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乔治 瑞泽尔社会学理论系列著作中的一种,在美国乃至全球被广泛使用。相比于一些罗列冗长注释和艰涩概念的学术著作,本书更能有效地引导初学者一窥社会学的全貌。本书采用一卷本形式,将社会学理论家及其著作置于历史、社会与政治背景中,以轻松的写作风格,使枯燥的理论有趣、清晰,易于理解。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部分概要性地介绍了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将其划分为以古典社会学为代表的早期阶段和以现代、当代社会学为代表的后期阶段;第二部分即 现代社会学理论:主要流派 为本书主体,占据了全书大约二分之一的篇幅;在第三及第四部分,瑞泽尔侧重强调自后工业社会以来社会学界整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分歧的努力,对现代性思潮的批判以及对全球化现象的特殊关注。
本书对扎根理论做了深刻、丰富、系统的阐述,意图引导读者在社会研究中使用扎根理论的技术。全书分为12章,分别对扎根理论的方法学原理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过程做了详细的介绍。该书使用了许多精选的例子,描画出了扎根理论的奠基人格拉泽和斯特劳斯所提出的扎根理论图景之外的另一种景象。 作者卡麦兹认为,扎根理论必须从其实证主义源头那里继续发展,把过去20年来由建构主义者所提出的很多方法和问题融入进来,使其成为一种更加细致和更具反思性的实践。本书对于学生、研究新手以及经验老道的社会科学家都能提供良好的参考价值。
这是一群 匠人 的故事。他们对手工艺传统的坚守,为 匹诺曹 注入了灵魂,他们是工业化、智能化的当下, 匠人精神 的最佳诠释者。他们是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 本书全景展现了手工制琴师的独特世界,在一个技术变革浪潮不断冲击传统行业的时代,在一个重视更快、更高效的商业模式的资本主义体系中,再现了一种奇妙而充满人文气息的生活方式,彰显了手工业在后工业化时代的独特价值。
迈克尔 曼的《社会权力的来源》将权力区分为意识形态、经济、军事和政治四种来源,追溯了它们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本书(第四卷)分析了从1945年至今的社会权力历史,它聚焦于二战后全球秩序的三大支柱:资本主义、民族 国家体系以及世界仅存的帝国 美帝国。资本主义、民族 国家和帝国在这一时期彼此互动和相互转换。迈克尔 曼的核心观点在于,全球化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社会权力所有四种来源的全球化,每一种权力来源都具有不同的发展节奏。本书的主题包括美帝国的兴起与开始衰败、苏联的剧变与转型、从新凯恩斯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的转型以及该时期出现的三大危机 核武器、大衰退、气候变化。
本书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以心理资本理论、工作要求 资源模式、知识管理理论、双元创新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等视角,紧密围绕 心理资本如何影响员工创新行为 这一基本问题,建立 心理资本 工作投入 员工创新行为 心理资本 知识分享 员工创新行为 双重路径理论框架,目的是探讨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影响路径,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其展开了深入的探究工作:首先,本研究选取了高新技术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在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心理资本与员工创新行为关系的分析框架,提出了本研究的初始假设命题:心理资本中任务型、关系型、学习型和创新型四个心理资本均能提升员工创新行为。
本书围绕乡域治理主体、乡域治理对象、乡域治理方式和乡域治理走向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力图加深对当前基层治理尤其是乡域治理发展态势的认识,深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解。本书在阐明乡域治理相关概念及其历史演变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乡域治理机构、乡域治理关系、乡域治理体制,乡域经济建设、乡域政治建设、乡域社会建设、乡域文化建设、乡域生态文明建设,乡域政治领导机制、乡域行政运行机制、乡域依法治理机制、乡域监督监察机制和乡域治理现代化等相关内容。
本书顺应新时代数字政府建设的定位与方略,立足政府治理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开展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转型的基础理论研究,探索数字政府建设的本质特征、建设路径、实践困境,以及各地区数字政府建设的模式创新、现实梗阻和融合路径。顺应 大兴调查研究 的趋势,对国内外数字政府建设典型案例进行梳理,总结提炼数字政府建设的关键要点,同时剖析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聚焦政府治理体系的关键域及其构成要素,创新构建数字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包含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绩效和治理技术共四个一级指标、共15个二级指标以及44个三级指标;通过指标构建和应用测评为推动数字政府建设纵深发展提出路径。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农村社会治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4年,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推进城镇化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大方向。进入21世纪,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是解决之道。本书以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与多元主体的合作为主线,分析多方共同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提出建立新型社会稳定长效机制,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必要参考。本书认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条件包括:坚守中华文明立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构建高效的国家权力结构。
从20世纪80年代弗里德曼提出世界城市假说,到20世纪90年代萨森提出全球城市概念,再到新世纪初泰勒提出全球城市网络,全球城市理论逐步成型并发展起来,日益占据主流地位。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经历着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这将深刻影响全球城市网络的发展演进趋势。全球城市作为全球城市网络中的核心节点,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本书梳理全球城市网络的理论脉络,对全球城市展开功能解析,分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影响下的全球城市网络的发展演进趋势,同时根据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 五个中心 的战略目标,从城市区域功能、品牌建设、环境管理、软实力提升、数字赋能等多角度对上海未来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政策建议。
本书为各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典型工作案例集合,分别从党风廉政、三全育人、制度建设、校园建设、设计管理、工程管理、投资控制、校地合作、绿色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全面呈现了各高校在基本建设方面的工作思路和创新举措。本书全面反映了近年来高校基建管理的生动实践和工作成效,为纵深推进直属高校基本建设规范化管理、高效化运行提供新鲜经验和有益参考,将有力拓展高校基建管理工作创新路径,接续书写以高质量基建供给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本书适合高校基本建设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北洋政府时期,得益于邮政当局的擘画经营、邮政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邮政群体的努力,中国的邮政事业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法律、组织、管理、业务、人事等制度基础和设施基础。本书聚焦北洋政府时期邮政发展情况,探索法律、制度建设、制度运行、经济实效,查阅了邮政法律法规体系、邮政组织、管理、业务、人士等各项制度内容及1912 1928年邮政各项统计,以史料再现了那一时期邮政制度的成长、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基本立足点,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视域探寻农村生态文化产业及其发展规律,既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升中国生态文化 软实力 的客观要求,也是发挥农村生态文化优势以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生态富民的现实需要。中国农村生态文化产业及其发展态势和宏观政策总体上呈现向好趋势。当前农村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认知、制度、技术等层面。探析当前农村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突出问题及成因,能够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域下农村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策略提供新思路。
作品内容主要是系统分析了新加坡1965年建国以来在经济发展、价值认同、社会管理、国际关系等一系列国家治理取得的成就和工作措施,并通过分析制度与体制等操作细节,来还原人民行动党的政策制定与实施。作品最大特色就是从经济成就(物质性)与价值观建设(精神性)两大轴线来展开新加坡发展的逻辑过程,通过高效的国内社会建设(内部性)和成功处理复杂的国际关系(外部性),搞好内外两大环境建设。全书结构简洁明了,却系统概括了新加坡发展的基本要素,读者可以通过本书全面、深入了解新加坡走向成功的原因并对如何认识理解一般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带来启发。
2019年,观察点建设所在地区覆盖: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25个省(区、市)。观察员来自观察点所在地区科研院所从事社区治理研究的资深专家学者和政府中的实务工作者。在调研过程中,由专家学者组成的观察团队定期进入观察点进行动态跟踪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不同研究方法,总结社区治理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观察点的社区治理创新提供智力支持,总结提炼出在全国具有代领意义的社区治理创新模式。 2019年度共形成观察点报告50篇,内容涉及党建代领机制建设,居民协商议事、社会工作与社会组织参与、物
在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本书详细阐述了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其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至关重要。 《新阶段 新思考 新实践:第三届全国文化馆理论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案例作品集》是一部聚焦文化馆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学术成果汇编。本书精选了第三届全国文化馆理论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中的优秀案例与研究成果,围绕文化馆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各项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书中收录了来自全国各地文化馆的精品案例,共计90篇,这些案例涵盖非遗活态传承、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志愿服务、公共文化空间创新、少儿艺术普及、文旅融合、数字文化馆建设等多个领域。书中每个案例均包含背景介绍、具体做法、实践成效及经验启示等部分,不仅通过丰富的实践案例和深入的理论分析,展现了文化馆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
本书从非税收入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切入,选取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德国、南非以及印度等),对其政府非税收入问题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了上述国家的非税管理理念、组织结构、项目设立、法律及政策依 据、设立程序、定价与监督等管理体制,并在附录中以案例形式分别作了介绍。通过研究国外非税收入管理经验,希望能够对中国政府非税收入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本书从社会治理复杂性切入,围绕乡村振兴的实践问题,构建了一个乡镇政府组织结构变革的 一性两层四要素 分析框架。在体制化结构层面,以 机构变革 权力重组 作为结构性要素的变革轴,系统分析了精简型、整合型、授权型和共享型乡镇政府组织结构实践模式;在边界化结构层面,以 互动关系 网络关系 作为结构性要素的变革轴,系统分析了调适型、协商型、合作型和共生型乡镇政府组织结构实践模式。通过对这些实践模式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归纳出了乡镇政府组织结构变革复杂适应治理模型,并着眼于我国乡镇政府组织结构变革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本书是乔治 瑞泽尔社会学理论系列著作中的一种,在美国乃至全球被广泛使用。相比于一些罗列冗长注释和艰涩概念的学术著作,本书更能有效地引导初学者一窥社会学的全貌。本书采用一卷本形式,将社会学理论家及其著作置于历史、社会与政治背景中,以轻松的写作风格,使枯燥的理论有趣、清晰,易于理解。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部分概要性地介绍了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将其划分为以古典社会学为代表的早期阶段和以现代、当代社会学为代表的后期阶段;第二部分即 现代社会学理论:主要流派 为本书主体,占据了全书大约二分之一的篇幅;在第三及第四部分,瑞泽尔侧重强调自后工业社会以来社会学界整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分歧的努力,对现代性思潮的批判以及对全球化现象的特殊关注。
本书主要讲述了民众参与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与实践方案。民众参与廉政文化建设具有价值、理论、历史和现实的四重逻辑。在总体思路上,需要破除嵌入我国社会关系网络的腐败文化( 破 )、传承优秀传统廉政文化和红色廉政文化("承 )、在民众心中确立廉洁价值观( 立 ),从而增强民众廉洁意识,促成民众廉洁行为方式。在具体方式上,要在非正式制度层面和正式制度层面,同时着手。民众参与廉政文化建设还需要构建长效机制,为我国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提供不竭动力。
近代中国中央卫生行政制度始于清末,民初曲折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方有重整全国卫生行政之举。本书接榫学界关于卫生何为、何为卫生的有益讨论,提出 交叉的医学史 、 地方的医学史 与 医疗生态史 学术断想,利用国内外相关资料,厘清卫生何以成政、以何行政的重要史实,从中透视近代中国卫生行政制度与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