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以柔软心书写对生命的眷恋与领悟。京都永观堂、清迈无梦寺、加拿大奈恩瀑布 蒋勋带着《金刚经》,读经、抄经,旅行十方,在心的寺院里一殿一殿地拜去,在洪荒自然里看见生命的不同修行,在文学艺术里照见生命的不同可能,与一切有情众生,领会人生中的舍得与难舍
观呼吸,不仅加深对生命本身的认识,还会让心变得稳定、敏锐和专注。 在书中,德宝法师开篇就指明禅修的目的,以及常人对禅修的种种误解,然后系统地介绍了如何通过单纯的觉察与呼吸的掌握,达到正念。按照书中一步步的禅修指导,以呼吸为专注的焦点,观看一切身体经验、感受与思想的变化,进而观察你所认知的整个世界,*终以觉醒、智慧的心,安详面对起伏的人生。 本书是作者用人人都看得懂的语言写成的禅修经典著作。现已被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版。此书的泰文节译版本,还被选为泰国高中课程教材。
本书是从三个方面全面介绍禅宗理论、经典和禅修,分三篇,上篇讲解了禅宗的基本理论、禅宗发展历史;中篇介绍了禅宗的重要经典《心经》和六祖坛经;下篇是真际禅林的禅七开示,方便读者参禅悟道。本书适合读者全面地了解禅宗及禅修。
本书对佛教的创立及创始人做了历史的而不是神话般的阐述,对佛法的基本内容、佛教典籍的形成、僧团和戒律予以精辟阐释。同时,对佛教在印度的兴衰、在中国的传播,尤其是佛教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及其对社会文化发展所起的作用,都发表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却非高不可攀。本书中,赵朴初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生动活泼的问答形式,对佛、佛教与佛法的内涵,佛教的传播、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以及有关佛教各个方面的知识,都作了详细的解答
《坛经》是禅宗的奠基之作,对唐代以来中国佛教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今天的人读《坛经》,有的感到深,有的感到浅,有的感受平平,有的备受鼓舞。本书作者试图以讲座的形式,打破现代读者与佛教文化的隔阂,祛除因缺乏实际修持而导致的对《坛经》的片面认识,帮助读者从整个佛教史、禅宗史的背景中深入领悟《坛经》的无穷法味,*终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本书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对真正有心于佛教、有心于禅宗的读者来说,实为难得的入门之作。
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 韦伯由于《儒教与道教》的研究而被西方汉学界誉为中国学研究的 伟大的外行 。在《儒教与道教》中,韦伯对世界各主要文化的经济伦理原则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个主要方面,并将它们与西欧及其他社会中的类似方面进行比较,同时从 物质 和 观念 因素方面论述了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 理性 精神的原因。《儒教与道教》是海外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必引的名著之一。
《增一阿含经》系以号称精本的《海印寺版高丽大藏经》为底本,再对勘《碛砂藏》(即南宋延圣院版大藏经)、《大正藏》(即大日本校订训点大藏经)等各版大藏经,互补遗阙。本书以朴素、简洁、形像的语言介绍了释迦牟尼早期传教的情况和早期佛教四谛、五蕴、四念处、缘起、三十七道品等基本教义,阐述了出家僧尼的戒律及对在家信徒修行的规定,并随顺世人的根机。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其自身内部也存在着矛盾与争论,如释迦牟尼与提婆达多的分化和冲突,《增一阿含经》对这些分歧和矛盾的情况是有所记录和反映的。因此,《增一阿含经》不仅反映了早期佛教的基本思想,同时还反映出从早期佛教到部派佛教直至大乘佛教的发展脉络。这也是《增一阿含经》*为独特的宗教价值。
........
《雪域求法记 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是原书的修订版。口述者邢肃芝是一位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动荡年代中亲身参与了汉藏两地错综复杂的历史演变的枢纽式人物。他曾皈依佛门接受正规严格的佛学教育,进入四川重庆汉藏教理院学习西藏语文,同时成为中国佛学会会长、近代佛教界泰斗太虚大师的秘书。1937年只身赴藏,进入三大寺之一的哲蚌寺学习藏传佛教五部大论,拜多名活佛为师。后来,他成为位获得藏传佛教学位拉然巴格西的汉人(史上迄今只有两位)。 邢老的经历所涵盖的时空广阔,人物众多,尤其是涉及到佛学及藏传密教的部分,需要参证大量的文献,才能达到真实的复原当时佛教活动的历史面貌的目的。往往为了一项细节的查证,要经过洛杉矶一北京之间横跨太平洋的数次联络,三年内点点滴滴的工作持续不断,直至各项因缘具足,方才功德圆满
本书是一部集古籍整理和理论阐述以及实用指导为一体的导引养生书。全书分为两部分,*部分对于古本《达摩易筋经》的一种完善的版本 衙门藏本 进行整理、注释。第二部分系作者根据自己的传承和多年的实践经验,详细讲解易筋经的中医导引理论、习练方法,辅以完整的演练指导图解,并附赠挂图。通过扫描封底二维码可观看严慰冰本人演示的教学视频。 本书于2009年首次出版后即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中医药科普著作奖 ,十年间不断重版,本书作者严慰冰所传承的 古本易筋经十二势 先后入选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此次对原版进行了文字修订,升级了装帧设计。
《中国佛教史》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教育家、佛教家蒋维乔居士在日本学者境野哲先生《支那佛教史纲》基础上撰写的一本从目录学角度探究佛教流变的优秀著作,对民国以后的中国佛教研究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堪称经典。特点为简要系统,不乏卓识;语言畅达,不失曲雅风趣;资料丰富,存厥存疑。在今日仍不失为一本了解中国佛教历史的基本读物。
佛教大护法赵朴初 小题大做 成就的佛学经典,国内印行迄今已达数十万册,被译成日文、英文、韩文等多国文字,畅销海内外。学习佛教知识的通俗读本,了解佛教文化的入门书。赵朴初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一生著有大量的诗、词、曲作品,但同时他也是佛教大护法、享誉海内外的佛学大师。 《佛教常识答问/大家小书》作者起初写《佛教常识答问/大家小书》只是为人们了解佛教知识提供方便,并非想写一本佛学专著。但就是这样一本小书,却证明了作者是一位佛学大家。 《佛教常识答问/大家小书》自1988年初版以来,在国内已印行数十万册,并拥有日文、英文、韩文等多个版本。《佛教常识答问》早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佛学经典著作。正如赵朴初本人所说,这是本 小题大做 而成的书。在书中,作者将佛教的深刻学说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加以
本书是九十高龄的星云大师综整其毕生对佛教的理解体悟,透彻而有系统地阐释佛教就是人间佛教。大师在书中提到:人间佛教是佛陀对人间教化的佛教,不是哪一个国家的、哪一个民族的、哪一个个人的,普通的人,只要与佛有缘,都是佛陀人间的信徒。全书记录了大师从心田里流泻出对佛教古今、未来的看法,甚为难得宝贵。 全书共 分为 六 个章节:一 、 总说;二 、 佛陀的人间生活;三 、 人间佛教的根本教义;四 、 佛教东传中国后的发展;五 、 当代人间佛教发展的现状;六 、 总结。 大师认为,读完全书,可对佛教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一步步向上提升人间佛教的信仰,便能完成生命的圆满 。
《缘起 佛教譬喻文学的流变》以佛教譬喻文学为研究对象。 绪论 介绍十二分教中譬喻的兴起与研究史,详细论述了对印度 伊朗语族譬喻类佛典的整理、校勘、翻译与研究及汉译譬喻类佛典的翻译与研究。*章 佛教譬喻文献源流 介绍印欧语言中的各种譬喻类文献,包括犍陀罗语、梵语、巴利语、于阗语等,以及汉语大藏经中的譬喻类佛典。第二章 汉译譬喻佛典的本土化:从释氏辅教之书到因缘变文、文人诗笔 分析佛经中的譬喻类文献是如何一步步本土化,因缘思想又是如何渗透进古代士人的人生观构成的。第三章 轮回因缘结构对俗文学的全面渗透 介绍话本、小说、杂剧、弹词中的因果业报与转世框架。第四章 中国古代士人对轮回因缘说的接受及其社会效用 概述佛教譬喻类文献中的轮回与业报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以及对今天的意义。文末 余论 部分讨论
《坛经》是六祖惠能大悟心性后从智慧心海中流露出来的妙法,非思量分别所能解;语录是祖师为引导参禅者自悟心性随缘施设的话头或法门,亦非妄想揣度所可通。禅宗传承久远、典籍浩繁、影响深广,主要内容在见地、根器、观境、观智、行法与果德数端。 就见地而言,禅宗凡有施设,皆不傍经教、直指人心,令人当下明心见性成佛,虽自称 教外别传 ,实直契佛陀本怀。佛陀施行教化,根本目的是度化众生脱离生死苦海、证得寂灭涅槃,众生与佛无异,关键在于让他们发现自己本具无分别智慧的心性。众生根器千差万别,佛陀必须当机设教,而禅宗便是顺承佛陀依*义悉檀说法开出的宗派。 就根器而言,若专就慧根说,禅宗独被上根利智,可若从信根而言,禅宗也是三根普被、遍及众生的。 禅宗的所观境,是参禅者当下一念心;能观智,是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