并重。在视野上,跳出门户之见,对历史上的象数派与义理派的易学成就都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在吸取了大量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融汇众家之长,删繁就简,勾勒出了中国易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基本规律。
老子和庄子建立的道家哲学,以其深邃的智慧和宽阔的胸怀对人类可能陷入生存危机的现状、根源、摆脱危机的指导思想和具体路径展开论述,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基础理论。这一基础理论体现了哲学的根本价值,是中华“道”文化传统的精髓,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都是无可比拟的。 《道教数字词语释义》把道教中有关数字的词语进行了解释,方便大家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