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呼应了赖特 米尔斯在政治学经典《权力精英》中的观点,通过历史研究方法分析美国不平等问题的源头。作者认为,冷战后的凯恩斯主义实际上是把权力集中在精英手中,而精英的目的是把美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打造成不受市场控制的完全自由竞争市场。在这种目的下,媒体和公共文化都变成了精英的工具,他们利用这些工具进行有利于他们本身利益的意识形态宣传,从而实际上剥夺了公民社会的权力。因此作者认为拜登和特朗普都不能带领美国社会走出不平等,因为不平等的源头在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范式。这本书对美国2000年以后的经济政治历史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对美国社会问题的分析也较为深入。
本书为《经济学夜话》的“微观篇”,用生活中的例子,介绍了经济学中的概念,如需求弹性、身股制、价格竞争、效率工资、企业文化等。许多事例非常生动,比如用“老太太与上班族的不同买菜方式”来介绍信息搜寻的成本与利益;为什么俊男美女收入高、身高也会影响收入;漏桶效应告诉我们什么;楚王好细腰背后消费时尚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把一个鸡蛋的家当做大,等等。字里行间都是生活琐事中蕴含的经济学大智慧。
《靖江》是风物中国志系列之一。靖江市位于长江北岸、江苏省中部,由长江中的泥沙堆积而成。靖江成陆后曾长期受长江南岸城市管辖,语言、文化等受吴文化影响颇深。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物产,使靖江成为长江下游集公路、铁路、水运于一体的交通枢纽城市。本书系统介绍了靖江的地理位置、历史遗韵、秀美风光、民间艺术、特色饮食和物产等几个方面,展现了靖江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方特色,是一本深入了解靖江的图文并茂的作品。
本书以国情为立足点,以战略为出发点,以政策为落脚点,参照SWOT方法,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社会组织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创新点包括:对社会组织发展阶段、发展机遇、发展障碍、时代定位做了独到分析;提出了社会组织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明确了社会组织发展方向与目标;构建了社会组织发展的预期指标体系;对政府在促进社会组织发展中如何正确发挥作用和履行责任提出建议;等等。
本著作整体上可以分为五大部分:部分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评论,借鉴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对贫困研究的积极成果、现有研究的不足;第二部分介绍物质资本对贫困的作用机理;第三部分将心理资本与物质资本结合解释贫困的发生机理;第四部分将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结合解释贫困的发生机理;第五部分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结合起来进行解释;第六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构建一个多维的贫困识别系统,对贫困水平进行评价;第七部分列举一些从多维角度进行扶贫的案例。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人们生活中的沟通方式与表达习惯,都已经发生着潜在而又剧烈的变化。如何理解这种变化,可谓未来人文社会学界需要持续探讨的话题。《媒介与修辞》是这种探讨的一种尝试。在作者看来,修辞是语言表达的手段,新媒体形成的新媒介环境,其表达形的语法。那么,探讨这二者的关系,或许可以窥见现代文明在传播学上的某种秘密。这组评论小集,既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给予观照;也对新媒介出现后复杂的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读解,展示了作者独特的批评立场。
《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2018年7月)》从生态文明制度基本健全、生态保育成效显著、环境质量持续稳定、绿色产业稳步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化逐步形成等六个方面,介绍了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16-20世纪上半叶,徽州乡村社会曾长期保持社会稳定和繁荣,即使偶有战争、动乱,也都能迅速恢复社会稳定。探讨其原因所在,无疑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和现实意义。本书在综合作者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新搜集和挖掘整理的方志、谱牒、笔记、契约、文书、碑刻、档案等史料,对近代徽州社会稳定的内在和外在原因进行了综合性考察,对徽州内部结构的稳定表征和发展机制做了视角独特的阐述和深入探讨,并通过对徽州村落的具体研究,揭示了近代徽州乡村自治的规律和特点。
城市流动人口、城市产业发展、城市发展规模以及相关的城镇化问题、农民工问题、户籍制度问题等都是我国转型发展期的重大战略问题。本书基于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城市包容度综合指标体系”,以产业发展与城市规模为研究视角,将城市包容度因素纳入经典理论模型进行定量测算与分析,并结合我国经济与制度背景进行逻辑体系重构,为推进“十三五”时期公共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市民化和社会融合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