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文化中, 儿童是如何被养育成人的? 儿童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 他们又给家庭和社区的结构带来何种改变? 《童年人类学》一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本书作者戴维 兰西认为, 我们那些关于儿童的习以为常的认识都是狭隘的、受文化局限的。戴维 兰西通过收集来自多个研究领域的证据证明: 在美国主流社会中, 婴儿被认为是珍贵的、天真的、非常可爱的 小天使 但是, 也有其他的一些社会认为, 婴儿是不受欢迎的、给人添麻烦的 调换儿 , 或者是被需要的、实际上却被商品化的 财产 。人类世界存在着各种不同形态的 童年,每一种童年都深受其所处文化的影响。 本书研究了家庭结构与生殖现象、家庭或社区中的儿童照顾者的概况、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待遇、儿童的游戏、儿童的工作、儿童的学校教育, 以及儿童向成年过渡等方面的问题; 它以其他社会的童年作为
本书是李泽厚原创性思想系统 人类学历史本体论 的*文本。它采取积淀论的哲学心理学方向,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典哲学于一炉,以 人活着 、 度的本体性 等的重构建设,反对后现代,凸显出当今人类与个体的命运问题。 伦理学纲要 承继中国情本体传统,从 人之所以为人 出发,将道德、伦理作内外二分等。 认识论纲要 提出 度 应作为认识论的*范畴,也指出中国实用理性有优点,但有忽视逻辑和思辨的缺失。 存在论纲要 围绕 人活着 及某些宗教-美学论议,为本无形而上存在论传统的中国 哲学 ,开出一条 后哲学 之路。
关于人类婚姻史,有两种完全对立的理论:一种认为,人类婚姻存在过依次相承的几种形态,一夫一妻制是迄今为止后一种;另一种认为,人类自始至今都是实行一夫一妻制,韦斯特马克正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作者韦斯特马克是芬兰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本书是他的成名作,本书考察了婚姻的起以及人类历史上形形色色的婚姻形式和与婚姻有关的文化,论证了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古老性和永恒性。
本书为你全面介绍人类学,帮助你理解人类的多样性,将人类学的典型案例与当下其他学科的发现进行比较和分析,讨论人类学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研究考古发掘、遗传学和其他生物学上的发现,评述语言学的洞察、民族志材料及理论上的启示、应用人类学中有意义的实例,以及对全球热点问题的关注。本书能够结合经典论题与新鲜材料,激起你的学习兴趣,引发你批评性的反思,使你收获灵感与顿悟。本书帮助读者以直观方式覆盖整个人类学学科的知识体系,鼓励读者领会人类多样性的丰富与复杂,理解人类的过去和现在为何会存在如此多的差异与共性, 可以把这本书作为一本学习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南。
《要命还是要灵魂》 本书讲述了一个在美老挝裔家庭为女儿寻医治病的真实故事。黎亚一家是苗族难民,1980年从老挝移民到美国。黎亚大约三个月大时,突发癫痫,被母亲抱着来到默塞德医院求诊。不通苗语的急诊医生将黎亚误诊为 初期支气管肺炎 ,开了药后便请他们离开。在以后的岁月中,黎亚频繁地进出医院,在被专业医生确诊后,她的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医生发现,黎亚的父母根本没有按指示给黎亚服药。 在苗族,癫痫被认为是一种光彩的病,代表此人受到神召,所以黎亚特别受父母疼爱。黎亚的父母更相信苗族传统的治疗方式,他们认为医生开的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致病。在黎亚病情越发严重时,他们已经无法信任医生能够治好黎亚。 双方言语不通,所处的文化背景也不同,西方医学要 生命 ,而苗族文化要 灵魂 ,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导致一次
本书是南美洲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经典之作,其研究视角和写作方法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书主要研究了殖民主义给哥伦比亚印第安人社会带来的 恐惧 ,以及当地印第安人运用萨满教进行的 治疗 行为。作者以大量文献资料和自己的田野调查资料指出,殖民主义和萨满教这两种文化力量既非完全对立,也非一方将另一方完全同化,而是在殖民恐怖所创造的 死亡空间 中进行了共同创造,形成了一种迄今仍给这些地区带来秩序和混乱的力量。
《金枝》系弗雷泽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基于世界各地相关材料分析,揭示了人类思想活动经由 巫术 宗教 科学 的更迭模式及其逻辑规律,提出了 巫术先于宗教 的著名论断,并运用历史比较法,系统梳理,抽绎出了巫术与宗教的严整体系,重新建构了 原始社会 的图景。文笔清丽,义理明畅,读之不忍释卷。 该书影响巨大,不囿于人类学,对西方文学颇具推动力,催生了现代主义的原始情绪,对现当代的人类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全书分四卷,共约400万字,内含中国22种民族古文字撰写的古籍文献资料,有古籍珍品图片1000幅左右,包括书籍、文书、碑铭等类别。每一文种概略介绍这一民族的基本情况、文字的起源与演变、文字的类别和各种版本形式、整理研究状况等,各文种收古文字文献图片约50幅,简明介绍每一文献的基本情况和研究价值,并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古籍资料进行释读,包括原件影印、拉丁字母转写、字译、句译、全译、注释和评价。本书的编撰者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科研和教学机构专家,内容较真实、科学。 本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古籍工作的重要阶段性成果。本书收录大量少数民族古籍珍品图片,以形象、科学的方式向读者展示我国民族古籍的宝贵财富,总结以往100年来的整理研究成果,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社会、文化研究提供翔实的
本书包含贵州省剑河县展留村、锦屏县文斗村、台江县反排村、从江县芭沙村的调查简报,总体介绍各村的地理环境、传说历史、空间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对村寨的保护与管理状况以及价值做了初步评估,对于保护侗族村寨的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本书是南美洲人类学民族志研究的经典之作,其研究视角和写作方法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书主要研究了殖民主义给哥伦比亚印第安人社会带来的“恐惧”,以及当地印第安人运用萨满教进行的“治疗”行为。作者以大量文献资料和自己的田野调查资料指出,殖民主义和萨满教这两种文化力量既非 对立,也非一方将另一方 同化,而是在殖民恐怖所创造的“死亡空间”中进行了共同创造,形成了一种迄今仍给这些地区带来秩序和混乱的力量。
本书是李泽厚原创性思想系统“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很好文本。它采取积淀论的哲学心理学方向,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典哲学于一炉,以“人活着”、“度的本体性”等的重构建设,反对后现代,凸显出当今人类与个体的命运问题。“伦理学纲要”承继中国情本体传统,从“人之所以为人”出发,将道德、伦理作内外二分等。“认识论纲要”提出“度”应作为认识论的第一范畴,也指出中国实用理性有优点,但有忽视逻辑和思辨的缺失。“存在论纲要”围绕“人活着”及某些宗教-美学论议,为本无形而上存在论传统的中国“哲学”,开出一条“后哲学”之路。
本书以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定于 2013 年筹办国际汉学大会期间征集的海内外著名专家的论文为基础,从《世界汉学》前四期选录部分文章,共 60 余篇,汇辑编选而成。全书集中国、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比利时等多国汉学家的学术成果于一身,内容涉及对汉学研究观念、方法和范式的反思,汉学研究学术史的梳理、前景展望,各国汉学流派、汉学机构研究成果,著名汉学家的学术传记,对传统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重构的探讨,等等。
《宗教人类学》集刊(年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的学科建设平台,优先推介有志于宗教人类学的海内外中青年学者论著,以推动中国及周边的宗教人类学及宗教实证研究的整体进展,主要刊发与宗教人类学或宗教实证研究相关的田野报告、学术论著、理论前沿、思想评论、学术书评、译稿、综述等文章。在出版的前四辑中,获得了中国及周边国家(如日本)、海外的著名宗教人类学家的积极参与与来稿,是目前中国在宗教人类学领域权威有学术质量的集刊,在海内外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宗教人类学(第九辑)》共19篇文章,分为修行人类学(6篇)、修行与日常生活(5篇)、田野报告(3篇)、学术评论(3篇)、学科关键词(2篇)五个栏目。
《北方民族考古》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办的集刊,每年一辑。第4辑内容包括考古新发现、研究与探索、碑刻考释等栏目,收录论文25篇,以北方地区考古发现与研究为重心,既有**的考古发现成果报导,也有综合性的考古学探索和个案分析,是文物考古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展示。
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并且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充实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内容,使我们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得到全面而完整的记录。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在微观层面上是对少数民族历史和社会文化进程的客观描述,在宏观层面上是真实反映中国历史的重要依据。在这方面,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有着许多突出的成就与贡献。少数民族文字古籍记载的各民族创造的文化成果,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较为真实可信的资料,有利于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把我国各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妥善保存下来,不至于失传,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制出不同版本的古籍,现存的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不仅有写本、抄本和绘本,还有雕版印刷本、活字印刷本、铅字印刷本、套版印刷本等等
《泐史》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始于傣历五四二年(宋淳熙七年,公元一一八〇年),终于傣历一二二六年(清同治三年,公元一八六四年),时间跨度近七百年,详细记叙了西双版纳傣族各世领主的姓名、生卒年、在位时间及其配偶、儿女、封地、俸禄等,对于制度、历史大事及与泰、老、缅等邻邦关系,也有所涉及,是研究中国西南边疆地方史和傣族史的重要史料。《白古通记》(有名《白史》)与《玄峰年运志》为云南白族古代史书,原书均系白文、作者均不详,且都早已失传。此次所出《白古通记》与《玄峰年运志》由王树武据群书索引辑出,是研究南诏、大理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本报告是由*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有关专家、学者共同撰写的2019年度中国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年度报告。 本报告以相对扎实的调查资料为基础,由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三部分组成。总报告主要总结了2019年度中国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主要成绩,分析了民族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2020年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分报告对民族政策理论和实践、民族理论研究热点问题、民族地区脱贫减贫、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民族地区医疗发展、民族地区殡葬事业发展等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专题报告则主要围绕城市民族发展中的农民工权益、对口援疆和上海城市民族工作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分别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本书作者在世界上 难调查的吸毒人群之中,就 治理和药物管制难题的 问题进行了16年的探索,在深入探讨吸毒行为的社会文化根源、 成瘾机制、 药理的主位感知与文化建构以及 成瘾的社会后果与危害之后,提炼出高危行为的个案要素分析法与 社会性成瘾这一分析性概念。 这部隐含批判医学人类学理论分析的 民族志,以扎实的田野调查、丰富的深度访谈个案、充分的主体表达空间,客观理性平和地呈现 、 问题与吸毒人群。 书中许多深度访谈个案读来颇具震撼力与穿透力,使读者能够透视吸毒人群的生活、内心以及致瘾药物的迷幻世界,在民族志的寓言与风险社会的意义上,揭示了人生风险警醒意义与公共卫生警示意涵。
本书在国家治理视角下,通过对明清云南省志的全面解析,对明清云南民族认知演进和国家西南边疆治理进行深入研究。指出明清对云南民族的认知经历了由收集民族表征信息到关注民族历史记忆民族认同的发展过程,认知模式也由明代墨渍晕染式逐步转变为清代链条式;认为明清国家通过主观能动举措形成对云南诸多民族的认知,成为国家西南边疆治理的基础,民族认知与治理之间存在互动调适关系;以对普洱府和对怒人、俅人(今独龙族)的认知为例,实证探讨了民族认知及治理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边疆民族建构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