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 阅藏知津 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较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较大、较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 阅藏知津 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随机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代表作之一。 它遵循龙树、无著两大论师的所开辟的车轨,结合中观学派的空性见解与瑜伽行派的修行次第,将三藏十二部经义归纳为 出离心、菩提心、性空正见 三主要道,并以 三士道 的次第由浅入深地引导行者渐次修习,求证果位。对于钻研大论的学者而言,《广论》更被视为将大论学习转化为实修的蓝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广论》问世以来,不仅格鲁派学人研修不辍,而且也受到了其余各教派的广泛重视。历来有诸多大德为之作注、作释、作讲义、作提要,共计不下二百余种。其中四种重要的注疏,被后人合为一编,分上下二函,即所谓《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四家分别是:家为跋梭化身拉旺曲吉坚参的墨注,第二家为达陇扎巴道次黄注,第三家为遍知嘉木样协巴世阿旺尊哲
这部《因明大疏校释》是在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简体版的基础上,从古籍整理的角度,重新梳理修订完成,不仅是其因明研究成就的集大成者,更可谓《因明大疏》之整理定本。郑伟宏由于具有因明、逻辑双重深厚功底,所以在因明与现代逻辑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其因明观点自成体系,别具慧眼,堪称我国因明学界的一面旗帜。他主张:汉传佛教的陈那因明是演绎与归纳的结合,藏传佛教的法称因明才发展为演绎推理。这本80万字迄今对《大疏》注释详尽、研究深刻的因明专著,可代表1980年代以来因明研究领域的*成就。他对《大疏》进行逐字逐句的注释与评论,既肯定窥基的因明成就,又指出窥基的某些错误发挥。并且,他对《大疏》阐述的 四个一 的重要观点,颇耐人寻味:一、一部高深的学术专著;二、一把打开陈那因明体系大门的钥匙;三、一部
量子佛学将对以下内容作出论述: 一、命运真的存在吗?如何改变命运? 二、人生真如梦境一样是虚幻的吗?一个人活着的生命意义究竟是什么? 三、到底是心在脑中,还是脑也无非是心中一物?终极的答案究竟是什么? 四、灵魂真的存在吗?为什么是 无我 的?这与灵魂是否存在有什么关系? 五、如何悟道?涅槃境界究竟在哪里?又如何证入涅槃? 六、真正修入禅定到底入的是什么?真实入定境界到底是什么感觉?如何入定?入定的基本步骤和细节是什么? 七、所谓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禅宗六祖慧能因 见性 而悟道,那么如何见性?见性是见什么?如何通过量子佛学方式快速见性?本书将以前所未有的科学方式,让你直趋明心见性和顿悟佛学实相。 八、佛法的核心奥义是 空 ,这个空究竟是怎么个 空 ?为什么 色
此经卷首和卷尾均版画。卷首扉画为摩利支天菩萨像,妙相庄严,布局严整,纹饰纤细,刀法畅快;卷尾韦陀像精神尚武,神态自若,服饰线条更加流畅。明代洪武至建文三十多年,乃政权始定、百废待兴之草创时期,反映在书籍插图版画方面极其粗劣,如洪武年间所刻《天竺灵籖》,人物仅具形态,镌刻刀法粗放笨拙,小开本,粗厚黄纸双面刷印,一看便知乃兵戈初定,物力维艰时期之民间通俗作品(今藏国家图书馆)。但到永乐、宣德以后,版画镌刻则一改洪武、建文时的粗放风貌,呈现突飞猛进发展之势。 此种单刊之佛经,最足珍秘。扉画一幅,富丽精工,为永乐型版画之代表作 (王伯敏《中国版画史》一九六一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收入郑振铎所编《中国版画史图录》第二册。此经钤有 长乐郑氏藏书之印 ,今藏国家图书馆。
《看不见的唐卡》一书对多幅西藏唐卡艺术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西藏唐卡艺术的画派、唐卡中出现的尊神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宗教涵义阐释的淋漓尽致,对每一幅唐卡作品作了细致的解释和分析,对读者了解唐卡、了解唐卡艺术有巨大的帮助。同时,该书为中英文对照版本,方便外国读者了解西藏的唐卡艺术,从而加深外国友人对中国西藏的了解、对西藏唐卡艺术的理解。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是作者长期披辨和研究汉译佛教经典、着力厘清繁杂佛教哲学的精要之作。全书共分两卷:上卷 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 ,主要分析了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础教义、基本概念及诸经典;下卷 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 ,主要分析了大乘思潮以及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大乘诸经典。佛教作为一种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汉译经典来实现的。这些经典累世而积,便构成了卷帙浩繁的汉译大藏经。《汉译佛教经典哲学》与以往所出的同类著作相比,在研究方法上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坚持 以历史说明宗教,而非以宗教说明历史 的方法,努力挖掘各种佛学思潮形成及发展的历史根源;二是努力把佛学作为一个整体,并从佛学本身出发,勾勒佛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三是以丰富的文本为基础,努力还佛学之真
佛教考古学,是运用考古学方法研究佛教有关遗迹和遗物的人文科学,主要包括三项内容:地面佛寺遗址、石窟寺遗迹和传世的零散佛教遗物。本书延续《佛教考古:从印度到中国》的结构,仍以天竺佛教史迹开端,从西到东,分别讨论了丝绸之路上的佛教遗迹以及内地汉化佛教的相关问题。
本书是作者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探讨印度地上塔寺和石窟的发生与发展及其在中国的流变和演化,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本书分为五部分,从西到东,从南到北,从印度到中亚,再从中亚到中国,分别探讨了印度寺塔、龟兹石窟、北方佛寺、川滇窟龛,并对相关的史料遗迹进行了探讨。
在近代化之前,西藏是一块笼罩神秘面纱的文化处女地,高耸的雪山,神秘的藏传佛教,悠扬的牦牛铃声,还有那片土地上红脸庞的汉子和女人。近现代的探险家和文化学家纷纷走入青藏高原,探寻这里。意大利学者图齐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用文字和影响记录了考察的方方面面,为我们了解当时的西藏文化和藏传佛教留下了大量珍贵资料。 《梵天佛地》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魏正中教授提供。 《梵天佛地》于2009年12月曾出过精装版(8卷本),在学界反响较好,书也早已售罄。图齐,意大利籍,著名藏学家,曾多次到印度、中亚地区、我国西地西区进行等进行考察,对佛教考古和藏区文化有精深研究。魏正中,意大利籍,主要研究新疆佛教、丝绸之路考古等。
此藏为小乘论藏、大乘论藏的解说。全书分为五大部,依次为《小乘阿毗达磨部》《小乘集传部》《大乘中观部》《大乘瑜伽部》《大乘集传部》,共收录佛典二百三十五部一千七百四十一卷。这些典籍综罗小乘说一切有部、上座部、大众部、犊子部、贤胄部、正量部、经部等部派撰作的各种阿毗达磨论书;大乘中观派、瑜伽行派撰作的各种释经论、集义论;西域和东土佛教学者撰作的各类佛教集传。内容叙及:小乘佛教的主要教理 世间 说、 蕴处界 说、 五位七十五法 说、 缘起 说、 业 说、 烦恼 说、 四谛 说、 禅定 说、 道位 说;大乘中观派的主要教理 六波罗蜜 说、 十地 说、 十八空 说、 八不中道 说、 二谛 说;瑜伽行派的主要教理 十七地 说、 八识 说、 三自性 说、 三无性 说、 唯识五位 说、 五位百法 说、 如来藏 说、 因明 说等。
本书将现代在印度发现的梵文佛经《入楞伽经》翻译成现代汉语,并与唐代译经对勘,加以注释,翻译力求贴近原文。
黄宝生先生的《梵汉对勘妙法莲华经》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梵汉佛经对勘丛书中的一本。《妙法莲华经》是中国佛教的核心经典,在汉传佛教体系中地位重要。首先,本书依据梵语原文作出了准确而流畅的现代汉语译文。其次,本书列出古代汉译,依据梵语原文的语意,并照顾到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重新标点古代译本。第三,一方面依据多个梵文本和汉译本,校勘梵文;另一方面,依据梵文本,对于古代译本的疑难和特点做出精要的注解。梵汉佛经对勘研究不仅有助于读解梵语佛经原典和古代汉译佛经,也对中国佛教史研究、中国佛经翻译史研究、佛经的标点和注释以及佛教汉语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自2011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 经典翻译与宗教传播 禅定思想研究 戒律思想与实践 菩提心思想与实践 和 佛性研究 等五届国际佛学论坛,集结论文成书四册,是为《禅定》《戒律》《菩提心》《佛性》。2016年召开的第六届国际佛学论坛以 佛教的因果思想研究 为主题,就佛教的因果概念、内涵、历史演变及现代价值等议题展开了系统的研讨。学界耆老新秀细究哲学与佛教诸宗经论,奉献十余篇论文结集成册,是为《因果》一书。该书总字数约25万,内容涵盖东西方哲学与宗教,总观大乘,贯通汉藏,深入经论,别裁儒佛,畅谈因果,实乃不可多得佛教思想盛宴。
本书所释校敦煌唐草书《大乘起信论略述》,卷上以英藏斯二四三六为底本,以法藏伯二一四一背为校本;卷下以法藏伯二〇五一为底本,以斯〇一二五为校本。卷上三二七行以下至卷下,见于《大乘起信论广释》卷三、卷四、卷五,用作参校本。敦煌唐草书《大乘起信论略述》为昙旷对佛教经典的注疏、解释,大多为孤本,也无传世资料作为印证,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所体现的思想与时代特色是研究禅宗与法相宗、华严宗等唐代佛教宗派传播史、汉地佛教与藏地佛教交流史的重要材料。在内容上,《大乘起信论略述》与《大乘起信论广释》相互印证,正可对读。
从现代心理学和佛法的双重视角,对古今中外各系佛教思想的核心 有关心灵的学说,作了一番现代整合,忠实地浓缩了佛法的精华,作出使现代人容易明白的诠释。既有深刻的理论论证,又有治理自心、完善人格,乃至明心见性,获得大智慧、大安乐、大自在的具体技术。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学术力作,佛教心理学的教科书。
禅宗产生于唐中期,兴起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代,进入元明以后仍是兴盛的宗派之一。本书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两宋和元代禅宗传播和发展的中国禅宗断代史,对这个时期禅宗各个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事件、禅法思想、著述,以及禅宗与儒、道二教的关系等进行介绍和评述。 全书内容有以下主要特色:1、在理清历史脉络的前提下,对佛教禅宗史、文化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人物、著作和思想等,皆置于特定社会环境进行考察和评述。2、既从竖向明确禅宗代表人物的传承法系,又从横向介绍他们的社会交往及外护情况。3、宋代儒释道三教会通和融合已成时代思潮,对正在兴起的理学产生重大影响。本书对禅僧与士大夫交往的情况作了详略不同的介绍。4、论述禅宗具有现实主义性格,主张 随处作主,立处皆真 ,提倡自修自悟,见性成佛。宋元禅法有 看
佛法分了义经与不了义经。不了义经是为度人方便说,不明了开显法性实义的经典。了义经是指直达佛法实相义谛,可以直接悟道成佛的经典。《金刚经》是了义经。自古被奉为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诸佛传心之秘密大乘。正如经中所言: 如来为大乘者说,为上乘者说。 金刚经破四相,破我执、破法执,讲解实相义谛,是为成佛者说。 在禅宗四祖之前以《楞伽经》为yinxin之经。yinxin即是印证实相,印证悟道成佛的标准。由于楞伽经法相繁多,译文生涩,在六祖惠能依金刚经彻悟实相后,禅宗即以金刚经作为了yinxin之经。金刚经对于开悟佛法奥义简洁明了、直达实相,是上至古代皇帝,下至贤哲和平民百姓禅修者必参之经。 佛祖为普度众生,前设六百卷《大般若经》为度人舟航。其中大部分为应缘暂立出的 空拳黄叶 。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当佛
《中国佛教通史》共15卷,涵盖中国佛教(包括汉传、藏传、南传三大系统)的人物、典籍、教义、制度、仪轨、礼俗、艺术乃至三教关系、对外交流等方方面面,全面记述了佛教从两汉初传至1949年的历史面貌。 《通史》根据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变化特点,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分四个历史时期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进行了整体论述。至第四卷,呈现与论述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整体风貌与发展脉络,指出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佛教的本土化,重点介绍、评述了佛典的翻译、义理的传播和僧团的组建,以及佛教与王道政治的相互关系,佛教与传统宗教、儒道思想的碰撞与交融等。第五至第八卷,主要是对产生于隋唐时期的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宗派的思想、特色分宗进行了较为深入系
《续高僧传》,或称《唐高僧传》,三十卷,唐释道宣撰。收录从南北朝至唐麟德年间僧人共七百余人。按传主修持法门或所作贡献类别,全书分为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感通、遗身、读诵、兴福、杂科声德共十篇。此次整理,以再雕高丽藏本为底本,以碛砂藏本、日本藏天平年间写本残卷、日本藏兴圣寺写本、初雕高丽藏本残卷、金赵城藏本残卷为对校本,以日本宫内省图书寮藏宋崇宁藏本、毗卢藏本、南宋资福藏本、洪武南藏本、永乐北藏本、乾隆大藏经为参校本,并参考与《续高僧传》有关的其他材料。在此基础上,对重要史实、关键名相、名物制度等均予以必要的考索与说明。
此藏为小乘论藏、大乘论藏的解说。全书分为五大部,依次为《小乘阿毗达磨部》《小乘集传部》《大乘中观部》《大乘瑜伽部》《大乘集传部》,共收录佛典二百三十五部一千七百四十一卷。这些典籍综罗小乘说一切有部、上座部、大众部、犊子部、贤胄部、正量部、经部等部派撰作的各种阿毗达磨论书;大乘中观派、瑜伽行派撰作的各种释经论、集义论;西域和东土佛教学者撰作的各类佛教集传。内容叙及:小乘佛教的主要教理 世间 说、 蕴处界 说、 五位七十五法 说、 缘起 说、 业 说、 烦恼 说、 四谛 说、 禅定 说、 道位 说;大乘中观派的主要教理 六波罗蜜 说、 十地 说、 十八空 说、 八不中道 说、 二谛 说;瑜伽行派的主要教理 十七地 说、 八识 说、 三自性 说、 三无性 说、 唯识五位 说、 五位百法 说、 如来藏 说、 因明 说等。
中国佛教在近现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重挑战和机遇,同时也相应地做出了一系列或主动或被动的转变,其中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其更多地面向了人间社会和文化,更多地关注并参与到现实的社会和人生中,实现了自身的 入世 转型。本书首次从近现代佛教发展与社会和文化思潮的双向互动中,系统、全面地对近现代佛教入世转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历史考察和分析研究。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从历史与现代的双重变奏中对近现代佛教入世转型的历史进行考察分析,中编是对近现代佛教入世转型的多向度发展做专题研究,下编则在近现代中国佛教入世转型视域下对佛教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展开研究,这对于传承发展包括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