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吴飞教授《浮生取义》一书的修订版,并附以他研究自杀的另外两本著作《自杀与美好生活》和《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全面呈现他自杀研究的最主要内容。 这项自杀研究源于21世纪初费立鹏团队对中国自杀率的重新测算,发现中国自杀率属于世界最高的之一,却与西方国家一般自杀规律颇为不同。吴飞为了深入研究中国自杀问题,首先详细梳理了西方自杀学的哲学基础,形成《自杀与美好生活》一书,然后通过细致深入的田野研究,以 过日子 和 做人 解释中国自杀大多起于家庭纠纷的现象,并进一步思考中国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和正义问题,形成《浮生取义》一书。《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则是对两项研究中主要思想的简要呈现。 这三本书初版已经过去十多年,中国自杀率也早已降了下来,但人们对 过日子 和 做人 的思考并未改变,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仍
本书在总结我国生活方式研究40余年历程的基础上,着眼于重大现实关切,以 新时代中国社会如何发展 和 新时代中国人如何生活 为论域,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基于概念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创生之路、生活方式的概念范畴、新时代社会生活方式的社会建构功能及社会生活模式选择等问题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和重大理论构建,并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走进现实的生活世界,从多个领域进行了经验研究,可为认识现实生活实态提供丰富素材和启迪。
本书从设计学视角出发,尝试多维度描述西夏陶瓷特征,挖掘西夏陶瓷蕴含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信息,探寻西夏陶瓷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厘清陶瓷样式、使用、变迁与文化交流交融的联系,透过器物历史研究,展示西夏人社会生活的画卷。
《应得的权利》是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凯特 曼恩的振聋发聩之作。在本书中,她融合女性主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犀利地剖析了近些年来引起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案例涉及医疗系统、家务劳动、性暴力、公共事务等多方面,揭示了自由平等表象之下,处处可见的性别不正义现象。从中我们将看到,男性如何仅仅因为性别而获得系统性的优势和特权,从而打压女性应得的权利,并对女性造成伤害。 通过本书,凯特 曼恩不仅为我们理解厌女症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世界愿景 在这个世界里,女性和男性一样有权得到关注和关心。
《DK草药百科全书》全新升级,图文风格更新。 图文并貌地介绍了全世界超过560种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历史文化和它们在传统社会的使用功能。内容贴近大众生活,包括如何种植、如何收获、如何使用,并重点讲述了一些植物的茶饮功能和食用价值。 介绍了来自中国的许多药用植物,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植物原来在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中还有如此多的故事,对于喜欢植物、学习植物的人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应得的权利》是康奈尔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凯特 曼恩的振聋发聩之作。在本书中,她融合女性主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犀利地剖析了近些年来引起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案例涉及医疗系统、家务劳动、性暴力、公共事务等多方面,揭示了自由平等表象之下,处处可见的性别不正义现象。从中我们将看到,男性如何仅仅因为性别而获得系统性的优势和特权,从而打压女性应得的权利,并对女性造成伤害。 通过本书,凯特 曼恩不仅为我们理解厌女症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框架,也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世界愿景 在这个世界里,女性和男性一样有权得到关注和关心。
20世纪的上海,人们对娼妓业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愉悦、危险、寡廉鲜耻、痛苦的经济选择、关系到 的衰落......娼妓业不仅是妇女在其中讨生活的场所,也是一个隐喻,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媒介。《危险的愉悦》是一部20世纪上海娼妓业史话,在对史料的追溯与爬梳之外,作者对那段历史进行了创造性重构,跨越了虚构与非虚构文字的界限,将处于失语状态的娼妓重新置于各种历史情境之中,探究她们身上的印迹,从而呈现出人们如何通过“性”这个媒介展开有关政治权力、文化转型、国民性和文化归依感等问题的讨论。 《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美国历史学会 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品。
在当前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发展,致力于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背景下,本书研究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战略,科学论证其有效运行的要素集聚、组织保障与制度激励,旨在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加快农民收入增长,并确保其稳定性、长效性和**性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并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
本书借鉴、吸收和发展相关研究前沿方法,主要基于分析中国老年健康调查1998~2014年七次跟踪调查的丰富数据,深入探讨中国健康老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全书分四部分。*部分报告中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躯体功能、认知功能、心理健康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及特点。第二部分从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及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三个层面深入讨论健康老龄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第三部分报告主要慢性病、炎症、抗氧化、微量元素等生物医学指标对老龄健康的影响。第四部分以大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为依据,从政策设计和实施的层面以及“大人口大健康”战略角度讨论中国应对人口老化严峻挑战的政策思考和建议。
本书致力于揭示中国农民现象在不同社会类型、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时间段中的差异性分布及其机理,并试图走出经典理论中结构与行动在研究领域毒瘤般的分裂性困境。书中主要有如下发现:中国农民现象存在类型化与空间化的典型特征;农民是社会结构与行动两者互构共变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农村老年人渐趋严重,预计未来10~20年内,中国农村老年人潮将加剧。
马宏杰用近30年时间,跟拍了河南残疾人老三找媳妇的过程。老三先娶了个“憨姑娘”,不肯跟他过夜,只好离婚,随后三次去宁夏“招妻”,几经周折,总算定下一个媳妇,但与家里人处不来,只好让她走了。老三接着找媳妇,不幸遭遇“放鹰”,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老父亲也气病身亡。最后他只好再去宁夏,终于招来一个叫红梅的媳妇,生了小孩。可是两年后,红梅就喝了老鼠药,想回家…… 湖北青年刘祥武跟老三有着相同的需求,看到马宏杰的作品后主动联系,希望马宏杰帮他找媳妇……
《中国扫黄打非年鉴》是一部由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写出版的大型公开出版物,是记录和传播“扫黄打非”工作发展历程和业绩的重要载体。现今时代,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更加明显,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现实利益相互交织产生的矛盾更加突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更加广泛,各种突发事情的应对和处置政治要求更高,扫黄打非作为一项事关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的重要工作,面临着种种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
......
本书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旨在通过搜集、翻译、整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墓葬文化遗产情况,以墓葬文化的概念入手,通过其葬式、葬法、葬俗、陪葬品中包含的中国文化因素,展现中华文明与中国周边国家
沣河是渭河的支流,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西周的丰、镐二京就建在沣河东西两岸。沣河哺育了西周丰、镐双子王城,孕育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都城规划建设的原点,也是承载周文化的重要区域。本书旨在深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地域标志性文化,一种活态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必须依靠传承人主体传承与坚守、研究者潜心阐发文化精髓、管理者俯身搭建平台与传播、社会群众认知与礼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