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活》由上海联华广告公司主办,月刊,1937年3月创刊,1941年12月停刊,共出版49期,是一份反映上海生活和市民趣味的综合性通俗读物。该刊采用广告、摄影、文字、漫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设有上海漫谈、文艺创作、历史掌故、戏剧掌故等栏目,内容涉及上海近代历史、文化风俗、电影戏剧、家庭常识、职业情形等都市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20世纪30至40年代,上海独特历史背景下的城市形象和大众生活。该刊对研究和了解上海地方史、城市生活、海派文学、电影戏剧、都市女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中国广州城市建设与管理发展报告(2015)》由广州大学、广州市交通委员会、广州国土资源与规划委员会、广州市建设委员会联合编撰,内容由总报告、规划研究篇、交通管理篇、人口融合篇、城市管理篇、城市功能篇组成,是关于广州城市发展与运行和相关专题分析与预测的重要参考资料。
为留住乡愁、留住消失的村落遗迹和人文历史,抢救性地记录被拆迁村落千百年来的乡土历史文化,反映城市化进程中历城的村落变迁,我们从近年来全区已经被拆迁安置的130多个村落中,选择了建村历史悠久、历史文化厚重的50个传统古村落进行了撰写。全书共分为古迹遗存、丰厚文脉、乡土印记、民间传说、英俊辈出、前进脚步六大板块,并为每个村庄选配了多幅与文字内容相关的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给读者。
本书所关注的主题,并不是“中国民族理论政策要往何处去”,而是“中国民族理论政策是由何处来”。本书探讨了清朝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民族政策,并论述了其和新中国民族政策的渊源。本书的发现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现共产国际所强加给国共两党的“民族自决”政策与列宁本人的论述大相径庭,存在根本性的分歧与差异;二是发现孙中山先生的“国族主义”受到“政治化”的“美国模式”和“文化化”的“华夷模式”的双重影响;三是发现蒋介石集团的民族主义思想及其所炮制的“国族-宗族”论不仅没有继承反而是伪篡、歪曲了孙中山先生的“遗训”,从理论上阐明“分治”与“同化”蒋介石集团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体两面”;四是澄清了蒋介石依据“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炮制“国族-宗族论”的传言和误会,同时发现孙中山先生
《明清以来的乡村社会经济变迁:历史、理论与现实(三卷本)》的出发点是中国土地和人口关系的演变,因为这是中国农业生产的给定基本条件。对明清以来到当代的演变,无论是“资本”还是现代科技投入,无论是财产制度和相关法律,还是社会结构或市场关系,都不能脱离土地-人口关系基本条件的背景来理解。改革时期的农业去集体化和家庭化以及市场化演变也同样如此。这不是要单独突出人口为单一的决定性因素,而是要澄清人口与土地间的给定“基本国情”,由此分析这与其他生产要素、制度和社会演变之间的关系。本书的特点之一是通过翔实的关于基层小农场运作的经济人类学资料来分析并说明其生产逻辑。这是一个由微观的生产实践来说明宏观的经济逻辑的研究进路和方法,由此展示它和现代工业经济的不同。本书所试图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家
秉承转型心理学的研究路径,方文主编的这本《挣扎(转型社会的行动逻辑)》直面尖锐的本真性转型心理难题,如社会心态、认同挣扎、歧视审计、教育不平等、污名标定和政策过程。文集为社会心态研究与群际关系研究建构了一种理论模型即心态地图;为中文学界引介了歧视研究的新方法即审计研究;揭示了教育不平等的身心机制,并尝试设计提升处境不利儿童学业成就的干预策略;文集还深入探究了污名内化动力学和污名社会心理后效。文集很后构造了政策制定者——政策实施者——政策目标群体作为动态的互依三角来理解、解释和预测社会政策过程,期许增强中国社会心理学的洞察力和想象力,提升学科的“文化自觉”,助益中国民众的心灵福祉和“可持续自由”。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由礼治价值观推动形成的大一统国家与小农经济社会,不存在以工业化和市场化为表现特征的现代城市。鸦片战争强行在中国输入了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现代城市基因,但在传统礼治价值观的约束下,出现了“礼治市场”的转型路径,表现为“大一统”体系中的等级制市场。本书依据路径依赖的理论提出了“礼治市场”的模型假说,分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线路和特点,并对未来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进程进行了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