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到2030年,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0亿人。这是人类历史上头一遭,50岁以上人口的数量超过了17岁以下人口。同时,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也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老龄化程度*的国家。 当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必须供养众多的老年人时,将会是怎样的景象?国家需要数百万名年轻工人,但在国内求之不得时,该如何处理?本书作者走访美国、日本、西班牙与中国的若干城市,采访了上百名企业员工、雇主、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医疗专业人员、普通家庭成员,通过一个个生动而翔实的故事,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老龄化社会的面貌与未来,涉及的话题包括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医疗、住房、隔代养育、啃老等。作者揭示出全球老龄化令人震惊而彼此连锁的影响,也解释了国家前景、文化与人际关系、代际关系因老龄化而发生的变化,勾勒出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
中国拥有全世界的老年健康长期跟踪调查大样本数据,在应用老年人口相关调查数据开展人口统计分析方面也已有长足进展。本书内容聚焦于老年人口研究中定量研究的数据来源和统计分析方法,集中展示了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案例。书中的数据综述介绍了在人口老龄化研究中可公开获得的数据及其质量评估;研究论文均为在老龄研究中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典型案例,以具体研究问题为切入点,不仅展示研究成果,也用相对较大篇幅介绍所用分析方法以及选择该方法的理由。郑真真主编的《老年人口研究 (数据与分析方法)》可为从事社会科学定量研究的学生和学者提供参考。
年龄、期间、队列效应的分离性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本书从集体层次的角度来对年龄、期间、队列效应估计的建模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从约束性估计到年龄、期间、队列特征的应用,再到估计方程,再到方差分解。在*章对已有的APC研究进行简单而全面的介绍之后,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代数和几何的角度对模型识别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并顺便讨论了相对应约束性回归的估计方法。第四到六章通过原理和实例结合的方式提供给读者一些重要的研究策略,包括估计方程法、混合效应模型的方差分割法、特征分析法等,其能在不直接依赖前述约束性估计方式的前提下对APC模型进行估计。第七章则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具体的实证研究案例,详细描述了如何将本书前述方法应用于对年龄、期间、队列效应的估计上。作者对已有浩瀚的APC研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人口理论、人口流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研究,参与人口与发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规划和政策制定工作,能够很好地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书中各章作者分别回顾了“十二五”时期人口发展、人口流动、劳动力就业及劳动报酬的变化趋势,系统分析了**工资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发展历程,并给出“十三五”时期的人口与就业发展战略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福利社会”的相关建议。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调整和世界经济秩序的重大变革,中国等新兴国家加速崛起,上海推进 四个率先 、建设 四个中心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国家战略,迫切要求上海发展成为世界网路中的主要节点城市,即全球城市(globalcity),这也是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崛起、争夺全球战略制高点的必然选择。黄苏萍编著的《建设全球城市的人口战略重构与人口制度完善--基于上海的系列实证研究》对对上海建设全球城市过程中的人口战略制定和人口管理制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人口迁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本书立足于人口迁移导致人口在地域空间上集聚和疏散的角度,在初步构建人口集疏研究框架基础上,探讨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口集疏类型转换、规模变动和格局演变的过程。重点研究经济型人口集疏,并选取汶川地区、东莞市作为人口疏散地和集聚地的典型区来实证研究,分析人口集聚区和疏散区对人口集疏的影响因素、要素组合和作用机理,同时探讨人口本身特征对人口迁移决策的影响,从三个方面研究人口集疏过程的内部机理。通过对人口集疏过程影响因素变化趋势的分析,预测人口集疏地域未来的发展态势,探讨人口空间集疏过程对地域空间产生的影响。
nbsp nbsp《中国残疾报告制度研究》分别从国际残疾报告制度的研究进展、残疾报告制度的概念和内涵、残疾报告制度与中国人口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残疾报告流程与规范、残疾评估报告编写指南、残疾监测报告制度内容及编制说明、残疾报告制度示范工程案例,以及残疾报告制度推广的政策开发共九个部分,围绕如何建立中国的国家残疾报告制度展开论述。 中国残疾报告制度是一项关乎民生福祉的顶层设计,是健全残疾预防工作体系的重要基础,是残疾预防的重点工作之一。中国残疾报告制度的建立,能够从全局的角度对残疾预防工程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集中有效的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遏制残疾发生水平快速上升的目标,能够大幅降低残疾导致的社会经济负担。残疾报告制度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通过建立残疾报告的流程与规范、残疾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旨在对新中国50年来人口、生育政策的回顾、考证、分析研究,阐述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的主导原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人口政策的历史回顾与评价,生育率影响因素分析,政策生育率的选择与未来人口预测,对策与建议。指出生育政策调整的基本原则必须界定清晰,使它在人口控制中起到调节器的作用,还要立足于客观实际,以 软着陆 的方式进行政策调整,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冲击,避免人口年龄、性别、家庭结构畸形发展所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包括: (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研究从探讨公共服务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群体性不均等的视角出发,全面、系统地分析流动人口性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对流动人El性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2)研究内容的创新。本研究建立了流动人口性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体系,从政策、现状和效果三个方面对我国流动人口性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均等化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本研究构造了流动人口性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利用行为模型,考察人口流动与性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利用之间的关系,并探索了流动人口性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本研究梳理了流动人口性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政策的演变过程,分析了现行政策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总结了流动人口性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宁
本书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较多地从发达国家和历史发展角度辩证地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消费和社会保障的影响机制、影响途径。既考虑国外老龄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又考虑我国历史发展情况,及各地区的变化情况;既考虑截面资料、还考虑时间序列资料;既考虑目前老龄化的影响,还考虑未来发展趋势。本课题用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和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政策面研究和操作层次研究相结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延迟退休年龄等问题进行适当地讨论和分析。
在《神经症与人的成长》这本书中,卡伦 霍尼把神经症患者的人际关系倾向划分为 亲近人 逃避人 攻击人 三种形式,又称为 自谦型 脱离型 夸张型 。常人也会运用这三种模式,但是在神经症患者身上,这三种倾向都是强迫性的,不由分说的,一旦某一倾向占了优势,则是*而不能自由切换的。另外,不同于一切从童年经验里挖掘根源的弗洛伊德,霍尼通过大量的临床经验的总结指出,神经症系统乃是一个动态的机制,它自成一体,独立并且随时随地发展变化。例如它会被挫伤,然后不经由当事人的意识发现而能自动重生。恰如出卖灵魂给魔鬼的神话所述,神经症患者为获得 永恒 无限 伟大 光荣 ,与魔鬼签约,却付出了一生囚禁于内心牢狱的惨痛代价。
本书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农村灾害移民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初步构建了我国农村灾害移民的理论体系,同时,从山区社会风险管理的视角对我国山区避灾移民问题进行了探讨,首次从灾害移民发生机制的角度对我国历史上的灾害移民类型和相关政策进行了研究,从可持续生计和生计脆弱性理论角度对我国西部山区灾后移民搬迁问题进行多地实证研究,并为今后西部山区灾害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华侨华人蓝皮书是华侨大学向世界提供*涉侨动态、理论研究和政策建议的平台。2014年华侨华人蓝皮书的研究重点为华人在欧洲地区的分布概况,以及台籍华人在全球的分布变化趋势;华商在东南亚、欧洲、美洲的各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财富积累情况;华商在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的投资情况;此外还讨论了华商投资内地遇到的一些问题,建议加快完善涉侨相关政策,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维持华商税收优惠,积极推进海外华文教育等。
《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与意愿发展报告(1998-2013)》介绍了:早在1979年,上海就早于全国21年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到2013年年底,上海市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87.6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7.1%,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随着20世纪50-60年代出生高峰期的人群逐步进入老年阶段,上海的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发展,未来10年平均每年将净增20万老年人口。 数百万上海老年人口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医疗状况、照料状况、居住状况、社会参与、养老意愿,等等,是政府、社会和家庭都很关注的问题。为此,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于1998年在全国首次组织了“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与意愿调查”,后来又于2003年、2005年、2008年和2013年连续开展了多次跟踪调查,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手数据资料。 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
老龄社会不可逆转,人们会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应当如何把握我们已经身处其间的老龄社会?老龄社会和年轻社会有何不同?老龄社会是否意味着社会的重新洗牌?在老龄社会,人类究竟会面临哪些挑战?会不会引发社会沸腾乃至发生全面危机?会不会迎来新的大发展时代?对于全体国民而发言,中国经济会不会因为老龄化而拖垮?中国社会发展会不会危机四伏?中国未来各代老年人也就是每一个人会不会有一个尊严体面的晚年?作为未来的各代年轻人也就是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将面临什么样的发展境遇?除了日益沉重的养老负担外,他们的发展机遇是什么?进一步来说,作为中国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来说,横亘在前面发展道路上的是危机还是挑战?是发展的大好前程还是萎缩的重重滞障?在全球老龄化的未来,实现民之宏图即每一个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