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具体包括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等地,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羌”为案例,深入讨论了“民族”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群的融合变迁,提炼出“一截骂一截”“毒药猫”“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等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分为“社会篇”“历史篇”“文化篇”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群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 王明珂认为,羌既是一个在他者眼中存续三千年的古老民族,又是一个族名和历史叙事在近几十年才为族人所自知的新兴民族。与所有其他
家庭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理解中国社会,解决中国问题,离不开对“家”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许烺光基于云南西镇的深入田野调查,在《祖荫下》一书中勾画出一个社区中的中国传统家制与伦理。本书以家族兴衰之现象透视中国历史之规律,挖掘中国社会体系中文化与人格的复杂关系,阐发父子一体与大家族理想的相互构成。其中,整体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社会行动均以“祖荫”为核心。祖荫下的观念与生活形塑了诸多人格类型,奠定了社会基本结构,贯彻于整个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本书给在线技术及其对工作生活的影响提供了一份姗姗来迟的说明。全书游走在当代工薪人员的办公室和住所之间,以便深入了解当今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出现的个人的、家庭的,以及 广泛的社会的紧张关系。格雷格通过大量调查研究表明,新媒体技术鼓励和加剧了一种在工薪人员中早已存在的倾向,即把工作置于日常事务的中心,往往以牺牲其他来源的亲密感和满足感为代价。从移动电话到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新媒体技术的设备一直被标榜为带给我们随时随地办公的自由。然而,很少有人关注这种转变的后果,工作已经从办公室转移到咖啡馆、列车、客厅、餐厅和卧室。这种职业化的“在场感蔓延”导致了工作以新的、意想不到的方式影响员工的个人生活。
《生育制度(中学图书馆文库 第二辑)》 是一本关于社会人类学的著作,是费孝通先生于抗战期间根据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时的讲义整理而成的。 主要论述了家庭所担负的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论问题,但所论述的不止是生育,凡是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套活动体系都讨论到了。其中包括: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等。 《生育制度(中学图书馆文库 第二辑)》通过功能的角度分析,令人信服的解释了各种历史现象以及婚姻家庭的起源;从群体与个体、历史与人生等诸多角度凸显出塑造生育制度、婚姻家庭等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人口均衡城市化的基本问题与路径选择研究》从人口均衡理论出发对“人口均衡城市化”进行概念界定,并对人口均衡城市化道路的内涵和思路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城市内部的均衡、城市之间的均衡,以及城市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均衡。《人口均衡城市化的基本问题与路径选择研究》深入分析人口均衡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并试图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信息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是推动人口均衡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一系列有关人口均衡城市化发展的评价指标,并建立数量模型。《人口均衡城市化的基本问题与路径选择研究》分析当前中国人口均衡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失衡问题: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特别是老龄化对人口均衡城市化建设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资源、环境与城市化发展的相互制约;城市贫困人
人口老龄化的日益深化,给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带来了诸多方面的挑战。《人口老龄化与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以人口老龄化问题为线索,立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框架,对北京如何构建较为全面的老年人的保障与社会服务体系进行了理论探索。提出了基于建构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宜居城市的理念,北京创新和完善公共政策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大力发展全系统的老年人乐居、乐养、乐活的社会服务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各个层面开展积极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工作,实现世界城市环境、经济、社会与人口的统一协调发展的思路。
《生育制度(中学图书馆文库 第二辑)》 是一本关于社会人类学的著作,是费孝通先生于抗战期间根据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任教时的讲义整理而成的。 主要论述了家庭所担负的有关生育子女的若干理论问题,但所论述的不止是生育,凡是与种族延续有关的一套活动体系都讨论到了。其中包括:配偶的选择、婚姻关系、家庭组织、双系抚育、父母的权力、世代的隔膜、社会继替、亲属的扩展,等等。 《生育制度(中学图书馆文库 第二辑)》通过功能的角度分析,令人信服的解释了各种历史现象以及婚姻家庭的起源;从群体与个体、历史与人生等诸多角度凸显出塑造生育制度、婚姻家庭等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书采用传统的文体学研究方法,从吊文文体的名称着手,探究其原始意义,并对文体进行溯源,以便于更好的论述该文体的形成情况;在追根溯源的基础上从文体发展的角度来梳理吊文文体发展的脉络,从而厘清该文体在发展过程中的演变情况;把吊文与哀辞、诔文、祭文等相近文体进行比较辨析,从而归纳出吊文在文体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规律。附录部分对相关吊文篇目进行了系年与校注,并对散存于典籍中的吊文进行了辑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