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为赫西俄德专题,选译了英语学界研究赫西俄德的四篇代表性文章,分别涉及赫西俄德诗歌与自然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关系问题,意图显示赫西俄德的两个世界——自然的世界和正义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揭示赫西俄德与古希腊思想的深刻勾连。 “古典作品研究”栏目选译了日本学者斋藤拙堂的《老子辨》和古希腊哲学家埃斯基涅斯的《阿尔喀比亚德》残篇。“思想史发微”则收录研究海德格尔的力作《从“同一者”到“命运”》;“旧文新刊”栏目刊布民国湖南学者郭倬瑩的《四部通論 經部流別》;“评论”收录两篇译文,分别涉及黑格尔和施特劳斯。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本系统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并原创性探讨当代感性学的著作,是作者多年研究当代德国美学前沿理论的成果。作者旨在回归“美学”的原初涵义“感性学”(Aesthetics),在美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应对形而上学危机与新艺术形式对传统美学的挑战,重构当代新感性学。 本书分为“理论”和“问题”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五种新美学流派——显现美学、气氛美学、自然美学、力的美学和装置美学,揭示出它们所提供的全新审美视域。以这些前沿理论为基础,第二部分进一步集中研究当代美学(感性学)核心问题,如审美在场性,不确定性,超出了视觉主导的旧感性而面向听觉、味觉的新感性,审美经济现象等。
本书为作者生前计划写作的《与世界政治》三部曲当中的部(三部曲由于作者去世最终未完成)。作者以的兴起、发展、衰落、转变为叙事线索,借助各个不同时代国际政治体系、权力斗争格局、东西方交流冲突形势的演变,透彻说明的兴衰与世界政治的紧密关系,以及与世界政治的深刻互动影响。作者娓娓道来,向读者表明了历史上若干重大事件的背景,从而为人们了解今日世界问题的由来,打开了一扇宽阔的窗口。并为人们预测世界的前景,提供了若干宝贵的线索。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遗世手稿》,简称《遗著》,是康德在人生的最后8年(1796左右—1804)倾尽心血写成的手稿,如果从次于1882年在期刊上发表计算,《遗著》问世已有131年。对于《遗著》的研究, 国外学界的探讨方兴未艾,近十年尤为重视,但学界关注不多。与此相关,“康德的批判哲学和《遗著》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当下国际康德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并主要形成了三种对立观点:“堕落说”、“漏洞说”和“裂缝说”。 本书是作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康德的 (Opus postumum)研究” 的最终研究成果,作为我国部关于康德的《遗著》研究的专著,试图揭开《遗著》与康德的其他重要著作如《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之间的深刻联系,进而阐明《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部
人们通常认为,哲学是一门枯燥又无聊的学问,只有那些有闲阶级才有时间思考,但《大问题》的作者罗伯特·所罗门却要说,哲学绝不是一小群专业人士的专业特权。哲学需要严格的清晰,但它不仅是现代的方法、专业者的游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需要传达给每一个人的声音。 在《哲学的快乐》中,罗伯特·所罗门教授以哲学的干瘪和职业化为主线,用他所受的分析哲学训练与对大陆哲学的热爱,以一种存在主义的情怀,重新追问什么是激情、正义、悲剧、死亡、自我等等,论辩这些奠基哲学的永恒追问所受的冷遇,探讨理性的人类该如何运用自己的各种情感,突破理性的界限,拥抱爱和智慧,过上善与好的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并让每个热爱思考和生活的人,都能勇敢、真诚地去发现并珍惜哲学中蕴含的无穷快乐。
《布尔迪厄文艺场域理论研究》通过“场域”与“资本”“惯习”“实践”的框架设定,揭示出布尔迪厄的理论呈网形、枝状发展,而非线形推进的本质问题,阐述其“文艺场域”的核心内涵,并基于此进一步深入到以莫言为对象的中国文艺场域与作家的审美趣味的研究中,展开布尔迪厄文艺场域与文学批评的可能性研究。
本书的目的在于探索幸福的真谛。幸福不是商品,也不是个人成就,而是满有恩慈的生命所结的果子。
《哲学与人生》是傅佩荣教授的代表作,本书在旧版基础上新增50%内容,十余万字,并对全书进行了全新修订。全书以西方哲学为经,以东方哲学为纬,辅以宗教、艺术、教育与文化视野,拓展生命格局。 本书的前半部分探讨哲学的思考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西方伦理学、存在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学的途径。本书的后半部分则探索中国哲学的起源、深入浅出介绍各家学说、讨论善恶与正义、变化与永恒、安身与立命,强调人的生命要设法实现各种价值。 西方将哲学界定为“爱好智慧”,哲学的爱好智慧,不仅仅是理性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自我的修炼,慢慢摆脱本能的冲动和欲望的困扰。学习哲学,正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价值,明辨是非,指引人生方向,带领我们步入快乐的生活。
本书分部分,分别呈现了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四个西方哲学演进阶段。作者对西方哲学史原本庞杂的内容进行了精心的梳理和完善,并以长短适当的篇幅,把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思想作了一个清晰的展示。作者兼采外书写哲学史的论点之长,善于抓住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实质并对其进行阐述,态度客观且清晰明了,文笔平正而不失生动,能让读者对西方哲学的总体发展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简洁清晰、轻松易懂的哲学读本。
《不服从》我反抗,故我们存在现代教育首先教人服从——遵照法规,融入社会。但我们就应该学会服从吗?如果接受教育是为了寻求自由,那么服从和自由是否相互矛盾?服从只是随波逐流、言听计从吗?《不服从》围绕服从这个母题,阐析了奴役、违抗、越轨等种种概念,以及它们对民主社会造成的影响。
本书的目的在于探索幸福的真谛。幸福不是商品,也不是个人成就,而是满有恩慈的生命所结的果子。
本书是《马丁·海德格尔全集》第68卷,主要收录了海德格尔未发表的论著和演讲稿,阐述了关于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西绪福斯是个荒谬的英雄。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是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经受的磨难。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折磨。他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而这是为了对大地的无限热爱必须付出的代价。”当加缪这样看这个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时,存在主义的哲学之眼就进入了那个古代的神话。 西绪福斯受到神的惩罚,他要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但石头因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他要下山重新推巨石上山,如此周而复始。加缪认为西绪福斯是个荒诞的英雄,他以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看似没有效果的事业,但他对生命的激情和对神的蔑视使自己变得无比强大,从而超过命运的摆布。加缪从这个神话故事中,看到了人生的荒诞宿命,他试图通过思辨澄清荒诞对人的意义。他认为,人需要在理性与非
《中华人生智慧经典:贞观政要》将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间与各位大臣的对话、以及大臣重要的奏章,按照政治要素分为四十篇,每篇收录若干对话或奏章,从不同角度说明本篇主旨。大体来说,这四十篇是由宏观到细节、由内到外。卷有《君道》、《政体》两篇,从宏观上阐释太宗的为君之道和为政之体。第二卷包括《任贤》、《求谏》、《纳谏》,主要讲进谏的重要性。第三卷讲君臣关系、择官任人、封邦建国,属于国家治理范畴。第四卷从《太子诸王定分》到《规谏太子》,主要围绕训诫诸弟皇子展开。第五卷大致是关于臣子道德和义务的规定,包括仁义、诚信等准则。第六卷从俭约、谦让、仁侧等不同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贞观政治理念的细节层面。第七卷阐释礼乐学问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第八卷是关于农业、刑法、邦交等方面的内容。第九卷着眼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