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学与古典学的关系》是作者于1960年在布朗大学为“查尔斯·K·考弗讲座”(Charles K. ColverLectures)所做的主题演讲,显示了其在人类学学科史以及古典学方面具有渊博的知识。在演讲中,他对哲学、文学、语言学以及人类学著作所涉及的内容,都能信手拈来。他的主题演讲分为三部分。部分,他回顾了人类学与古典学的历史关系,然后探讨了对人的研究和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后试图对希腊文化的特征作出界定。主要涉及人类学学科史上“摇椅人类学家”这一代人的研究,第二部分则主要谈及希腊人类学的问题。从哲学著作中分析希腊人的思想观念。第三部分围绕涉及希腊神话人物的戏剧、诗歌等材料来分析希腊文化所具有的“一元”与“多元”等九对二元对立的关系。
对于人生在世有什么意义,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答案。然而,我们的现代文明正在吞噬着不同的声音,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世界边缘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诸多不一样的智慧。 在 玻 利尼西亚,我们跟着航海家出海远航,他们的祖先远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在太平洋上定居;在亚马 孙 丛林,我们与一个失落的文明的后代相遇;在安第斯山脉,我们发现大地充满着律动;在澳大利亚,我们试着了解澳洲原住民这群首批出走非洲的人类的精妙哲学;在尼泊尔,我们与一位智者不期而遇,她已经过了四十五年的隐居生活;*终我们来到婆罗洲,看到这个*后的雨林游牧民族在为他们的生活挣扎。 这趟精神之旅所挖掘的事物,将是我们下一个世纪的任务。在我们这个时代,核心的挑战是如何重新学会欣赏通过文化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多样性。否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人类经过千万年的努力,才将国家领导人关在笼子里,对他的权力进行了必要的限制”,而摩罗却在经过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人类学视角的研究之后,大声宣告说:“远古时代,国王的权力不是建立在暴力基础上,也不是建立在玩弄权术的基础上,而是确确实实建立在为老百姓谋求福祉和利益的基础上”。摩罗认为国王以王权施行独裁,不过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三千年的事情,他大声说,“人们把独裁者的时代命名为文明时代,真是绝妙的讽刺”。
在这项令人振奋的新研究中,作为全球*杰出人类学家之一的;莫里斯 布洛克向我们提出,对认知科学的理解将会丰富(而非削弱)社会科学家的研究。他对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的自然主义进路进行了论证,向我们介绍了各认知科学学科的发展(如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并探讨了这些发展对人类学的各种核心议题而言有何意义。这些议题包括个人或自我、宇宙观、亲属、记忆和全球化。在开篇,布洛克带领我们探寻了人类学的历史,并说明了在此过程中自然主义进路为何与如何遭到了抛弃。他认为,这些曾经合理的理由如今都已不再有效了。然后,布洛克向我们展示了对社会与认知科学工具的同时使用,如何能够对诸如自我、记忆、时间概念化等议题的探讨有所裨益。本书必将在诸多学科的学者和学生中激起新的辩论。
《沙发图书馆·星经典·牛津六讲:人类学与古典学》由牛津的安德鲁学院的6次课程讲座编辑而成,主讲者包括A.j.伊文思、安德鲁·朗、弗雷泽等著名学者。该讲座后来就以安德鲁·朗的名字来命名。《沙发图书馆·星经典·牛津六讲:人类学与古典学》主要讨论了人类学和古典学科之间的关系,如历史、文学、语言学、艺术、地理学、神话学等等,坚持将人类学知识作为探讨各个民族整体文化的一部分。
迄今为止,总共有 179 位犹太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形成了诺贝尔奖中独特的“犹太现象”。犹太人占世界人口总数不到 0.3% ,但获诺贝尔奖的比例却占诺贝尔奖金总数的 22.35% ,尤其是匈牙利犹太人,被誉为科学大师中的“火星来客”。这些“火星来客”到达地球以后,怕别人发现他们的火星人口音,便冒充匈牙利人,因为匈牙利人在讲外语时口音特别重,而且他们的天才大多散居世界各地。 钱学森的老师“科学奇才”冯·卡门、化学家波拉尼、“和平之父”西拉德、“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当代罕见的数学奇才”保罗·爱多士等,全都是匈牙利人。
刘晓航编著的《流散中国的犹太人》从犹太人出现的**天开始,写到了犹太人的**生活,并着重展示了侨居在中国的犹太人的生存现状。 《流散中国的犹太人》对认识犹太人与中国人的关系,传播中华民族“四海一家”的宽仁胸怀具有一定的意义,对研究犹太人的历史也大有帮助。
叶长青(J. H. Edgar,1872-1936)系四川协合大学华西边疆研究学会的著名学者。自20世纪初,叶长青对康藏社会进行了数年人类学考察,发表了多篇关于该地区社会、文化、习俗、人类学等内容的专著和文章。本书挑选叶长青论著中的精华加以翻译,内容包括《“雅拉”名考》《藏语音调系统》《打箭炉地区山脉概述》《理番边地》《金川族群类别》《华西语言的变迁》等,以及译者对叶长青人类学研究的论述。
《大象与民族学家》是一本文化人类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而且也颇具可读性。该书从欧洲人对大象的认知作为一个例子,开始探讨欧洲人如何通过大象建构对异域文化如非洲的想象。作者接着又扩展到欧洲人对其他民族之间的这种认知历史中,如通过马卡拉形象探讨了对印度大陆的认识历程,通过装饰花纹对西亚文化的认识,以及还有对美洲原住民和中国的认识历史等等。
罗明军*的《民族地区权力文化与社区治理(一个彝族社区的政治人类学研究)》以一个彝族社区为个案,从下到上的社区权力与从上到下的国家权力在一个社区中的较量、冲突与融合,在这两种不同的权力主体和制度之间存在的民族文化起到了润滑的作用,形成了一个微观的政治人类学聚焦的场域。本研究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的基础上,以社区治理的客观事实为依据,以个案质性研究为路径,在民族地区日常生活逻辑基础上探索民族地区社区治理的规律。 民族文化系统作为重要的润滑剂,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能够协调好各个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使之能够有效合作。人们探索权力、民族文化与社区治理的互动,探索两种权力在社区治理中的博弈,有助于拓宽政治人类学研究的领域。民族地区的社区治理对中国的社区治理和社区治理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
莫玉梅*的《中世纪英国犹太人研究(1066-1290 年)》研究内容:自从跟随诺曼征服者来到英国后,犹太人的居住地和主要谋生职业——借贷业——以伦敦为核心逐渐向其他重要城市扩散,到13世纪中期,犹太人口达到四五千人,在郡府城市和主教座地大多出现一定规模的犹太社区,英国犹太社团成为西欧* 为富有的犹太团区。活跃的犹太借贷活动为英国王室提供了巨大的财政支助,满足了英国日益扩大的信贷需求,促进了13世纪中期英国土地市场的形成和大量土地由没落贵族向新贵阶层转移,从而促使英国社会阶层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犹太借贷业也使犹太人与英国王室、贵族、城市、教会之间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关系:既互利互惠又存在冲突矛盾。随着基督教会对犹太人政策的改变,这些关系逐渐演变,使英国出现较为紧迫的“犹太问题”。1275年犹太法令对犹太
《地方之上:人类学西南研究的视野拓展与田野实践》主要内容包括:神灵与乡民:黔中屯堡村寨的抬舆仪式与社会统合、礼仪与民俗:屯堡人礼俗活动中日常生活的神圣化、神山与家屋:嘉绒藏人神圣历史和社会结构的生成、神山与王权:嘉绒代汝节的仪式考察与神话分析等。
本书是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6大核心素养中“人文积淀”这一要点的具体解读,旨在让初中生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其主要内容为:美与美的要素;美与真、善的关系;美的标准的社会性与历史性;自然美与艺术美;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等。
本书是西窗雨丛书之一种,分为两部分。部分“舵与帆”,以说故事的方式,描述了人类发展的迹象,其中贯穿了西方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成就,从多个角度为人们拓展自身的能力提供支援。第二部分“巨人洞穴”,对西方一些著名思想家及其观念进行了解读,如赛亚?柏林、维特根斯坦、伯特尔?奥尔曼、凯斯恩等。面对多变的世界,个人如何思考、判断和行动?应当建立怎样的价值观念?需要哪些思想资源?在作者旁征博引的解读中,对读者了解人文学科,建立自己的价值观都很有帮助。
《中国人的精神》是辜鸿铭所有著作中最有影响、最能反映他思想风貌的作品。辜鸿铭在书中着力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在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当时,其影响尤为特殊。此书一出,轰动西方。
《中国人的忌讳》语言精练,提出问题精准,分析问题透彻,从多角度阐述了中国人的性格、心态、感情以及生活习惯等等。中国的平民百姓只所以要尽力远离那些“命大”于己的神圣的权威人体和不洁净的危险人体,当然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目的。他们害怕那具有更强的神秘力量的人体通过接触、目视、语音的传导伤害了自己的身体,这是对自身以外人体的禁忌。除此之外,民间还相信,自己还需要对自己的人体采取一些禁忌行为,进一步确保自身人体的安全。《中国人的忌讳》主要是对中国人古今生存状态进行理性的分析、评价,此中作者的分析评价中肯善意,不乏精彩之笔,所以更适合普通读者阅读。
本书为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主编的人类学研究论文集,《人类学学刊》创刊号,全书分为“专题论文海洋人类学”、“社会与文化”、“田野报告”、“英文特稿”、“书评与书介”等五个栏目,收入关于人类学研究的论文11篇。
本文的第1章到第5章是本项研究的主体部分,内容概述如下: 第1章主要介绍本项研究的理论出发点,由于学者们对习惯权利的界定都比较宽泛,本文重新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采用的是狭义的习惯权利的概念,即少数民族基于资源的习惯权利。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习惯权利的内涵、习惯权利的构成要素、习惯权利的历史追溯以及习惯权利的理论基础。 第2章主要介绍了习惯权利的类型化分析,将理想类型等类型化理论范式应用到习惯权利的分析上,将习惯权利分为基于自然资源的习惯权利和基于文化资源的习惯权利两种,并分别进行了阐述。 第3章主要介绍了中国习惯权利的运行现状,大体上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角度来论述了习惯权利目前的现实状态及存在的问题,分别是行政区划对习惯权利实现的影响、现代发展观对习惯权利实现的影响及主