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吴飞教授《浮生取义》一书的修订版,并附以他研究自杀的另外两本著作《自杀与美好生活》和《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全面呈现他自杀研究的最主要内容。 这项自杀研究源于21世纪初费立鹏团队对中国自杀率的重新测算,发现中国自杀率属于世界最高的之一,却与西方国家一般自杀规律颇为不同。吴飞为了深入研究中国自杀问题,首先详细梳理了西方自杀学的哲学基础,形成《自杀与美好生活》一书,然后通过细致深入的田野研究,以 过日子 和 做人 解释中国自杀大多起于家庭纠纷的现象,并进一步思考中国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和正义问题,形成《浮生取义》一书。《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则是对两项研究中主要思想的简要呈现。 这三本书初版已经过去十多年,中国自杀率也早已降了下来,但人们对 过日子 和 做人 的思考并未改变,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仍
20世纪的上海,人们对娼妓业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愉悦、危险、寡廉鲜耻、痛苦的经济选择、关系到 的衰落......娼妓业不仅是妇女在其中讨生活的场所,也是一个隐喻,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媒介。《危险的愉悦》是一部20世纪上海娼妓业史话,在对史料的追溯与爬梳之外,作者对那段历史进行了创造性重构,跨越了虚构与非虚构文字的界限,将处于失语状态的娼妓重新置于各种历史情境之中,探究她们身上的印迹,从而呈现出人们如何通过“性”这个媒介展开有关政治权力、文化转型、国民性和文化归依感等问题的讨论。 《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美国历史学会 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品。
在当前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发展,致力于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背景下,本书研究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战略,科学论证其有效运行的要素集聚、组织保障与制度激励,旨在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加快农民收入增长,并确保其稳定性、长效性和**性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并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进一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
本书借鉴、吸收和发展相关研究前沿方法,主要基于分析中国老年健康调查1998~2014年七次跟踪调查的丰富数据,深入探讨中国健康老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全书分四部分。*部分报告中国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躯体功能、认知功能、心理健康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及特点。第二部分从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及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三个层面深入讨论健康老龄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第三部分报告主要慢性病、炎症、抗氧化、微量元素等生物医学指标对老龄健康的影响。第四部分以大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为依据,从政策设计和实施的层面以及“大人口大健康”战略角度讨论中国应对人口老化严峻挑战的政策思考和建议。
本书为上海市公证协会编的一本工具类资料性图书。全书收录了有关办理公证业务的180个业务标准,涵盖了对外民事公证、对内民事公证、保全证据公证、经济金融公证等方方面面。全书共240万字,分为上中下三篇。本书因其内容属性和资料属性,具有较大的资料价值和出版价值,对于上海市乃至全国办理公证申请都具有指导意义。
本书由作者发表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修订而成,内容涉及社会工作与社会问题两个扣连性议题(后者为前者之缘起),具体讨论范畴涵盖社会工作本土化问题、青少年问题与社会工作、妇女问题与社会工作、社区问题与社会工作、农村问题与社会工作等。作者认为,社会工作是因应社会问题的有效举措,这种有效性必须基建于本土化之上,而本土化除了价值理念和理论知识层面的探讨,更需要具体到实务领中的弱势群体问题。
《医改红利的制度创新和社会治理:日本经验的启示》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71273080)项目研究取得的成果。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背景,围绕当前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系统介绍日本医改制度变迁及其社会治理的典型经验,采用新制度经济学及比较制度研究方法,阐述了我国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降低不合理用药和不合理检查等医疗浪费、实施保健预防策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挑战、改善和谐医患关系以及激发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等五大可释放的医改红利及可“挖掘”的巨大潜力空间。并针对性提出了大部制改革、以医疗保障制度为主线的医疗与医药联动协同发展、激活和调动社会资源参与的释放我国医改红利的宏观和具体的策略建议。
马宏杰用近30年时间,跟拍了河南残疾人老三找媳妇的过程。老三先娶了个“憨姑娘”,不肯跟他过夜,只好离婚,随后三次去宁夏“招妻”,几经周折,总算定下一个媳妇,但与家里人处不来,只好让她走了。老三接着找媳妇,不幸遭遇“放鹰”,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老父亲也气病身亡。最后他只好再去宁夏,终于招来一个叫红梅的媳妇,生了小孩。可是两年后,红梅就喝了老鼠药,想回家…… 湖北青年刘祥武跟老三有着相同的需求,看到马宏杰的作品后主动联系,希望马宏杰帮他找媳妇……
美国现代化中的环境问题研究
《神圣的家:在中西文明的比较视野下》广征博引,引经据典,以古喻今,剖析了古今中外对家庭、婚姻、礼仪等社会问题的看法,关注这些传统文化思想对当今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以及传统与现代在相互抵触与融合之中所产生的思想碰撞,乃至由此而产生的传承和演变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城市学文库·流动人口论丛:农民工市民化与内需拉动研究(套装上下册)》杭州城研中心围绕“城市教育”、“城市流动人口”、“城市交通”三大问题,开展第三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西湖城市学金奖征集评选活动。其中,“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征集活动的主题是“农民工市民化与内需拉动”,活动共收到国内外参评作品320余篇(部),成果形式包括专著、论文、研究报告。我们邀请了流动人口问题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应征的作品进行预选、初选、初评,产生了人围50强的作品。 为便于学术传播交流,杭州城研中心对“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征集主题的50篇入围作品进行汇编,在2013年中国城市学年会召开之际,编辑出版了《农民工市民化与内需拉动研究——第三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征集评选活动获奖作品汇编》,并编人《城市学文库·流动人口论丛》之
本书整体上是在社会文化的模式之下来展开艾滋病的社会学讨论,试图在身体社会学与日常生活的理论脉络之下,分析艾滋病与跨国流动、性/别、身体、情感等以往被忽略的重要社会文化因素的交互作用。相比已有的研究,本书在讨论议题上更加具有前沿性,在方法上运用访谈与参与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分析方面突出批判性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视角以及叙事分析的策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本书将强调艾滋病所处的中国社会与历史情境,突出不同人群的主体性以及 日常生活 的逻辑,关注 结构 与 个体自主性 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建国70周年之际,2019注定是中国社保改革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年份:这一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推进落实力度,更大规模的社保降费拉开序幕,社保税务征收步入实施,中央调剂制度全面推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防范重大风险要求 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于社保制度的财务可持续性问题。在此背景下,本精算报告的面世显得尤为 及时 和 应景 ,作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以下简称 中心 )出版的第二部精算报告,今年的报告将测算期延长至2050年,这是继去年短期(2018-2022)预测的基础上,探索中长期精算的一个升级版;同时,本书对分省32个统筹单位(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了10年期(2019-2028)的测算,以回应各方对养老保险地区间财务平衡问题的关注。值得说明的是,今年精算报告的对象仍然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即精算对象为
本书对30余年来中国的人口拐卖拐骗重点流出和流出地、流经和流经地、流入和流入地背景与特征,以及被拐卖拐骗者、拐卖拐骗者和收买/收纳者的行为特征、生存策略、心理状况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具有创新性和较强针对性的反拐新理论和政策倡导建议。作为一部对底层和边缘人群进行研究的专著,本书也开创了有关中国底层社会和边缘社会研究的一种新的理论思路。 112
本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 本书稿为传播学视野下的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主要以当前引起广泛关注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媒介使用与生活实践为经验研究,并突破结构论、行动论、制度论的分析范式,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和传播学的修辞来管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背后现代性的生成及其生存逻辑,从而探讨 媒介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 相互解构与重构的动态互动关系。 具体而言,进城前,新生代农民工就已经开始怀揣对城市世界的想象。这种想象会在其进入城市后延续、变化,从而对其心理认知产生影响,而媒介镜像是建构这种城市想象的关键。在日常生活层面,新生代农民工也经历着媒介助推下能力的提升与自我的发展。媒介的影响力渗透、延伸至整个过程,从心理认知、思想观念、生活能力以及文化
2015年,全国老龄办组织开展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 (以下简称 第四次调查 ),以便全面准确掌握我国老年人全方位生活状况和老龄事业发展基础数据。第四次调查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专题国情调查,也是落实中央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将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支撑,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三五 规划》、《中国老龄事业发展 十三五 规划》和全国老龄委成员单位制定 十三五 专项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全面促进中国特色老龄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本书是基于《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编写。对于了解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的整体情况、养老服务需求以及制定老龄政策提供参考,本书既具有理论探讨价值,也具有现实指导
《第二性I》副标题为 事实与神话 ,作者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女性的观点出发,剖析女人变成 他者 的原因;随后,通过对人类历史的梳理,深刻地揭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今女性的命运;后,本书以蒙泰朗、劳伦斯、克洛岱尔、布勒东和司汤达五位著名作家为例,对男性制造的 女性神话 进行分析,探讨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体现的思想。 《第二性II》副标题为 实际体验 ,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对女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童年、青春期、性启蒙时期、婚后、为人母和步入老年后)进行正面考察,同时对她一生可能遇到的经历(同性恋、成为知识分子、明星、妓女或交际花等)作出判断和评价,深刻揭示了女性的处境及其性质。作者还分析了自恋女人、恋爱女人和虔信女人形成的过程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原因,后提出了女性走向解放的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社会问题解析(第11版)(全彩)》内容简介:在社会学中,社会问题往往是令人激动、诱人的话题之一。从国家和世界要面对的重要社会议题,到影响我们自己现在和未来的事件和形势;从犯罪和生育问题,到社会阶层、种族、族群和性别不平等问题;从詹姆士?因西亚迪探索迈阿密俱乐部文化中的处方药滥用,到露丝?霍洛维茨以参与者的视角观察奇卡诺帮派,《社会学与人类生活:社会问题解析(第11版)》将从多维视角帮助你清晰地分析社会问题,让你看到社会问题如何与人类生活相联系。
这是一本全面讨论中国改革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问题的重量级专著。 本书基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近40年的时序数据,从理论与实践、发展与改革、轨迹与格局、城镇与乡村、行业与地区、总体与家庭、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分配与贫困、现状与趋势、政策与建议等角度,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变动,进行了综合性、全局性的研究和探索。这本书是名副其实的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 ,是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者的之书。 作者陈宗胜对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也是对陈宗胜重要学术贡献的概括、总结、充实和完善:既全面阐述了被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所印证、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 陈氏倒U曲线理论 ,又综合考察了中国居民收入差别实际变化的具体程度和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