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揭示》是安萨里论述伊斯兰伦理思想的专著,也是该领域的代表作。在书中,安萨里基于他对 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采取引经据典与案例分析、博采众长与叙议结合相互动的方法,用111章篇幅,分门别类地梳理了伊斯兰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如论敬畏真主、论爱、论忏悔、论克制私欲、论信托、论孝顺父母、论天课与吝啬、论死亡、论现世、论知足、论感恩、论骄傲、论禁止虐待孤儿、论施舍、论礼拜等。安萨里在阐述“敬主与爱人、向善与避恶、孝亲与近邻、济贫与扶危、知足与感恩”等伦理思想的同时,直接或间接地探究了伦理与哲学、伦理与社会、伦理与经济、伦理与法律、伦理与教育、伦理与自然等的关系,由此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了伊斯兰伦理思想的根本所在,并透过伦理层面阐述了穆斯林的 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该书展现的伊斯兰
《凤凰文库·纯粹哲学系列·身体、空间与科学:梅洛-庞蒂的空间现象学研究》是国内本空间现象学专著。 《凤凰文库·纯粹哲学系列·身体、空间与科学:梅洛-庞蒂的空间现象学研究》以“空间”这个核心哲学问题为线索,利用身体、空间、科学这三个关键词,讨论了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现象学家梅洛一庞蒂在牛顿的空间与康德的先天直观形式之外开辟出的理解空间的第三条道路。作者还尝试利用“现象科学”的新概念来解决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百年学术难题:中医科学性难题,为重新理解和阐释中国的科学传统与文化传统提供了全新的思想资源。
哈尔巴特·施奈德巴哈在研究黑格尔历史哲学的基础上,对于黑格尔之后德国历史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一次总结和反思,其中包括对青年黑格尔派、尼采哲学等的分析讨论,梳理了历史主义在德国思想界的流变。
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我们离理想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刮只有一线之隔,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
本书是学者陈鼓应在《悲剧哲学家尼》之后所做的尼采研究的几篇重要论文的汇集,在中国的尼采研究中可谓独树一帜。书中对尼采哲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尼采哲学的性及其在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作了精彩而富有特色的诠释。
荣格及其分析心理学,与中国和东方文化有着深刻渊源。他本人曾研习汉字,熟读《易经》等中国古代典籍,对于中国文化及其象征有着独到的见解与发挥。《东方的智慧》收录七篇荣格论东方哲学与思想的经典文章,内容涉及中国的阴阳、日本的禅宗、印度的瑜伽等诸多方面。在这些文章中,荣格采用心理学的视角,对东方的智慧进行了重新阐释,强调并升华了东方文化中向内探寻自我、明心见性的倾向。
《唐代佛教》一书记述了佛教在其思想发展到了 巅峰的唐王朝(618—907)的历史。唐朝三百年,见 证了重要教理学派如法相与华严的形成,天台宗的巩 固,密教从印度的传入,净土与禅宗作为中国佛教徒 最主流的信仰与实践形式的涌现。 美国耶鲁大学斯坦利·威斯坦因(Weinstein) 教授广泛利用各种世俗与佛教文献,对佛教的兴衰演 变进行了编年式的研究。佛教界与唐王朝不断变化的 关系是本书关注的焦点。具体讨论的议题包括为了裁 抑佛寺权力所进行的各种尝试,对教界的行政管理, 利用佛教来获得实际的政治利益,以及武宗的灭佛与 唐末帝王对佛教的复兴。
《人生的智慧:如何才能幸福度过一生》,中国作家榜词: 这是伟大哲人叔本华的杰作,迷茫者的灯塔之书!被誉为通俗实用的哲学入门经典。 翻开本书,读懂"人是什么"、"人有什么"、"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 本书能帮助我们在茫茫人世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坦然无畏、宠辱不惊,幸福度过一生! 本译本与其它译本的四大不同:真正珍藏足本,全新无删节珍藏版,忠实还原叔本华的定本;为方便读者阅读,划分章节新增标题;新增纯手绘插画,装帧设计精美,适合各年龄段读者阅读收藏。
《密释纳》(Mishnah)是重要的犹太经典,大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内容包括犹太人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准则和伦理规范,在犹太历史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资料和学术价值。《密释纳(第2部 节期)/汉译犹太文化名著丛书》为其中的节期部,主要解说所有有关犹太节期与节日的礼仪规范和具体规定,译者所写的长篇引言和大量注释有助于读者阅读。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遗世手稿》,简称《遗著》,是康德在人生的最后8年(1796左右—1804)倾尽心血写成的手稿,如果从次于1882年在期刊上发表计算,《遗著》问世已有131年。对于《遗著》的研究, 国外学界的探讨方兴未艾,近十年尤为重视,但学界关注不多。与此相关,“康德的批判哲学和《遗著》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当下国际康德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并主要形成了三种对立观点:“堕落说”、“漏洞说”和“裂缝说”。 本书是作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康德的 (Opus postumum)研究” 的最终研究成果,作为我国部关于康德的《遗著》研究的专著,试图揭开《遗著》与康德的其他重要著作如《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之间的深刻联系,进而阐明《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部
人们通常认为,哲学是一门枯燥又无聊的学问,只有那些有闲阶级才有时间思考,但《大问题》的作者罗伯特·所罗门却要说,哲学绝不是一小群专业人士的专业特权。哲学需要严格的清晰,但它不仅是现代的方法、专业者的游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需要传达给每一个人的声音。 在《哲学的快乐》中,罗伯特·所罗门教授以哲学的干瘪和职业化为主线,用他所受的分析哲学训练与对大陆哲学的热爱,以一种存在主义的情怀,重新追问什么是激情、正义、悲剧、死亡、自我等等,论辩这些奠基哲学的永恒追问所受的冷遇,探讨理性的人类该如何运用自己的各种情感,突破理性的界限,拥抱爱和智慧,过上善与好的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并让每个热爱思考和生活的人,都能勇敢、真诚地去发现并珍惜哲学中蕴含的无穷快乐。
“神学”发端于12—13世纪人们探索宇宙奥秘的乐趣,本是为超自然知识领域保留的术语。但在16—17世纪,大量自然哲学家和世俗人对神学经典论题的讨论,使得科学与神学以全新的方式结合在一种话语模式中,“神学关切以世俗化的术语表达,而科学的关切则以神学术语表达。神学与其他科学几乎成为同一个领域”。由此形成了一种看待神圣事物的独特方式,即“世俗神学”。后者虽然只短暂存在了一个世纪,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