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文化中, 儿童是如何被养育成人的? 儿童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 他们又给家庭和社区的结构带来何种改变? 《童年人类学》一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本书作者戴维 兰西认为, 我们那些关于儿童的习以为常的认识都是狭隘的、受文化局限的。戴维 兰西通过收集来自多个研究领域的证据证明: 在美国主流社会中, 婴儿被认为是珍贵的、天真的、非常可爱的 小天使 但是, 也有其他的一些社会认为, 婴儿是不受欢迎的、给人添麻烦的 调换儿 , 或者是被需要的、实际上却被商品化的 财产 。人类世界存在着各种不同形态的 童年,每一种童年都深受其所处文化的影响。 本书研究了家庭结构与生殖现象、家庭或社区中的儿童照顾者的概况、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待遇、儿童的游戏、儿童的工作、儿童的学校教育, 以及儿童向成年过渡等方面的问题; 它以其他社会的童年作为
本书是李泽厚原创性思想系统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的*文本。它采取积淀论的哲学心理学方向,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典哲学于一炉,以 人活着 、 度的本体性 等的重构建设,反对后现代,凸显出当今人类与个体的命运问题。 伦理学纲要 承继中国情本体传统,从 人之所以为人 出发,将道德、伦理作内外二分等。 认识论纲要 提出 度 应作为认识论的*范畴,也指出中国实用理性有优点,但有忽视逻辑和思辨的缺失。 存在论纲要 围绕 人活着 及某些宗教-美学论议,为本无形而上存在论传统的中国 哲学 ,开出一条 后哲学 之路。
关于人类婚姻史,有两种完全对立的理论:一种认为,人类婚姻存在过依次相承的几种形态,一夫一妻制是迄今为止后一种;另一种认为,人类自始至今都是实行一夫一妻制,韦斯特马克正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作者韦斯特马克是芬兰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本书是他的成名作,本书考察了婚姻的起以及人类历史上形形色色的婚姻形式和与婚姻有关的文化,论证了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古老性和永恒性。
人类学是一门对人类怀着无限好奇心的学科。关于人类的种种问题,人类学家都想寻求答案。 这本《人类学:第13版》涵盖了各种文化和社会现象,是一本关于人类学的综合性读本。它旨在为大学的人类学教育提供支持,为感兴趣的人提供入门引导。本书被作为美国各高校人类学的标准教材,读者从中可以了解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了解人类在不同环境中创造出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宗教体系,并通过比较研究,找出这些文化制度之间的异同,从而探求人类存在的本质。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28章,每个章节涵盖一个特定的主题:第一部分介绍人类学的学科体系并对人类学家使用的方法进行综合论述。第二部分关注从早期哺乳动物到现代人类的进化。第三部分讨论关于文化何时与如何演化的证据,以及逐渐促成较复杂文化发展的可能因素。第四部分尝试用
本书为你全面介绍人类学,帮助你理解人类的多样性,将人类学的典型案例与当下其他学科的发现进行比较和分析,讨论人类学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研究考古发掘、遗传学和其他生物学上的发现,评述语言学的洞察、民族志材料及理论上的启示、应用人类学中有意义的实例,以及对全球热点问题的关注。本书能够结合经典论题与新鲜材料,激起你的学习兴趣,引发你批评性的反思,使你收获灵感与顿悟。本书帮助读者以直观方式覆盖整个人类学学科的知识体系,鼓励读者领会人类多样性的丰富与复杂,理解人类的过去和现在为何会存在如此多的差异与共性, 可以把这本书作为一本学习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南。
《要命还是要灵魂》 本书讲述了一个在美老挝裔家庭为女儿寻医治病的真实故事。黎亚一家是苗族难民,1980年从老挝移民到美国。黎亚大约三个月大时,突发癫痫,被母亲抱着来到默塞德医院求诊。不通苗语的急诊医生将黎亚误诊为 初期支气管肺炎 ,开了药后便请他们离开。在以后的岁月中,黎亚频繁地进出医院,在被专业医生确诊后,她的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医生发现,黎亚的父母根本没有按指示给黎亚服药。 在苗族,癫痫被认为是一种光彩的病,代表此人受到神召,所以黎亚特别受父母疼爱。黎亚的父母更相信苗族传统的治疗方式,他们认为医生开的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致病。在黎亚病情越发严重时,他们已经无法信任医生能够治好黎亚。 双方言语不通,所处的文化背景也不同,西方医学要 生命 ,而苗族文化要 灵魂 ,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导致一次
本书是南美洲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经典之作,其研究视角和写作方法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书主要研究了殖民主义给哥伦比亚印第安人社会带来的 恐惧 ,以及当地印第安人运用萨满教进行的 治疗 行为。作者以大量文献资料和自己的田野调查资料指出,殖民主义和萨满教这两种文化力量既非完全对立,也非一方将另一方完全同化,而是在殖民恐怖所创造的 死亡空间 中进行了共同创造,形成了一种迄今仍给这些地区带来秩序和混乱的力量。
《金枝》系弗雷泽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基于世界各地相关材料分析,揭示了人类思想活动经由 巫术 宗教 科学 的更迭模式及其逻辑规律,提出了 巫术先于宗教 的著名论断,并运用历史比较法,系统梳理,抽绎出了巫术与宗教的严整体系,重新建构了 原始社会 的图景。文笔清丽,义理明畅,读之不忍释卷。 该书影响巨大,不囿于人类学,对西方文学颇具推动力,催生了现代主义的原始情绪,对现当代的人类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1. 《人类学》 《人类学:人类的挑战(第14版)(全彩)》内容简介:本书为你全面介绍人类学,帮助你理解人类的多样性,重新回顾人类学的原型案例,并将这些案例与当下其他学科的发现进行比较和权衡,包括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考古发掘、遗传学,以及其他生物学上的发现、语言学的洞察、民族志材料、理论上的启示以及应用人类学当中有意义的例子,以及对全球热点问题的关注,让这本书能够结合经典论题与新鲜材料,激起你的学习兴趣,引发批判性的反思,使你收获灵感与顿悟。 2.《走进社会学》 《走进社会学: 社会学与现代生活(第11版)》内容简介:本书旨在打开分析社会生活的窗口,让读者踏上一次迷人的发现之旅,认识到所属群体对我们生活有怎样的重要影响。本书引用了世界各地的许多实例,有助于把当今的多元文化、全球化的社会活生
本书包含贵州省剑河县展留村、锦屏县文斗村、台江县反排村、从江县芭沙村的调查简报,总体介绍各村的地理环境、传说历史、空间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对村寨的保护与管理状况以及价值做了初步评估,对于保护侗族村寨的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收录费老1933 2003年间发表的社会学、民族学和人类学代表性学术文章共115篇,按文章主题分为 民族研究意义及方法 民族历史与发展研究 社会学及学科建设 社会研究及调查方法 四编,各编文章按写作发表时间排序,并将其代表性民族志作品《花蓝瑶社会组织》及《桂行通讯》、《关于追悼同惠的通讯》两文作为 个案研究 单列成编。本书的整理出版,对于研究费孝通的学术思想及范式,厘清中国社会学、民族学及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建立对中国社会和民族的 文化自觉 ,具有基础性的意义,进而,对于研究、践行当今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及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议题,更具有借鉴意义。
人的身体和对待身体的态度不是永恒的。身体随着年龄而变化,受物质条件和文化的制约,而不同的时代对身体则表现出不同的关注。《身体的历史》皇皇三大卷,时间跨度从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20世纪,从宗教、艺术、医学、性、卫生、屠杀和暴力、体育、表演等各个角度论述了身体的文化史,全方位地展示了西方社会的变化对人类对身体的自我认知的影响。 《身体的历史》*卷主要论述了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时期身体的历史。全书从宗教、医学、文学、性、体育锻炼等各个角度,向我们展现了 现代 身体出现的过程,认为在这一时期身体经历了一种双重张力:既突出集体的强制性又强调个体的解放。束缚和解放这两种动力混合在一起,赋予现代身体一个合乎规格的清晰轮廓。 《身体的历史》第二卷主要论述了从法国大革命到*次世界大战期间身体的历史。全
本书稿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7年成果。共分十章。针对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研究现状,综合利用传世文献和河西简牍,全面收集整理河西简牍中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资料,做出以河西简牍和传世文献为中心的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资料长编。全面梳理居延汉简、敦煌汉简和其他河西汉简中有关民族关系的资料,并予以编年。以河西汉简中的民族关系资料为基础,全面探讨汉王朝与匈奴、西域、羌族关系。充分利用河西汉简对汉代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记载,多方位审视汉代西北民族关系。深入分析河西简牍中有关汉代机构、职官设置,政治、军事、经济管理模式等内容。
本书是李泽厚原创性思想系统“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很好文本。它采取积淀论的哲学心理学方向,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典哲学于一炉,以“人活着”、“度的本体性”等的重构建设,反对后现代,凸显出当今人类与个体的命运问题。“伦理学纲要”承继中国情本体传统,从“人之所以为人”出发,将道德、伦理作内外二分等。“认识论纲要”提出“度”应作为认识论的第一范畴,也指出中国实用理性有优点,但有忽视逻辑和思辨的缺失。“存在论纲要”围绕“人活着”及某些宗教-美学论议,为本无形而上存在论传统的中国“哲学”,开出一条“后哲学”之路。
本书以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定于 2013 年筹办国际汉学大会期间征集的海内外著名专家的论文为基础,从《世界汉学》前四期选录部分文章,共 60 余篇,汇辑编选而成。全书集中国、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比利时等多国汉学家的学术成果于一身,内容涉及对汉学研究观念、方法和范式的反思,汉学研究学术史的梳理、前景展望,各国汉学流派、汉学机构研究成果,著名汉学家的学术传记,对传统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重构的探讨,等等。
本书作者在世界上 难调查的吸毒人群之中,就 治理和药物管制难题的 问题进行了16年的探索,在深入探讨吸毒行为的社会文化根源、 成瘾机制、 药理的主位感知与文化建构以及 成瘾的社会后果与危害之后,提炼出高危行为的个案要素分析法与 社会性成瘾这一分析性概念。 这部隐含批判医学人类学理论分析的 民族志,以扎实的田野调查、丰富的深度访谈个案、充分的主体表达空间,客观理性平和地呈现 、 问题与吸毒人群。 书中许多深度访谈个案读来颇具震撼力与穿透力,使读者能够透视吸毒人群的生活、内心以及致瘾药物的迷幻世界,在民族志的寓言与风险社会的意义上,揭示了人生风险警醒意义与公共卫生警示意涵。
本书是南美洲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经典之作,其研究视角和写作方法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书主要研究了殖民主义给哥伦比亚印第安人社会带来的“恐惧”,以及当地印第安人运用萨满教进行的“治疗”行为。作者以大量文献资料和自己的田野调查资料指出,殖民主义和萨满教这两种文化力量既非 对立,也非一方将另一方 同化,而是在殖民恐怖所创造的“死亡空间”中进行了共同创造,形成了一种迄今仍给这些地区带来秩序和混乱的力量。
本书为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研究专项之 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基本理论与话语体系研究 (19VXK04)的阶段性成果,首席专家郝时远。 本书源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组织的 十四五 规划调研的民族学学科调查报告。即党的十八大以来、主要是 十三五 期间,民族学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情况的全面回顾和对 十四五 规划的发展建议。
全书分四卷,共约400万字,内含中国22种民族古文字撰写的古籍文献资料,有古籍珍品图片1000幅左右,包括书籍、文书、碑铭等类别。每一文种概略介绍这一民族的基本情况、文字的起源与演变、文字的类别和各种版本形式、整理研究状况等,各文种收古文字文献图片约50幅,简明介绍每一文献的基本情况和研究价值,并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古籍资料进行释读,包括原件影印、拉丁字母转写、字译、句译、全译、注释和评价。本书的编撰者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科研和教学机构专家,内容较真实、科学。 本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古籍工作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本书收录大量少数民族古籍珍品图片,以形象、科学的方式向读者展示我国民族古籍的宝贵财富,总结以往100年来的整理研究成果,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社会、文化研究提供翔实的
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并且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充实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内容,使我们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得到全面而完整的记录。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在微观层面上是对少数民族历史和社会文化进程的客观描述,在宏观层面上是真实反映中国历史的重要依据。在这方面,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有着许多突出的成就与贡献。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记载的各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较为真实可信的资料,有利于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把我国各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妥善保存下来,不至于失传,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制出不同版本的古籍,现存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不仅有写本、抄本和绘本,还有雕版印刷本、活字印刷本、铅字印刷本、套版印刷本等等
多民族聚居的云南,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多元一体”民族关系的典型。本书从多个方面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经验进行了探讨,对推进云南民族工作和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深入认识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实质,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国民族地理》是国家“九五”重点图书项目。《中国民族地理》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运用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理论和方法,系统阐述了中国民族地理问题。《中国民族地理》共8篇67章和附录。其中,整体的民族地理研究分布在**、二两篇,论述了民族的人种及其地域结构、民族起源与演进的时空格局、民族演进的地理基础以及民族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56个民族地理的研究分布在第三至六篇,详细阐明了民族渊源的历史地理、体质人类学特征、社会文化地理(语言、文字、服饰、习俗、饮食、民居、信仰等)、人口地理等。跨地域的民族地理研究,主要包括华侨华人地理和跨界民族地理,分布在第七篇的两章中。回顾了华侨华人的形成及其现代分布,介绍了华侨华人聚落及其文化景观唐人街;跨界民族的形成历史,跨界民族结构及其跨界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