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是美国当代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本书(《欲望·身份·生命——朱迪斯·巴特勒的主体之旅》)将以“主体”这一饱含矛盾的现代哲学概念为线索,勾勒这位哲学家的理论发展。阐释巴特勒的主体理论基础,分析巴特勒以主体理论出发“介入”性/别、女性主义等领域的过程,并探讨巴特勒近期的“伦理转向”,以此为巴特勒未竟的主体旅程划上暂时的句号。 本书内容属于跨学科研究,涉及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学科议题。其论述置身于全球话语的视野,力图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评价乃至批判西方理论的建树与不足,厘清其深层局限,去芜存菁,结合中国国情与现实需要,借鉴运用西方成果、批判审视西方霸权。
本书对从康德以来的批判哲学进行溯源式的再思考和批评,证明专享保证必然的就是自然法则的偶然性。本书让思考的对象从局部的关联转变为保证之物,将其放置在与人世经验接近不同的关系中,进而化解传统哲学中“经验”与“”的区隔。
人是否有理性?人是否可以用理性认识世界? 德国哲学家们在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搭建了各自的哲学思想体系。 康德说:人就是目的本身,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当作工具。 黑格尔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 叔本华说: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不合理且盲目的意志。 尼采说:上帝已死。 海德格尔说:世界并不是世上诸多可见的存在者的总和,人也并不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与人之间并不是客体与主体的二元对立关系。 翻开本书,3小时入门德国哲学。
本书分类结集叶秀山先生已经出版的专著,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以及部分笔记、札记、书信和讲演录,共11卷。本选题代表了当代中国哲学的高度,是哲学专业学习者和研究者的重要学习和参考用书。第三卷包括《美的哲学》《无尽的学与思》《愉快的思》三本专著。
本书分类结集叶秀山先生已经出版的专著,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以及部分笔记、札记、书信和讲演录,共11卷。本选题代表了当代中国哲学的高度,是哲学专业学习者和研究者的重要学习和参考用书。第五卷包括《说“写字”》《中西智慧的贯通》《哲学作为创造性的出版的专著,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以及部分笔记、札记、书信和讲演录,共11卷。本选题代表了当代中国哲学的高度,是哲学专业学习者和研究者的重要学习和参考用书。第五卷包括《说“写字”》《中西智慧的贯通》《哲学作为创造性的智慧》三本作者专著和自选集。
18世纪下半叶,德国哲学在一段时期内统治着欧洲哲学。它改变了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人们思考自身、自然、宗教、人类历史、政治和人类理智结构的方式。在这部内容丰富且涉猎广泛的著作中,特里·平卡德将“德意志”的历史——从若干邦国的松散联合演变为具有特色文化的新生 ——同发展中的哲学思想的趋势和复杂性的考察结合起来。他考察了康德因革命性地强调“自我决定”而带来的重大影响,并追溯了这种影响在浪漫主义和观念论中的发展,以及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这些后康德思想家的批判。这部著作将会引起一大批读者对哲学史、文化史与观念史的兴趣。
圣训注释大家伊本 赫哲尔的《寻根定律圣训简析》一书,包含了对《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里没有重复的圣训的精炼解释。以汇集论述教法的圣训为主要内容,突出了圣训学的重要性、实用性。编者引证了大量较为正确、强烈的圣训,对传述人的生平作了详略得当的介绍,并着重说明每一段圣训是属于哪一类别,同时说明其分类的诸多原因。更值得称道的是,编者在每一段圣训之后,都引用了源自其他圣训的各种各样的附注说明,这样非常有利于对广义圣训的特定理解、对概括性圣训的条分缕析。
本选题分类结集叶秀山先生已经出版的专著,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所有论文,以及部分笔记、札记、书信和讲演录,共11卷。本选题代表了当代中国哲学的高度,是哲学专业学习者和研究者的重要学习和参考用书。第四卷包括《叶秀山学术文化随笔》《当代学者自选文库 叶秀山卷》两本作者自选集。
《伊斯兰文化观察与研究》一书由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副院长高占福研究员的三十余篇论文组成。该书作者曾在甘肃省民族研究所从事回族、伊斯兰教研究工作,后调任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主要负责统筹全国伊斯兰教经学院统编教材的编制工作,在中国伊斯兰教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地位。该书一部分文章已在《世界宗教研究》《西北民族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回族研究》《中国穆斯林》《环球时报》《中国民族报》等期刊、报纸上发表,一部分文章为作者在会议上的讲话稿或为相关著作所作的序跋,对全面介绍中国伊斯兰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多角度对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与现状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创新之处在于把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研究,纳入中国社会文化的认识视野,并力求其本土化和与社会主
《中国清真寺匾额图志》是一本清真寺匾文化研究的力作。本书作者马广德历时十余年,调查全国各地*名清真寺,收集整理到清真寺(拱北)的匾额2600余方,分别分为 认主与尊圣 、 认识伊斯兰教 、 信仰与思想的表述 、 苏非学派 、 歌功颂德 、 弘教育才 、 关于清真寺 、 旁感杂论 、 圣旨圣谕 、 阿拉伯文名匾 、 匾海拾贝 11个部分。对于这些匾额,作者在大量实物照片的基础上,从文学、历史、宗教、哲学等多学科的角度进行了阐释,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力争让读者对清真寺匾额及其所包涵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有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本书彩色印刷,精美别致,所选择清真寺匾额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是前所未有的清真寺匾文化的一次全方位集中展示,是了解中国清真寺文化的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