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社会学家史蒂文 塞德曼的著作,梳理了从社会学成立伊始至21世纪初期的社会学理论。在清晰明确地概括每个社会理论家、社会理论流派的学说之外,作者还结合写作时的社会环境与背景对各个理论进行了评述,将道德维度加入社会理论,将社会学的种种承诺、概念和知识相对化,试图以此将社会理论带入公共生活的讨论中,融入有关社会世界当下与未来面貌的持续对话和冲突之中。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 知识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有所不同,其首要价值就蕴含于知识所想象并助力缔造的那些类型的生活。正是这样的希望,在大约两百年的时间里引领着社会学和现代社会理论的。也正是这一希望,激发了本书。
本书是关于人类社会权力性质系列研究的第二卷。迈克尔 曼分析了从工业革命到*次世界大战之前人类权力关系的历史。他主要关注于法国、英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普鲁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根据这些细致的帝国研究,他提出了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兴起、阶级冲突、现代国家和现代军国主义的新理论。
迈克尔 曼分析社会权力史是从19世纪的全球帝国开始,并持续到1945年的全球史,聚焦于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和帝国的相关发展。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 世纪前沿 社会权力的来源(第3卷):全球诸帝国与革命(1890-1945 套装上下册)》讨论了西方的 运气 及其与世界其他地方的 大分歧 ,两次世界大战欧洲与日本权力的自我摧毁,大萧条,美国与苏联权力的兴起,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竞争,改良与民主资本主义的崛起。
本书将乡村视为人、地、业、村联动的系统,旨在构建一个分析乡村转型与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基于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在城乡中国格局下研究乡村转型与现代化的逻辑、路径、体制和政策,明确提出城乡中国是理解、分析和解决中国乡村现代化问题的基本结构形态,农民的代际革命及其与土地和村庄的黏度变化是研究乡村转型的根本维度,实现农业和乡村产业革命是乡村复兴的基础。 本书拓展了理论界对城乡中国格局下乡村问题的讨论,矫正了传统理论与政策中对于城乡关系以及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一些认识,因应城乡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和乡村变化的机遇,提出了有效的制度改革方案与实施措施,对于破除城乡分割体制结构,实现城乡融合与乡村现代化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史蒂芬 平克对当前世界进行了全景式的评述,让读者了解人类状况的真相,人类面临怎样的挑战,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他呼吁我们避开惊悚的头条新闻和灰暗的末日预言,相反,用数据说话:通过75幅震撼的图表,平克论证人类的寿命、健康、食物、和平、知识、幸福等都呈向上趋势,这种趋势不仅存在于西方,而是遍及全世界。这是启蒙运动的礼物 理性、科学和人文主义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当下的启蒙》凭借智识深度和优雅文笔证明:我们永远不会拥有一个完mei的世界,而寻找一个完mei的世界也是危险的举动。但是,如果继续运用知识来促进人类的繁荣,即将取得的进步则是无限的。 我们该如何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的?300年来,启蒙运动理念取得了辉煌胜利,这个伟大故事却很少有人提起。平克分析了伟大进步的原因,将拯救几十亿生命的无名科
《货币的社会生命》是全面研究货币问题的力作,考察了货币从起源到当代数字货币的整个发展历程,理论视角广阔,综合了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哲学等诸多学科,并且具有深刻的现实关怀,回应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欧元区危机等诸多现实问题。 从齐美尔《货币哲学》中 货币是向社会要求价值的权利 的定义出发,作者重点关注货币的价值与特定社会关系之间的关联:理解货币,其实质就是理解不同的社会关系。本书主要从以下八个角度探讨了货币与社会的问题:货币的起源、资本、债务与信用、货币与宗教意义上的负罪、货币与浪费、货币与特定领土范围内的民族国家的关系、货币与文化、货币改革所体现的乌托邦思想。以此,作者总结了货币的诸多面向,为未来的货币改革提供了富有洞见的参考。
《社会学基础》是培生(Pearson Education Ltd.)出版的经典教科书之一。作为一部社会学通识入门书,问世三十多年来已被再版十余次,被译为多种语言版本,影响深广。 在第12版中,作者着眼社会发展变迁,做出大量修订与更新。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坚持将学科理论与方法嵌入对日常社会生活的思考与分析,广泛采撷典型社会事件及真实生活场景,同步相关数据,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无缝切换,用社会学的目光与思维为读者赋能。 观察社会,理解社会,嵌入社会 从掌握社会学基础开始。
本书主要对城市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社会机制展开研究。基于对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调解组织的调查,本书首先分析了人民调解组织发展的现实需求及整体状况;其次,以人民调解工作室、专调中心为例,分别剖析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专业化调解组织的运作机制;再次,从纵向网络、横向联结两个层面,分析人民调解组织与既有制度体系的互动与合作;随后,反思由此形成的应对新时期基层社会风险的互嵌式治理逻辑。
《社会认识论》为当代经典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征,与哲学、科学史、社会学学科直接相关,兼及政治学学科、知识组织、政策制定与科学传播方向,可推广的学科方向比较丰富。1980年代,随着冷战消褪以及欧美当代史档案相继解密,以知识、权力与政治视角切入科学历史与哲学反思型研究渐成主流,社会认识论形成真理性社会认识论(奎因)、政治性社会认识论(库恩)。基于科学与政治实践的社会认识论研究者,中国译介的布鲁尔、劳斯被贴上 科学实践哲学 标签,淡化了作为其社会认识论核心的政治结构与历史观念,富勒是其中的领军人物。他引入来自真实历史与社会学的事实性证据,将知识生产拓展到知识源起、传播与影响,将知识生产的规范性目标与认识论方案,拓展为对知识全程经验性事实、知识生产者负面责任、知识及其生产
本书以Bootstrap方法对中介效应、调节效应及其混合效应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Bootstrap方法是近几年在社会科学领域期刊中使用较多的方法,但在国内鲜有学者使用。全书逻辑简单清晰、内容详略适当,基础扎实、操作性强,能够为社会科学领域从事定量研究的人员提供较好的方法论指导。本书可以作为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的参考书、工具书。
本书被认为是韦斯特马克重要的著作,其经验材料基础既有作者在摩洛哥的四年实地研究素材,也有丰富多样、翔实可靠的民族志和历史学、人类学成果。本书涉猎和论述的主题十分广泛,包括但不限于:长幼男女亲疏关系、财产、伤害、慈善、慷慨、好客、尊重他人与自尊、利他主义、爱国情操、自律、忍耐和疏忽、对动物的尊重、对真与信的尊重、对诸神的义务、对超自然存在的信仰、作为道德守护者的诸神,等等。盎格鲁-撒克逊人、安达曼人、布须曼人、易洛魁人、摩尔人、纳瓦霍人、土库曼人、通古斯人等世界各地的民族在上述领域中的观念、行为、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均被深入翔实地描述、分析和讨论。
本书依据手稿,提出了和流行观点不同的、更加全面的、系统的胡塞尔现象学理论,是对近20年成熟起来的新一代胡塞尔解读、手稿和生前出版著作并重的胡塞尔研究成果的总结。
物与人的对立统一何以可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本书运用主体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和协同创新的方法,在充分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和吸纳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扣人的发展与利益机制,从以人为本的含义与实质,利益机制的含义、类型、特征和功能,以人为本与市场利益机制的矛盾分析,马克思主义自由的张力与限制思想,社会主义平等的理论与实践,以利益机制协同创新推进人的发展等层面和角度展开比较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和探讨,从而明晰地论述和阐明人的发展与利益机制的内外在关系,旨在探讨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与引导利益机制的协同创新,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探索可能之路径。
畲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员,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畲族民众自称 山哈 ,是早于汉族客家人居住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的土著居民,他们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民族发祥地。自隋唐以来,畲族先民被迫远离家园,走上长达千年的迁徙之路,并于明清时期逐渐定居下来。经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调查后,于1956年12月正式认定 畲族 为单一的少数民族。1984年10月,在浙江丽水设立了景宁畲族自治县。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畲族总人口为746385人,其中男性403516人,女性342869人,A主要分布于闽、粤、浙、赣、皖、湘、黔七省的100余个市县。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畲族不仅创制出独具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而且在隋唐以来的畲汉交流中,富有创造性地吸纳汉族文化,并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多民族共融相处的生活
《社会学导论》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乔治?瑞泽尔等编写的经典社会学入门书,目前已经更新到第五版。在本书中,你将了解社会学的基础概念和主要理论,感受社会学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掌握运用社会学的视角观察你身处其中的广阔世界的方法。 本版新书中特别阐释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当代社会现象,如全球化、消费文化、互联网和社会的 麦当劳化 等。它汇集了涉及社会生活核心话题的鲜活案例,呈现了关于社会学家如何参与当今关键议题的研究。这本书鼓励读者将社会学的视角融入我们的世界观,从而有能力参与到关于当前社会问题的全球对话之中。
本辑以宗教与现代性为中心论题,涵盖了斯宾诺莎、韦伯、涂尔干、帕森斯、贝格尔、格尔茨、贝拉、贝克等人的理论,是对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结构性位置的再思考。本辑围绕宗教与变迁进行专题讨论,既涉及宗教自身的变迁,又涉及社会的变迁,是在宗教、社会的双重变迁中讨论历时与共时状态下宗教与社会各个子系统之间复杂互构关系的积极尝试。本辑主题集中,既有经典理论探讨,又有基于中国宗教实践的理论创新和思考,涉及的宗教、地域、时间广泛而不杂乱,立足中国而不局限于中国,充分体现了宗教社会学的学科取向和旨归。
内容简介:本书系统梳理了当代西方童年社会学研究的历史进路,在探讨心理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学科童年研究的基础上,对 旧 新 童年社会学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与评析了新童年社会学的理论立场、核心观点及主张。从纵横多个角度对西方童年社会学的发展脉络、内部流派、研究取向、关键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剖析,为国内儿童与童年研究提供了新视域、新方法。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童年社会学的当代进展、丰富儿童及童年的社会理解并更好地促进我国童年社会学发展。
《社会工作治疗理论》是在世界范围内深受学生和社会工作者信赖的理论著作。它探讨了从精神分析到危机干预的各种理论方法,每一种方法都聚焦于人类状况的不同方面。这些方法拓展了现有社会工作理论的边界,并为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提供方法的支撑。书中还全面概述和分析了当代社会工作实践面对的日益复杂的问题,强调掌握基础的理论方法并将其广泛运用于实践中的重要性。本书通过对不同的理论进行比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脉络,了解每个理论的优势和局限,从而避免陷入狭隘的误区,建立更为广阔的视野。
本书共收录 2014 2020年全国性、 3个中央部门(*、中国科学院、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出台的科研项目及资金管理主要法规政策 ,为满足科研人员和科研财务助理工作需要,对部分 2014年前印发现仍然执行的重要文件也做了收录并在附录中列示。 本书共分为 3个部分:部分,全国性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法规政策;第二部分,中央部门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法规政策;第三部分,地方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法规政策。全书力求阐释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法规政策和改革脉络,内容翔实、具体,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实用性和操作性,是广大科研人员和科研财务助理的工具书。
《中国社会组织界别协商建设》构建了“深层一基层一中层一顶层”分析框架,并将社会组织界别协商建设纳人这个框架进行分析。经过任务分解、功能分工、角色定位等,培育动力基础,构建联系网络,打造上下沟通渠道,从而使社会组织界别协商目标与任务- -致, 将*终实现社会组织界别协商制度化的顶层设计和地方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