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成唯识论》文本为依据,以中印佛学发展为历史线索,并参照相关梵文文献,用20世纪的哲学视野,从形上学、存在论、认识论三个方面,系统整理了唯识学的哲学思想理论。并着重做了以下工作:从六个核心问题论证唯识学与现象学理论上的根本差异,为唯识学与现象学的比较研究清理了一些重要基础理论问题;从四个方面展示了《成唯识论》存在论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不同,揭示两种哲学理论的意趣和旨归,呈现两种文化、文明鲜明、异样的人生底色;将唯识学形上学与中西方哲学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唯识学的种子论不仅具有世界万物生成发展和本质的唯物论倾向,也具有理念、意志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和动力的观念论倾向。本书作者期望以此探索出一条汉语佛教哲学研究的道路。
本书从现代人的视角,结合印度古典哲学及当代科学知识及心理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古今故事,对《瑜伽经》的四个部分“瑜伽及其目标”“瑜伽及其修行”“力量”“解脱”共196条经文,进行了详尽的注释讲解,使瑜伽的神秘与个人的生活、哲学的智慧与当代的时尚在其中融为一体。印度驻华大使苏理宁先生和中国前驻印度大使程瑞声先生特为本书作序,为中国读者领会瑜伽的精神乃至印度哲学的实质提供了正确的方式和途径。
不同的国家与文化拥有怎样不同的图像观念?何种图像才可以行销全球?图像的生产又将令艺术付出何种美学代价?在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地缘、文化与权力之间构成了何种独特的张力关系? 《图像环球之旅(二十世纪人文译丛)》作者沃尔夫冈?乌尔里希立足于“艺术全球化”的研究视角,针对上述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以不同时间和空间维度下的图像分析为基础,乌尔里希提出了一种视觉上的全球化观念,开启了一场图像环球之旅。在这场旅途中,他向我们呈现了看似相去甚远的图像生产者与传播者之间隐匿的共性:蒙德里安与迪士尼,大航海与互联网冲浪,阿波罗像与途易集团商标,等等。现代图像在文化界限、引发大众共鸣、实现程度兼容性的同时却也在造就一种的空洞,渐渐背离了被古典主义艺术视为“永恒”的崇高艺术追求。乌尔里希借用“环球
黑格尔思想的形而上学维度,在学界长期遭到忽略,近期英语黑格尔研究亦侧重于黑格尔思想的社会向度,甚至出现了“反形而上学”诠释。然而,黑格尔的思想在欧陆处境当中,始终被主流学界视为现代形而上学的代表。黑格尔的学生、诗人海涅提出,黑格尔乃是延续了奥古斯丁、安瑟尔谟、笛卡尔的形而上学传统,并将其思辨哲学所隐含的泛神论因子发扬光大。这种“传统形而上学”诠释,一直是西方黑格尔研究的中流砥柱。后康德学派对此传统诠释提出了挑战,使得英语学界的“修正形而上学派”开始重视黑格尔思想的后康德维度,同时仍正视黑格尔文本当中鲜明的形而上学意向。本书采取“修正形而上学派”的进路,将黑格尔的形而上学解读为“万有在神论”,并在拉丁基督教本体论的思想史脉络中寻找黑格尔的定位,以巴文克(HermaBavinck)、巴特(Karl Ba
《马尔库塞社会批判思想研究》阐述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思想如何捍卫和接续马克思对资本与现代形而上学共谋的深刻历史洞察,以清醒的理性自觉切中社会现实,追踪资本主义的发展轨迹,以更为综合的视角直面现代文明在资本维度展开注定无法逃离的“悖论性贫困”,探索现代文明通往希望和未来的另一条道路。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思想始终坚守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批判的、非教条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原则高度的批判与席勒的政治美学、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现代哲学思潮有效整合起来,补充、拓展、更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批判的武器”和作为“武器的批判”的双重使命。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思想为探索一条通过控制和资本,将财富的积累与自由的发展相关联,让科技
坎托在此解读莎士比亚两部著名的罗马剧:《科利奥兰纳斯》与《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他认为这两部剧相互补充,可视为姊妹篇,其解读聚焦于剧中体现出来的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的差异。科利奥兰纳斯的悲剧在于,共和国的束缚使他无法生活于城邦之内,但他又无法离开城邦而生活。至于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虽然罗马帝国不再如共和国那样束缚公民,但随着共和国的解体与旧有价值的消失,他们不得不放弃追求那已失去意义的政治荣誉,而试图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爱欲中寻求新的价值。两部剧作从相反又互补的角度,来理解城邦对公民的约束以及公民对城邦的脱离。它们共同致力于同一个重要问题,即人与城邦的关系问题。 《莎士比亚的罗马:共和国与帝国》构成了在文学批评领域中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部分剧变,它将政治问题带到了莎士比亚
《施米特与破碎时代的诗人》由刘小枫和温玉伟组编,收入施米特对多伯勒的长诗《北极光》的长篇评论文章,多伯勒是一位奇特的诗人,在德语文学史上迄今名不见经传,但在一战期间,就已经有一个迷拜多伯勒诗作的小圈子——青年施米特忒喜欢《北极光》的语言和诗中所表达的所谓欧罗巴精神,也参与到这个小圈子里一起读多伯勒。 《施米特与破碎时代的诗人》还搜罗了施米特的一些随笔(短篇小说)、对话、杂诗和日记,很多内容译为中文。另附有几篇与施米特紧密相关的文论(包括施米特谈巴尔,施米特谈朋友与敌人)。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 1889—1951)是20世纪最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谜团:一方面,他提出的认识世界的方式颠覆了过往人们对哲学的理解;另一方面,其前期思想与后期思想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也为我们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带来了困难。作为维氏代表作《哲学研究》的中译者和维氏哲学的研究者,陈嘉映以独有的学术领悟,将一个具有两种不同体系的哲学家的思想进行分门别类的专题解读,为普通读者甚至是研究者呈献出一本有助于理解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点和思想体系的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